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濤
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途徑和方法
田建濤
文章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意義,并提出了培育途徑和方法。認為應通過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共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在學校層面應加強理論研究,研究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道德追求和心理需求;拓寬教育渠道,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與此同時,教師應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明確角色定位;學校應積極建設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校園文化。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要內容
中共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1]
1.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黨的“十八大”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追求的現實價值目標;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體現了我國社會社會應該追求的理想價值屬性;提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集中體現了我國公民應當遵循的基本價值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國社會主義公民在道德行為上的基本規范和基本準則。
2.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行者。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堅定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遠大理想,確立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標準,形成正確的價值指向和價值標準。
3.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著重培養愛國意識、敬業意識、誠信意識、友善意識,當代大學生承擔著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他們是否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能否實現中國夢的關鍵。
(1)培養愛國意識。愛國是國家和民族對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一種對祖國的強烈和真摯的情感、一種為祖國勇于擔當和奉獻的精神,它是維護民族團結、凝聚民族力量的紐帶,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力量源泉[4]。把個人夢與中國夢聯系起來。讓大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
(2)培養敬業意識。把敬業作為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其重大現實意義在于:引導和激勵每一個大學生把實現中國夢的遠大理想融化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敢于擔當、勇于奉獻。
(3)培養誠信意識。誠信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道德前提,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礎,也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必要條件。高校應幫助大學生樹立誠信道德觀、開展誠信教學,建立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并將其與評優、貸款、就業推薦等掛鉤,杜絕失信行為產生的渠道,壓縮失信行為的空間,提高失信行為的成本。同時應該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
(4)培養友善意識。友善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價值要求,是社會交往的基本道德規范,是和諧、團結與合作的重要基礎。高校應把培養大學生的友善意識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圍繞情緒調控能力、對抗挫折能力、適應社會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開展教學活動。
(二)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意義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塑造不僅對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有助于在全社會培育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形成動力。
2.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教育的內在要求。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思想正處于多元化發展時期。現實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價值取向沖擊了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
3.建構和諧校園、實現中國夢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平臺,高校校園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相互影響,協同進化的關系。
4.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內在要求。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加強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內在要求。
(一)社會教育
培育好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應充分認識社會教育的重要性,準確分析與運用社會教育的特點,整合社會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從而發揮社會教育的優勢,形成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體格局。
1.在文化環境方面,應堅持正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積極利用文化的社會教育價值。
2.在輿論環境方面,必須堅持黨對理論與新聞等輿論陣地的領導權緊緊掌握在忠于黨和忠于人民的人手中;必須增強正確的輿論導向為輿論陣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在校園環境方面,必須依法加強對學校周邊文化與商業經營活動的管理,及時處理侵害學生正當權益的事件和影響學校穩定的事端,為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
4.應積極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平臺,讓大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理論運用于社會實踐以錘煉其意志品質,進而培養其創新精神。
(二)家庭教育
古語講,“家之正則國之定”,“茍家人之正,則天下之無邪”,說明家庭教育在治國與安家中的基礎性地位。家庭的培養和家長的參與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1.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孩子進入大學之后,家長應告誡子女遵守家庭與社會中的倫理道德規范,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關注智育。家長應主動結合學校的教育,教育子女在大學努力學習的同時,激發其愛好與興趣,培養學習積極性,開闊視野。
3.關心身心健康教育。就身體來說,家長要關心大學生的睡眠和飲食,培養其自我保護能力和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就心理方面來說,家長應向大學生傳授心理調適的方法,使其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健全的人格。
4.開展美育。在大學生分不清美丑,甚至顛倒黑白以丑為美時,家長應給大學生及時、正確的審美教育,以便養成正確的審美觀,從而幫助他們自覺抵制不良的社會影響,進而養成正確的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學校教育
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學校教育具有獨特作用。要鞏固學校教育這一主陣地,必須充分掌握學校教育的特點與規律。為此,需采取以下幾方面對策。
1.加強理論研究,提升教育理念 。對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外來文化進行研究,進一步挖掘其價值和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都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借鑒,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健康地發展。
2.研究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道德追求和心理需求。對大學生自身進行研究,探索他們是否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趨同的一面,讓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更好的推行,得到更好的效果。
3.拓寬教育渠道。著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著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著力回答大學生關心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4.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積極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滲透到各類活動中去,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比如建設科技園區,文化走廊等,讓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5.利用網絡資源。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陪育,實現教學載體的不斷更新。例如:在課堂上放映文獻紀錄片,或者讓每個學生在課下自己觀看。
6.高校教師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應該有明確的角色定位。首先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要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教師首先必須對其有深刻的理解,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增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感、使命感。其次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探索者[5]。
7.積極建設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大學校園文化。通過校園網、校園廣播、校報校刊、校園宣傳板、公寓文化節、校園主題活動、學生社團活動和舉辦講座、報告會等多種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之中,融進校園。
8.以推進典型引領形成良好道德風尚。大學生是社會的先鋒、祖國的希望。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重視自身的價值建設,將自身的價值觀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相互融合,使自身價值觀符合社會需要、符合時代發展。
[1] 劉云山.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座談會上的講話[J].時事報告,2014,(2).
[2] 張立成.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 陳芝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4] 李紀巖.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
[5] 李忠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文化縱論,2012(9).
[作者單位:首都醫科大學]
(責任編輯:盧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