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陳為旭
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政治意識
---基于福建省高校的思考
張 琪 陳為旭
政治意識是個人和集體的政治認知、政治態度和政治信仰。福建省具有特殊戰略地位,培養大學生政治意識有助于促進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經濟發展和高校精神文化建設。大學生政治意識受社會、學校和個人等因素的影響。應注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和健全網絡平臺。
福建省;大學生;政治意識;培養
政治意識是“政治認知、政治態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個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又包括社會階級集團的意識形態。”[1]回顧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不難發現,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對于國家建設與發展至關重要。而從福建省高校的實際來看,在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中存在著對國事漠不關心、政治意識淡薄的情況,應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大學生政治意識的培養。
(一)有助于海峽兩岸關系發展
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意見,雙方領導人的此次會面翻開了海峽兩岸關系歷史性的篇章,為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2]福建省與臺灣省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二者關系的發展有著割不斷的“五緣”優勢。隔海相望的地緣,一脈相承的血緣,相互認同的文緣,阡陌交通的商緣和由來已久的法緣,處處都書寫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隨著兩岸關系的進一步發展,閩臺教育交流合作也迅速發展。民間層面、高校層面和區域層面都在積極推動閩臺教育交流合作。[3]且交流合作領域逐漸擴大,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學生交流到教師交流,教育交流全方位地開展,合作規模也越來越大。培養福建省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完善政治認知,端正政治態度,明確政治信仰,有助于促進海峽兩岸關系進一步健康發展。
(二)有助于福建省經濟發展
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近年來經濟發展狀況良好,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導產業稅收貢獻下滑,傳統行業收入起伏較大;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新興產業發展無序;利用外資規模停滯,資金投向不甚合理[4]。這些問題都制約著福建省經濟的發展。大學生是經濟發展的潛在力量,培養福建省大學生的政治意識,讓大學生在知識儲備時期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政治態度,如此必將使之更好地為福建省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三)有助于高校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高校培養學生重要的隱形力量,它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和校園制度文化。其中,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校園精神文化給予學生隱形的熏陶,從各個方面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生活方式、處世態度、價值形成。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設關乎高校的學術氛圍和文化氣息,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所在。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影響著校園精神文化,學生堅定而正確的政治意識凝聚成積極向上的政治文化,學生動搖而淡薄的政治意識將衍生出消極沉悶的校園精神文化。培養大學生堅定而正確的政治意識,可以更好地建設校園精神文化。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淡薄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社會因素的影響,也有學校、傳媒和大學身自身的原因。
(一)社會層面
一是市場經濟的影響。現在的大學生基本都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是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成長的一代。雖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對大學生政治意識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倡個人主體性發揮,但有些大學生歪曲了本意,導致個人主義抬頭。就福建省而言,其商業比較發達,拜金主義價值觀占據很多人頭腦,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和政治意識。二是傳統政治心理影響。傳統政治心理表現有兩種。一種是認為政治遙不可及,平民百姓不能也不該觸碰,這就導致一些大學生對政治漠不關心,認為政治和自己沒有任何關系,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一種是對權力的趨炎附勢,認為官員對自己前途至關重要。產生這些思想的根源在于對政治的畏懼心理,沒有正確認識政治的地位和作用。這些傳統的政治心理對大學生政治意識的形成產生了消極影響。三是家庭影響。家庭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家庭成員的言行對學生可以產生耳濡目染的影響。第一,基于各種原因,有些家長在家庭中難免對工作和社會產生抱怨,而這些抱怨將對學生產生一定影響,導致學生對社會不滿。第二,家長不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一些家長單純注重學生學習成績,認為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找到好工作,或者是讓自己的孩子繼承家族企業,這樣觀念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第三,家長不當行為給了學生帶來錯誤的示范。有的家長為升職、生意等拉關系走后門,為學生以錯誤的行為導向。導致學生以為金錢能解決一切問題。
(二)學校層面
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從入學開始,學生在學校各階段所受的教育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其個人的成長。第一,雖說素質教育已經進行了多年,但是福建省很多中小學都是以分數作為評判學生優劣的標準,不注重政治意識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漏洞。第二,在大學開設了時事政治、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等課程,但是講課的內容掌握在老師手中,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都影響著學生的政治意識。一些老師不能很好地把握時局,不能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加上授課方式單一陳舊,使學生對該門課程失去興趣,也不利于大學生政治意識的培養。
(三)大眾傳媒層面
近年來,各種電子設備盛行,大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隨時都能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大眾傳媒的便捷性與開放性使大學生迅速獲取外界信息,但網絡信息紛繁復雜,稂莠不齊,如若大學生不能正確分辨信息的真實度容易被誤導。尤其是,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不足是必然的。但有些網絡信息夸大我國現階段的不足,一味贊揚西方社會如何如何好,致使一些大學生形成了錯誤的政治意識。
(四)大學生自身層面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崇尚自由與個性的生活方式,社會閱歷較淺,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容易受到各種不良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學校評價學生的方法僅僅限于考試,因此,學生把學習的重心放在如何順利通過考試上,不注重政治意識提升。這也嚴重影響了學生政治意識的培養。
(一)完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改善課程教學方法
思想政治課是培養大學生政治意識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課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好這些課程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政治意識。但是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實效卻不盡人意,學生普遍認為這類課程用處不大,缺乏學習興趣。高校應完善思想政治課內容,不局限于傳統的課本知識。教師授課時應結合福建省的情況,重視福建地區的政策,如近期的“一帶一路”、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對福建未來發展的信心。還應改善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把教師傳授與學生自學結合起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應及時了解學生政治意識實際,針對學生政治意識模糊問題,給予針對性講解。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講課的內容和方式影響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十分重要。第一,應提高教師對該類課程的重視程度,明確該類課程對學生的重要意義,精心準備上課內容,細致為學生講解。教師自己要樹立信心,不因學生的興趣不高而妄自菲薄,應想盡辦法提高學生聽課的興趣。第二,學校應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意識,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政治活動,學習黨的政策,了解實事動態。第三,學校可以組織相應課程教師編寫教案,每位教師負責一部分,在教案中加入豐富的案例,再經過合力修改,形成完整的教案。這種做法既減少了教師準備全部課程的時間和精力,又提高了教案的質量和教師的工作效率。
(三)組織學生參與實踐
學習理論是培養政治意識的一個方面,參與實踐是培養政治意識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組織學生有參加政治活動,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使學生親身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明確自己肩負的使命。學校組織活動時,應注意這些活動的目的性、組織性、藝術性和計劃性。目的性是指組織學生參加政治活動時,要有明確的目標。組織性是指組織這些活動需學校各部門、老師和學生團體相互配合,不能只讓某些組織者“唱獨角戲”。藝術性是指組織學生參加活動時,要把活動目的滲透到活動形式中,靈活運用各種形式。應避免形式僵化,杜絕形式主義,力求寓教于樂。計劃性是指活動前有準備,活動中有組織,活動后有總結。活動前讓學生了解與活動相關的知識,活動中讓學生感受這些知識,活動結束后要收集學生關于此次活動的感悟,總結經驗,為以后的活動提供幫助。
(四)健全網絡平臺管理
大學生生活在網絡世界中,網絡已經把他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大學生從網絡上獲取信息,真實全面的信息有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辨別善惡,虛假片面的信息會使大學生聽信謠傳,影響自身政治意識的樹立。這就需要對網絡信息進行管理,對網絡謠言等信息要及早發現并予以攔截,及時辟謠,不隱藏,把真實的信息傳遞給大眾,坦然面對大眾輿論。大學生也會通過網絡發布關于自身政治意識的信息,發布的信息是大學生吸收了外界信息再經過實踐和思考后的結果。大學生的這些信息言論有些全面反映了社會現實,有些卻過于片面,沒有全面分析社會現實原因。大學生這個群體的煽動性很強,當網絡上同一群體的大學生看到偏頗的言論時,很容易被感染并附和。學校可以開發一個學生表達政治意識的網站,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學生可以參與話題討論,負責的老師隨時注意學生動向,當不正當的言論出現時,應及時糾正錯誤,給學生指明正確的方向。
[1]鄧志強.新時期青年政治意識表達研究[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1):37-42.
[2]任成琦.“習馬會”是對“九二共識”的再確認[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11-09.
[3]陳愛志.“五緣”優勢與閩臺教育交流合作[J].海峽教育研究,2014(1):31-35.
[4]福建省國家稅務局收入規劃核算處課題組.從近年稅收收入透視福建經濟發展態勢[J].福建金融(增刊),2015(1):12-18.
[作者:張 琪,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陳為旭,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博士,學院書記]
(責任編輯:盧彩晨)
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閩政研2015—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