姜文龍
?
發展市場、強化內涵,深化高校后勤改革
姜文龍
[作者:大連外國語大學后勤服務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政府統籌主導、行業組織積極發揮作用,建立公益性投入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務體系,推進高校后勤服務市場的發展,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多元改革模式下,高校實施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后勤運行模式,推進后勤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的建設,加強對后勤社會化的監督管理,激發后勤服務的活力,不斷滿足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對高校后勤保障的需求。
后勤改革;社會化;服務市場;監督管理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以來,后勤保障能力、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顯著提高。但是,高校后勤改革還存在許多不足,體制機制障礙尚未完全消除,新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出現。當前,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展開,社會服務產業進入快速發展與轉型升級的新時期,高校后勤改革迎來了新的機遇期。深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履行職責、市場提供服務、高校自主選擇、行業自律管理、多方依法監管”,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高校后勤服務市場[1]。
高校后勤改革主要有“八種后勤改革模式”:一是各種形式的經濟承包責任制;二是實行“一體兩制”;三是實行小機關、多實體(大實體)、大服務;四是后勤服務集團(總公司);五是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六是政府主導,成立大后勤集團(公司、中心);七是校際聯合成立后勤聯合體;八是學校自己成立集團(公司、中心)[2]。
“八種后勤改革模式”都是適應不同校情的高校后勤改革形式。不論何種高校后勤改革模式,目標都是建立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公益性投入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體系。
目前,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問題和不足,已經影響了高校后勤改革健康、穩定和快速的發展。
(一)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帶來的一些問題
現階段,全國高校后勤的物業、餐飲服務對外承包的份額約占70%[1],承包方為高校帶來了專業化、市場化、多樣化的后勤服務。但高校后勤服務外包模式運作中也存在諸多不足和問題:一是外包服務商選擇不合理,部分高校所選擇的外包服務商資質不足,進而對高校后勤服務外包質量產生了極大的不良影響;二是服務外包績效評價不科學,一些高校所建立的服務外包績效評價機制在運作中缺乏規范性、系統性;三是服務外包監督管理缺失,部分以低價中標模式承包高校后勤服務的服務商,有可能減少員工數量、降低服務質量等,勢必會損害高校的公共利益。再者,我國高校后勤管理部門的整體監督管理力度較為薄弱,加上現行法律法規、制度體系的缺失導致服務外包監督缺乏統一標準,尤其是一些涉及專業技術方面的問題得不到有效的監督與管理[3]。這些問題必然影響高校后勤的服務宗旨、服務質量、服務效率,違背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發展方面。
(二)高校后勤服務實體的市場化運作與學校行政管理的問題
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一些高校將原來的后勤服務部門改革成立后勤服務集團(總公司),或是實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推向后勤服務市場。然而,高校對本校的后勤實體仍是行政化管理,高校后勤實體的人、財、物的管理權基本上仍掌控在高校行政部門手中,后勤實體的運作受到多方干預,導致后勤實體機制僵化,經營和服務的活力沒有充分釋放出來,阻礙了后勤實體的發展和服務能力的持續提升。
(三)高校后勤服務市場不健全的問題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需要成熟的市場。“市場提供服務,學校自主選擇”的前提是有完善的高校后勤服務市場。目前,很多地方為高校后勤社會化提供服務的市場尚未健全,學校很難自主選擇。校園市場與社會市場不同,雖然也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但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規律,體現公益性,并要承擔維護學校安全穩定的責任。社會企業沒有能夠成為高校后勤服務市場的合格主體,主要原因是這些社會企業只考慮市場化運作,不了解和熟悉高校公益性投入的特點,造成了社會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損害了高校和廣大師生的利益。
(四)部分地方政府扶持高校后勤改革的力度欠缺的問題
在政府引導下建立區域高校后勤服務集團的數量不多;在政府引導下建立農校對接的情況不是十分理想,等等。這些問題說明地方政府對高校后勤改革的扶持力度欠缺。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一方面,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高校后勤服務市場,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各高校后勤因地制宜,不照抄照搬,在多元改革模式下,實施符合高校自身情況的后勤運行模式,強化后勤改革體制機制的內涵建設,不斷滿足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需求。
(一)發展高校后勤服務市場,需要政府統籌主導和行業組織發揮作用
全國高校有3000多萬的大學生,還有上千萬的教職工和家屬等,形成了5000萬左右人口的高校校園大生活圈,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發展高校后勤服務市場,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高校后勤服務市場是公益性投入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新型市場,這是高校后勤“教育屬性、經濟屬性”的雙重性決定的。高校后勤服務市場的首要任務是為教學、科研和師生員工服務,堅持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宗旨。
國辦2000年1號文件明確指出: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必須堅持“政府統籌主導,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學校參加,社會參與,市場引導”的方針。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支持建立區域性高校后勤服務大集團,促進高校后勤經濟實體加快向現代企業的轉變;建立農校對接的高校后勤產業集群,把高校后勤的發展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政府部門還要保持對高校后勤改革政策的連續性,并根據新形勢、新情況適時調整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切實履行統籌規劃、政策引導、調控監督和為高校后勤公益性服務提供政策性補償的職責;推動區域高校后勤行業協會的建設,建立健全行業標準規范、實施行業規范自律。
后勤協會要積極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規范高校后勤服務市場化行為,抑制高校后勤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弊端,制定高校后勤服務市場行業標準,建立高校后勤服務市場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建立高校后勤服務市場的評價機制和認證體系,推動高校后勤服務市場向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良性方向發展。
(二)加強高校后勤社會化服務的監督管理
高校后勤自身加強對社會化服務的科學、有效監管。以高校后勤社會化餐飲服務為例:高校餐飲的關鍵點首先是食品安全和食品生產安全,其次是服務質量。針對食堂關鍵問題,高校后勤在監管中,應主要抓“嚴準入、抓主材、控成本”。“嚴準入”就是提高準入門檻,引進優質餐飲服務企業;“抓主材”就是抓好米、面、油、肉及肉制品等主要食品原材料的采購,加強食品安全管理;“控價格”就是一定要管控飯菜價格,要讓師生吃上物美價廉的飯菜,維護師生的就餐利益。高校后勤圍繞“嚴準入、抓主材、控成本”,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評價考核指標,實施科學、有效的監督管理。
高校加強本校后勤社會化工作的領導,校內相關機構協調配合,健全校內專門的后勤監管部門,完善校內后勤、審計、紀檢、財務、資產、學生管理等部門和師生共同參與的監督評價體系,完善后勤服務運行覆蓋全過程監管制度和相關規范標準,建立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杜絕安全事故,保證服務質量,防止資產流失,遏制職務犯罪,形成高校后勤安全穩定運行、清廉高效管理和服務質量不斷提升的長效機制[4]。
行業組織在全國范圍,建立健全統一的后勤服務企業信用代碼制度和信用記錄信息共享交換平臺。通過加強對高校后勤服務企業進行信用評估,將失信企業列入黑名單,使其無法立足于高校后勤服務行業,甚至無法立足于社會,從而規范和凈化高校后勤社會化市場。
政府與教育部門通過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和政策措施,引導建立科學的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運行的評價考核機制,確保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推進高校后勤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的建設,提高后勤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鼓勵高校后勤在堅持市場化、專業化、現代化改革方向和原則的前提下,從有利于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和保障能力、有利于減輕學校負擔、有利于校園穩定出發,進行差異化探索,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多樣化后勤管理模式[4]。高校后勤實體實行公司制改革就是發展的方向之一。深化后勤改革,建立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明確高校后勤以其財產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化市場主體地位,才能從根本上理順后勤和學校的關系,才能真正地發展后勤生產力,從實質上擴大后勤自主權、增加經營靈活性、調動職工積極性,更好地滿足學校辦學需要[5]。
[1]朱寶銅.中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R].大連高校后勤改革會議的報告,2016.
[2]王富.貫徹三中全會精神深化學校后勤改革[J].高校后勤研究,2014(1).
[3]陳嘉莉.高校后勤服務外包模式研究[J].才智,2015 (17).
[4]電子科技大學.關于深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若干意見(討論稿)[Z].2015年9月.
[5]陳桂剛,馬曉紅,劉海燕,等.北京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高校后勤研究,2013(6).
(責任編輯:張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