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梓
高校公用房管理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
蘇明梓
高等院校的房產資源是學校辦學的重要資源依托,其價值占學校總資產的首位,其使用效率和完好率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效益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公用房,是指產權屬于學校所有除教職工宿舍和學生宿舍以外的各種用房,包括教學、科研、生產、經營、行政辦公以及各類生活福利、商業服務的用房。學校公共用房按其使用性質一般可分為七類:行政辦公用房、教學用房、實驗實習用房、科研用房、公共服務用房、產業用房、后勤保障用房等;凡產權屬于學校、而產權使用權在一定期限內部分或全部分離的各種用房( 包括引資進行的校園周邊開發、校內單位的個人集資等修建的各類用房);凡用學校地產、資金(含股資及有價證券)、技術投入所形成或衍生的各種房產及其附屬配套用房,無論地域在何處,均屬學校公共用房。
從1998年到現在,公用房管理改革的實踐在全國部分重點高等學校內部得到推進,成為高校管理改革的一項熱點,以全國絕大部分教育部直屬院校為例,大體形成五種管理模式:
(一)保留房地產管理處建制,拓寬管理職能,如房屋維修、公共樓宇物業管理、學生宿舍管理等職能;
(二)將原有房地產管理機構與實驗室設備管理機構合并,成立資產處,將學生宿舍轉由后勤部門管理,形成學校對固定資產主體的集中管理;
(三)將原有房地產管理機構與后勤管理機構合并,成立后勤管理處或綜合辦公室,納入大后勤的管理體制中,強化保障體制下的資源支持作用;
(四)將土地和公用房管理并入資產處,將住宅和教工宿舍管理并入后勤處或納入后勤集團管理;
(五)基建處負責地產管理,資產處負責公用房產管理,后勤處負責學生宿舍和教工住宅的管理。
目前,在全國已實施公用房管理改革的高校中,公用房產管理體制上主要是前兩種模式,我校采用的是第三種模式。
(一)管理體制不健全
1.不少高校公用房未有統一的領導主管,不同的校領導可審批各自分管部門所需的公用房。2.不少院校的公用房管理設置歸口于不同的主管部門,各部門都有一定范圍內的公用房調配權。3.高校公用房建設經費來源渠道多,致使分配形式多樣化,許多大課題組自籌經費建設的公用房不能納入學校統一調配。
(二)總體布局不合理
近幾年來,由于高校合并、學科重組及擴招等因素,大部分高校公用房管理沒有統一規劃,往往是為“應急”新建房,沒有把注意力放在管理(合理調整布局)上。同一部門教學辦公地點分散、 同類型房屋沒有集中、管理過程中弊病較多。一個學院可能分布在幾個校區; 同一類型的實驗室分布在幾幢大樓之中; 同一幢樓中可能有辦公室、實驗室、 教研室等多種用房;還有可能同一幢樓中存在多部門(主要指學院)使用,而且使用房屋交錯分布,很難實現學校人、財、物資源的共享和科學管理。
(三)使用效率低下
由于受計劃經濟時期管理模式的影響,在部分教職工思想上形成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他們認為自己為學校工作,占用房屋資源天經地義。一些不再承擔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的教師也占著實驗室、辦公室不騰,形成了公用房實際上的“終身制”、“占有者所有制”,這種現象在高校中較為普遍。同時各學院為自己使用方便, 一般都建有會議室、多媒體教室等附屬用房,但使用次數并不多;部分學校的專業實驗室有可能一學期只有3-4周的實驗課; 造成學校公用房資源的過度緊張和浪費;個別學院甚至將公用房私自向外出租創收。
(四)分配機制缺乏合理性
從各高校原有的管理方式來看,公用房分配時對用房單位的申請進行實際用途考察較少,對所需面積缺乏深入論證,公用房管理一直采取按需隨機配給的方式,應給多少且以何種標準去衡量, 如何調節,由那個部門負責跟蹤、 維護等一系列問題都未很好解決,往往分配面積超過應該使用的面積,造成資源浪費。
(五)調配困難
學校一旦將房子分給各使用單位,各單位將使用的公用房視為自己單位的私有財產,當學校引進人才或進行學科重組急需調整公用房、或校園整治等需要拆遷公用房時,都要花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才能勉強做好調配工作。
(六)資源短缺導致其它教學資源浪費
儀器設備因房屋條件限制而無法安裝,實驗課的安排不得不以增加實驗次數,甚至占用星期天安排等,形成了儀器設備。水電暖。教學等資源的浪費。
(一)設置統一管理機構
設置統一的公用房管理機構,實現歸口管理;管理盡可能延伸至所有校屬房屋,以便于管理辦法或標準的統一制訂和實施。
(二)建立管理系統
管理好公有房產,必須全面了解、掌握全部房產的家底, 掌握其使用情況,以便在資產管理工作中有的放矢,并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應對高校所有公用房進行全面詳細的調查,按照行政辦公、教學、科研及學生公寓等用途,將樓名、 房號、長、寬、使用面積、折合面積、使用單位、使用用途、校區等因素進行分類登記,制作和標記建筑物層平面圖,并對每幢建筑物中的每間房進行現場圖紙結構修正、使用用途調查,分類統計。通過以上工作,建立了以樓房、使用單位、用途等為統計條件的學校公用房管理系統,實現信息化管理,提高效率。
(三)定額配置,有償使用
在理順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就如何加強學校公用房管理,出臺《公用房定額配置管理實施辦法》,以全校各學院系現有的公用房為核算基礎,根據學校組織、人事部門提供的院系、直屬單位的人數、崗位、編制、人員行政級別情況;教務處提供的在校計劃內本、專科學生人數,實驗課程設置和實驗開出情況;研究生院提供的計劃內碩士、博士研究生人數,重點學科數;科研處提供的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名單、科研項目及經費數量等條件,分別制定院系、直屬單位人員辦公、教學科研實驗室、教師科研用房等用房計算公式和重點學科用房面積補助標準,計算出各單位、部門較為合理的公用房分配面積。同時按照“保證一般,突出重點”的原則,重點向教學傾斜,對所有科研用房全部實施收費管理,按照國家級、省部級、校級縱向研究課題和企業等校外單位聯合進行課題研究、產品開發應用等橫向課題的不同類別,確定房屋資源占用費的收費標準,核算科研用房收費數額。通過公用房“定額配置,有償使用”的實施,優化學校公用房資源配置,提高利用率,同時在全校職工思想上形成新的、適應市場經濟的高校公用房管理、使用理念,推進公用房科學管理。
(四)科學調配
調配要考慮布局的合理性和留有適當的發展空間兩方面因素,各學院原占房面積僅作參考。將各學院分散在不同校區內的公用房進行系統調整,盡量集中到一、二幢樓內,既保證教學、科研實驗室用房面積,同時又提高了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將教學用房及公用科研實驗大平臺相對集中,提高房屋使用效益、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和實驗教學人員的工作效率。
(五)完善管理機制
進一步完善對校園基本建設和公用房管理機制,作為公用房管理和資產管理部門,需要從學校的建設規劃、項目論證和功能定位等項工作入手,在樓房建設前周密確定每一個房間的用途和功能,從公用房建設到分配啟用階段將投資減少到最低程度,確保設施配備一次到位,避免產生新的資源浪費。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僑大學后勤與資產管理處]
(責任編輯:陳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