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亞天
?
鐵軍精神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殷亞天
摘 要:鐵軍精神是鹽阜革命老區秉承紅軍革命意志,勇于進取、開拓創新的現代精神之一。從歷史角度看,鐵軍精神屬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武裝與群眾血肉關系的一部分。從區位角度看,鐵軍精神融入了鹽阜革命老區支持抗戰、支援解放事業、不畏犧牲的地域品質。從時代角度看,鐵軍精神將一如既往地激勵鹽阜人民朝著“四個全面”方向前進。
關鍵詞:鐵軍精神;價值;現實意義
毛澤東同志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作為鹽阜革命老區核心價值體系之一的鐵軍精神追根溯源,初創于北伐,成熟于抗戰,萃取于解放,承襲于現代。傳統鐵軍精神的價值突出表現在:政治節操上,始終聽黨指揮、忠于人民,砥礪而成“鐵的信念”;意識形態上,秉持堅定信仰,不怕犧牲的恢弘氣勢,磨礪而至“鐵的意志”;群眾基礎上,堅持軍民一致、官兵一心,凝練而成“鐵的團結”;組織紀律上,令行禁止,玉汝于成“鐵的紀律”;作風建設上,始終貫徹戒驕戒躁、艱苦樸素“鐵的作風”。凝聚彰顯的是鹽阜革命者昂揚的斗志,昭示的是鹽阜大地革命群眾前仆后繼的政治襟懷。在鐵軍精神價值整合過程中,鹽阜人民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拼搏更是鐵軍精神得以傳承發展的根本動力。
對鹽阜革命老區而言,鐵軍精神意味著革命精神的承繼,革命傳統不斷融入現實社會生活,潛移默化的一種地方性、支柱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代表的是最廣大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心聲,鐵軍精神則是鹽阜革命老區群眾從自發到自覺,凝結而成的具有鹽阜特色的革命精神和政治情懷。鐵軍精神在繼承傳統、跨越傳統、揚棄傳統過程中,愈發表現出鮮明的“四個現代價值”,即鹽阜地域經濟的騰飛凝聚著鐵軍精神不屈不撓、拼搏進取的神韻,鹽阜政治秩序的穩定匯聚著鐵軍精神高度責任感、使命感的尊嚴。鹽阜社會發展的蓬勃蘊含著鐵軍精神仆仆風塵的執著,鹽阜文化脈絡的清澈積聚著鐵軍精神兼容并蓄的底蘊。鹽阜精神沁透著鐵軍精神的實質,弘揚著區域文明的進步,展現著鹽阜大地豐滿社會生活的風采,而這一切無不浸潤著鐵軍精神與鐵軍文化的因襲,代表著鹽阜群眾與鐵軍精神的現代融合。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鐵軍精神經歷了“四大轉變”。
1.從北伐時期革命精神雛形向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維度轉變
共產黨的領導核心決定了初期鐵軍精神的政治方向和性質,使這支革命軍隊不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依附品,而是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武裝,革命群眾與革命隊伍的整合與統一。
2.從抗戰時期民族戰爭思維向發動群眾贏得全國性人民解放轉變
抗戰風云考驗了鹽阜人民團結奮進、一致抗日的決心,更促成了鐵軍精神的完善和成熟。鐵的意志、鐵的組織、鐵的紀律、鐵的團結、鐵的作風,正是在抗日硝煙中、在蘇北大地上,這支鐵軍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抗戰勝利后,鐵軍適應政治角色的轉換,從善于在抗戰中爭取群眾、發展群眾、保護群眾,開始追求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
3.從解放戰爭的南征北戰向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轉變
針對當時國民黨專制與獨裁的白色恐怖,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深入群眾、匯聚鐵流,將鐵軍精神適時融化于群眾,溶解于人民,融入于社會,逐步形成統一的政治力量和群眾基礎,為蘇北解放再次灑下滿腔熱血。比之戰爭年代的血雨腥風,緊張而有序的社會主義建設同樣擺在鐵軍面前。鐵軍精神已從“拿槍桿子革命”向“脫下軍裝”從事社會生產,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目標挺進。
4.從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挫折向解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生產力轉變
鐵軍精神是一種精神信仰,更是現實的物質力量。解放思想和發展生產力的統一,保護生產力與以人為本的統一,“四個全面”與“五大發展理念”的統一,正是時代賦予鐵軍精神的新型內涵。現代鐵軍精神在適應現代發展要求,與時俱進同時,時刻貫穿著“四個不變”的核心理念。
(1)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地位始終不變。共產黨的領導是鐵軍精神得以延續的政治保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的帶領,就沒有鐵軍精神的繼承與發揚。鐵軍精神的靈魂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始終不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共產黨人的最高價值標準,也是鐵軍精神菁華的真實寫照。鐵軍是人民的武裝,人民的軍隊愛人民,鐵軍精神的宗旨是以群眾的權益為出發點、落腳點和歸宿點,體現的是人民群眾與共產黨人為民服務公仆精神的統一。
(3)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始終不變。“三灣改編”的精神實質一直存續在鐵軍精神中。黨指揮槍,絕不允許槍指揮黨的軍隊組織原則是鐵軍精神區別于舊社會、舊官僚、舊軍閥掌控下的軍隊的根本標志。不論北伐,還是抗戰或解放戰爭,鐵軍的最高紀律都是服從黨的意志,聽黨話、跟黨走,始終不渝地執行人民軍隊忠于黨、忠于群眾的根本軍事準則。
(4)貫徹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始終不變。一切權力是群眾所賦予。鐵軍精神是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統一,是對黨和人民負責的統一,更是虛心向群眾學習、依靠群眾并引導群眾共同進步的統一。沒有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鐵軍精神只是一堆廢鐵;離開了人民的擁護,鐵軍精神只會銹跡叢生。從新四軍蘇北重建軍部的革命歷程看,鐵軍精神是蘇北群眾與共產黨人并肩作戰、唇齒相依、榮辱與共,是取信于民、還政于民、問需于民、服務于民的過程。
現代中國凝神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階段,既需要鐵軍精神適時融入時代氣息、緊跟時代步伐,更需要鐵軍精神逐步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在科學、民主、依法和高效執政的社會環境中始終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堅定筑牢抵御風險、抗腐拒變的政治防線,在群眾路線中延伸鐵軍精神,在鐵軍精神感召下深入群眾、融入群眾、服務群眾,加快建設現代鐵軍精神“六化工程”。
1.適應黨政職能的轉型,推進民主化
現代社會鐵軍精神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沖鋒陷陣,而是在鹽阜建設大潮中將鐵軍精神釋然于地方特色的經濟浪潮中,釋解于地方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實干型的黨政職能轉換中。專注于更好地化解群眾之間的矛盾,帶著滿腔熱忱幫扶困難群眾,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以鹽阜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同不贊同”為服務主線,時刻保持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2.轉換公共服務理念,實現規范化
主體利益的多元化與城鄉二元制結構的差異客觀存在,為現代鐵軍精神增添更豐富的時代要求。在公共領域,社會權益的保障、公眾訴求的重視對破解鹽阜革命老區城鄉差距尤為緊迫。如何讓革命老區群眾實實在在地享受布局合理的公共設施,更為均衡的公共服務等,既是鐵軍精神積極響應鹽阜民眾心聲,推進城鄉公益事業與公共產品共享,共同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與精神家園的歷史必然,也是實施新一輪城鎮化戰略,促進城鄉一體化,促成區域資源優勢互補,助力公共事業平衡發展的應有之意。現代鐵軍精神更多折射出共產黨人持之以恒服務群眾,為民解難、為民解困、為民解憂的執政理念,是人文化服務流程與制度性設置的統一。
3.促進執政方式轉變,體現程序化
社會治理方式的轉型為鐵軍精神的特色化、現代化注入更具人性化、人本化的動力機制。單純自上而下的社會管理,容易忽視群眾的首創精神和群眾的真實感情。這種帶有強制性的管理與灌輸過程,難以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動循環,切實保障群眾的根本利益。鐵軍精神的優勢在于自下而上的群眾運動與上傳下達的配合,在于新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綜合,在于單向管理向雙向治理與自治的協同,才能實現共產黨人與鹽阜群眾之間無縫連接,才能制定更趨合理、更加實惠、更具規模,反映民生、體現民眾訴求的政策和決策,才能引導群眾自覺按照程序維護權利,維護中央權威和地方黨政威信。
4.完善軍民共建機制,突出人文化
傳統意義上的鐵軍精神主體依靠軍隊進行革命戰爭,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群眾則在艱苦的戰爭年代,擠出口糧支援前線,甚至舍去親人救助鐵軍戰士,這種血濃于水的風尚是因為共產黨人領導下的鐵軍心中,只有群眾的安危冷暖,只有人民的最終利益。現代社會,省卻了革命歲月的艱難與煎熬,但從未省略軍民一心,雙擁共建的優良傳統。駐地部隊不是脫離群眾的自治體,而是與地方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聯合體,是弘揚鐵軍人文精神的榜樣力量和精神典范。
5.提升群眾參與熱情,貫徹法治化
群眾路線的貫徹與執行最重要的一點是廣泛的群眾參與。現代鐵軍精神如果沒有群眾的積極參與,只能是孤芳自賞。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都是鐵軍精神當之無愧的職責所在。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治性要求與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入,既需要黨政執行者密切關注群眾生活質量的提升,也需要群眾參與的循序漸進,嚴格遵循法治軌道,以此形成黨群、政群、社群之間的良性互動。
6.健全良性績效管理,落實科學化
地方政治績效的優化與科學化是鹽阜革命老區長足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何破除片面追求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是現代鐵軍精神的一項新課題。過去,依靠槍桿子、筆桿子,依靠鹽阜人民,鐵軍與全國人民一起取得抗日戰爭、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現代社會的治理與發展,已經不是冒著槍林彈雨,而是力避糖衣炮彈,力求科學發展,力爭創先爭優。從政治層面來看,完善的績效管理與考核制度將是現代鐵軍精神的主導思想之一。對于現代鐵軍精神而言,一個重要而富有挑戰性的內容就是要堅持創新精神,堅持創新意識,堅持創新思維,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區域性發展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與共享。
鹽阜人民的智慧整合了鐵軍精神,時代的發展更寄予了鐵軍精神嶄新的內涵與外延。對于鹽阜人民而言,現代鐵軍精神寄托著鹽阜人民的厚望,承載著鹽阜人民的叮囑,背負著鹽阜人民的重托。大力弘揚現代鐵軍精神,將為革命老區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生態化、現代化的發展之路提供更為強勁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C].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
[3]蘇克勤.鐵軍縱橫戰江淮[M].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研究生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