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華
高校全日制自考學生群體的教育與后勤管理研究
許春華
為提升高校全日制自考學生的教育和后勤管理水平,對高校全日制自考學生的群體特征與學習生活需求進行問卷調研,調查發現,自考生群體學習目的性較明確,思維活躍和敢于創新的特征較突出,參與文體活動、實踐鍛煉和提升綜合素質能力的需求強烈。但抗干擾與挫折的能力弱,自信心不足,部分人存在自卑心理,缺少職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充分利用高校育人氛圍、教育教學和后勤資源,通過自考教育改革、職業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措施,切實提高全日制自考學生素質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全日制;自考;群體特征;學習需求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對自學者進行以學歷考試為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它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不同學歷層次的人繼續教育、拓展知識和提升學歷的機會。高校全日制自考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與全日制大學教育有機結合的一種學歷教育形式,是為自考生提供的一種社會助學方式[1]。高校全日制自考學生是指在高校的自考助學班里進行全脫產學習的學生。他們在高校自考管理部門的組織管理下,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輔助完成自考的學歷考試。全日制自考學生雖然和高校大學生一樣,享受大學校園生活,受到良好學習氛圍和校園環境的熏陶,但是他們與高校大學生在年齡、知識水平和目標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全日制自考生群體與高校大學生群體相比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在學習生活需求上也存在差異。研究和分析全日制自考學生群體教育與后勤管理問題,有利于更好地服務自考生,促進自考生的全面發展。
研究主要采取問卷隨機抽樣調查、個別訪談和座談等形式。研究內容涉及全日制自考生群體結構、個性特征、認知狀況、學習狀況、學習生活需求和心理狀況等。調查對象為福建省部分高校的全日制自考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650份,回收有效問卷607份,有效回收率為93.38%。問卷資料經核實后利用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為彌補問卷調查不足,還借助個別訪談和座談會形式,將實證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進行綜合分析。
(一)全日制自考學生現狀
1.全日制自考學生群體結構
(1)生源地:多數自考生來自福建沿海城市及經濟發達地區。調查表明:福建沿海城市及經濟發達地區的自考生占72.48%,山區及農村不發達地區的自考生占24.22%,內陸省份的自考生占3.3%。
(2)男女比例:自考生男女比例較均衡。男生占45.67%,女生占54.33%。
(3)年齡:自考生以90后為主。年齡在19-23歲之間的占88.13%,18歲以下的占10.87%,23歲以上的占1%;
(4)政治面貌:團員占74.69%,黨員占4.32%,群眾占20.99%。
2.全日制自考學生群體特征
(1)群體個性特征:自考生群體思維活躍和敢于創新的個性特征突出,獨立、責任感、自私、平等的個性特征差異明顯。調查顯示:認為自考生群體思維活躍、敢于創新的人占41.36%,22.9%的人選擇獨立、堅強、有責任感,13.09%的人認為脆弱、獨立能力差,而選擇自私、功利、愛慕虛榮的占13.07%,具有平等意識的占8.41%,其它個性特征的占1.17%。
(2)人際關系:多數自考生與父母、同學相處較融洽和諧,少數人存在依賴父母、同學關系不和諧或緊張的現狀。調查顯示:60.44%的人與父母的關系和諧,9.97%的人非常依賴父母,21.8%的人與父母交流較少,只有7.79%與父母的關系緊張。此外,71.3%的人與同學、室友和諧相處,28.7%的人與室友、同學曾發生矛盾。
(3)決策過程:多數人獨立決策能力差,作決策時受外界影響較大。調查表明:69.69%的人認為做決策時影響最大的是父母和朋友,15.15%的人認為做決策時老師、同學影響大,選擇自己做決策的占15.16%。
(4)心理健康:自考生心理調節能力較弱,心理調節方式多選擇朋輩傾訴和自我調節,相當一部分的自考生存在自卑心理。調查顯示:自考生有心事或困惑時向同學傾訴的占45.8%,悶在心里,自己調節的占20.87%,通過家長、網友傾訴等方式分別占17.97%、10.43%,通過心理老師或班主任調節的僅占4.93%。調查還顯示:50%的人對自考生身份表示認可,34.57%的人為自己是自考生而自卑,無法確定的人占15.43%。
(5)行為:接受新事物的意識較強,主動參與性較弱,相當一部分的自考生存在不良行為,其中曠課行為較突出。對現代潮流文化(如火星文,扮靚,非主流,網絡惡搞等)看法的調查顯示:認為很有個性,但自己不會去模仿的占68.45%,認為時尚和喜歡的人占10.73%,認為無法理解,堅決抵制的占6.62%,無法確定的占14.2%。此外,在調查自考生近期是否有不良行為的結果顯示:40.01%的人行為良好,59.99%的人存在抽煙、酗酒、曠課、瀏覽不良信息和網站、考試作弊等行為。其中,曠課行為占到40%。
3.全日制自考學生群體的認知狀況
(1)學習目標:自考生的學習目的性和努力方向較明確。認為自考是學知識,提升能力的占40.09%,為了文憑,找份好工作的占18.79%,為繼續深造打基礎的占15.92%,滿足自己興趣與愛好的占9.74%,9.51%的人是為了交朋友,其他原因的占5.95%。在對期望的學習成績的調查中,一定要達到優秀的占24.5%,中等水平就可以的占45.04%,及格就行的占21.85%,而8.61%的人選擇無所謂。
(2)職業發展:多數自考生就業方向選擇公司職員和自主創業,但多數自考生對未來發展擔憂。調查顯示;畢業后就職公司的比例最高,占44.81%;而自主創業的占33.33%。選擇考公務員、出國和考研,占20.77%,只有1.09%從未想過今后的就業方向。此外,在“未來發展前途的看法”的調查顯示:認為前途一般和不好的占48.05%,認為前途無法確定的占40.26%,認為前途很好的占11.69%。
(3)成功因素:多數自考生能正確的對待成功。在“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什么”的調查中,選擇個人奮斗、人脈資源與機遇的分別占39.83%、22.82%和22.41%,選擇家庭背景和其它因素的分別占12.86%和2.08%。
4.全日制自考學生群體的學習狀況
(1)理論基礎:多數自考生的理論基礎一般。在“認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如何”的調查中,認為自己理論基礎一般的占64.75%,不好的占19.6%,很好的占11.2%,無法確定的占4.45%。
(2)閱讀:多數自考生有閱讀習慣,但對國內外時事新聞關注較少。對課外書或報紙閱讀情況調查顯示:每天有閱讀的占13.41%,每周有閱讀的占24.03%,每月有閱讀的占31.28%,而很少閱讀或不閱讀的分別占16.2%和15.08%。對“國內外時事新聞了解情況”的調查表明:清楚了解的占8.13%,略有了解的占65.94%,不清楚的占25.93%。
(3)社會實踐:多數自考生未參加過社會實踐,希望有機會參加。調查顯示:38.61%的人參加過并覺得很有意義,50%的人想參加,但沒有機會參加,不想參加的人占11.39%。
(4)學習時間:多數自考生學習投入的時間較多,注重平時的積累。在調查“課外學習時間占課外生活的比重”,調查顯示:投入30%-50% 的時間占39.81% ,50%-80%的占27.27%,80%以上的占6.27%,30%以下的占26.65% 。調查“對待考試的態度”時,67.31%的人選擇平時積累加期末復習,臨陣磨槍和突擊復習的占30.77%,基本不復習的人占1.92%。
5.全日制自考學生群體的學習生活需求
(1)辦學條件:自考生對改進食宿條件、文體設施和實踐平臺方面的需求強烈。調查顯示:認為學校在自考辦學方面應改進食宿條件、文體設施和實踐平臺分別占23.24%、20.57%和19.97%,而改進教學設備、師資力量、教材與參考書分別為13.58%、11.57%、11.07%。
(2)課程設置:自考生對實踐類和綜合素質類課程需求較強烈,在調查課程設置的類別中,17.22%的人認為只要安排與考試科目相關的課程,38.93%的人需要提高綜合素質類課程,39.75%的人建議多安排實踐活動類課程,4.1%的人選擇無所謂。
(3)綜合素質類課程需求:希望增加心理學和創業教育等綜合素質類課程。調查顯示,76.38%的人希望開設應用心理學、創業教育、演講口才、經濟學、管理學、禮儀、法律、職業規劃等課程,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應用心理學和創業教育。公文寫作、形勢政策等課程只有少數人選擇。
(二)全日制自考學生群體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1.全日制自考學生群體結構方面
自考生群體多數是高中、中專和職高的應屆畢業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參差不齊。他們多數來自福建沿海城市及發達地區,因為所處地區的經濟水平高和對人才需求高等因素,導致他們選擇繼續教育,增強就業創業競爭力。而山區及農村不發達地區的應屆畢業生因經濟條件差及信息不暢等因素影響,更多的選擇直接就業。此外,應屆女生選擇繼續教育的比例略高于應屆男生。
2.全日制自考學生群體個性特征方面
(1)自考生群體呈現年青化,但缺乏社會工作經驗,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弱。做決策時更多考慮父母與朋輩群體的意見,容易受外界干擾。同時,教師與自考生溝通交流不足,對教師的信任度較低,自考生做決策時教師發揮的作用不明顯。
(2)自考生心理問題調節能力較弱。由于擔心隱私泄漏和不信任感,選擇家長、老師和網友傾訴的方式來進行心理調節的較少,主要通過同學、好朋友傾訴和自我調節。學校對自考生心理健康問題重視不夠,在自考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需要加強。
(3)自考生接受新事物的意識較強,但缺乏引導和指導,主動參與性較弱。同時,因自考生朋輩群體容易相互影響,以及高校管理者對自考生群體不良行為引導與教育的成效不顯著,導致多數自考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或有過不良行為,尤其曠課行為表現突出。
3.全日制自考學生群體的學業認知狀況方面
(1)自考生的學習目的性較明確,能正確的對待成功因素。多數自考生將積累專業知識、提升綜合能力、人脈拓展作為學習的主要目的,并通過自考的方式實現人生的目標。認為個人奮斗、人脈資源與機遇等因素比家庭背景因素更重要。因此,近一半的自考生表示周圍同學努力學習時會造成壓力。
(2)自考生就業方向較明確,但缺乏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大部分的自考生畢業后選擇企業就業和創業,因公務員、出國和考研有條件限制,且競爭激烈,所以選擇這方面的自考生較少。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和競爭壓力大的影響下,又缺乏職業規劃和創業教育,存在錯誤的職業觀和就業觀、就業目標不清晰、實現路徑不明確等問題,導致出現學習興趣低和積極性不高的現象,多數自考生對未來前途比較擔憂。
4.全日制自考學生群體的學習狀況方面
(1)高校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有利于自考生學習氛圍營造和教學資源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但多數自考生受到理論基礎薄弱、專業興趣低、教學設施陳舊、師資缺乏等因素的影響,存在學習效果差、學習方法不科學,學習興趣低、缺乏實踐和文體活動、缺少指導老師等問題。自考生在學習中多以課堂灌輸的被動學習為主, 尚未實現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的轉變[2]。
(2)自考生善于利用新媒體增強學習的便利性和有效性,但學習的主動性不夠。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和運用,給自考生閱讀和學習提供多種方式和途徑,如網絡教學、手機上網等,進一步提升閱讀和學習的便利性和頻率。自考生與網絡緊密聯系,正在改變自考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但主動通過網絡學習專業知識的較少,主要將網絡用于休閑娛樂。
5.全日制自考學生群體的學習生活需求方面
受高校環境和大學生學習生活現狀的影響,自考生希望享受與高校大學生一樣的學習環境,如獲得與高校大學生相同的食宿條件、文體設施和實踐平臺。希望享受與高校大學生一樣的待遇,如入黨、評優、圖書館書籍借閱、教學實踐鍛煉機會、參與社會實踐和文藝活動的機會等。同時,希望合理安排一些提高個人綜合能力素質類的通識課程。
(一)開展自考教育改革,探索教育服務模式
加強對自考教育改革的研究,探索自考教育服務模式,提高自考生培養的質量與效果。1.探索自考制度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改革。根據社會對人才綜合能力素質的要求,加強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設置比例、內容、學時和實踐等方面的研究,實現自考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兩者的提升。2.利用互聯網資源和多媒體技術,加強網絡教學和新媒體教學探索,創新自考教育教學模式。3.改革全日制自考助學班的教育模式,課程設置以專業考試科目課程為主,以提升綜合能力素質的通識教育課程為輔。開設應用心理學、創業教育、演講口才、管理學等課程,使自考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相互促進和提升。4.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探索全日制自考生教育和后勤服務模式。利用高校的公共講座和論壇開展全日制自考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利用高校公共基礎課和公共選修課資源服務全日制自考學生教育教學活動。利用高校社團和學生組織的文藝活動搭建全日制自考學生文藝素質拓展平臺。利用高校圖書館、實驗室等教學資源平臺服務全日制自考學生教育教學。利用學生社區服務管理平臺為全日制自考學生提供優越的學習和生活條件。
(二)實施職業能力教育,完善創業教育機制
要改變自考生在就業中相對于高校大學生處于劣勢的現狀[3],不僅要提高自考生的專業知識技能,還要提高自考生職業能力素質,使之更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1.重視在自考生群體中實施職業能力教育。將職業規劃和創業教育融入自考生的專業課程教育、社團活動、班級活動、社會實踐等活動中,努力提高自考生的綜合能力素質,以較強的職業能力獲得自我發展的機會。2.利用高校現有的職業規劃與創業教育資源為自考生服務。組織和引導自考生參加職業規劃與創業教育相關的講座、論壇、社團項目、社會實踐等理論教學和教育實踐活動。3.建立自考生職業規劃和創業教育輔導機制。將班主任、專業教師、創業導師和職業規劃導師等介入到自考生的教育引導中,進行群體、個體和特色的自考生職業規劃和創業教育,培養自考生良好的職業意識和創業意識,使之有更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努力的方向,并從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4.開展自考生職業能力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將自考生職業規劃和創業教育方面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為自考生在求職和創業的過程中積累實踐經驗。
(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輔導機制
高校自考教育管理者不僅要從思想上重視和加強自考生的心理健康,還要切實解決自考生心理上產生的問題[4]。1.要加強自考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訓。做好心理咨詢工作,提高心理調節能力,培養自考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協調全面發展。建立心理咨詢師、班主任、班級心理保健員的心理保健三級網絡和宿舍、班級、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快速危機反應機制等。2.合理安排相應的心理輔導以及心理教育活動。在考試前后、就業等特殊時期,通過開展心理講座、心理劇場等主題實踐活動,通過班會、走訪宿舍及個別談心等方式,了解自考生的心理和思想動態,緩解自考生的壓力,增強自考生的自信心。還可以組織各類自考生之間的學習交流活動,使自考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3.做好自考生重點對象的心理健康工作。重點做好新生、就業困難生、貧困生、學習困難學生、違紀學生和言行異常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和咨詢工作。4.培養一支包括心理咨詢師、班主任、班級心理保健員為一體的心理健康干預隊伍。班級心理保健員側重于朋輩心理健康問題發現和疏導,班主任側重于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和常見心理問題的處理,心理咨詢師側重于心理咨詢和緊急救助。
(四)培養自考師資隊伍,促進學生素質教育
教師資源是自考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性資源,是影響自考生教育的關鍵因素。自考生在生源和個性方面存在多樣性和多層次性,學習基礎普遍一般,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師資質量和水平高低對自考生的教育產生直接影響。1.自考生師資隊伍的建設要注重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兼結合和優勢互補的原則。建設一支由專業教學、管理服務相結合的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穩定的自考師資隊伍。加強自考教師與班主任培訓與管理,提高教學管理水平。2.利用高校教師資源構建自考師資隊伍。采取由學校自考管理機構與相關學院合作辦學的模式。由學院負責組建各專業的專業教學師資隊伍,學校自考管理機構負責組建行政、后勤及學生服務管理師資隊伍。3.發揮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職能。班主任是自考生學習生活的組織與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成效直接影響著自考助學班的學風建設[5]。根據不同個性類型和學習進度的自考生給予正確有效的指導,幫助自考生盡快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加強對自考生不良行為引導和管理,及時發現自考生存在的問題,加強思想教育與引導,促進自考生全面健康的成長。4.鼓勵教師在教學中開展素質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制定教學計劃,保證授課質量和課時[6]。積極引導自考生參與學校各類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加強與高校大學生的交流,全方位提高自考生的綜合素質。
[1]湯自軍.高校的“第三課堂"---高等教育全日制自學考試助學班[J].繼續教育研究,2003(2):59-61.
[2]張建勤,張佳妮. 關于促進全日制自考助學班學生自主內化學習的幾點思考[J].當代繼續教育,2015(1)68-71.
[3]汪淑珍.全日制自考助學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芻議[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19-20.
[4]林高堆,李云軒.淺析轉型期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學班學員管理[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8):219-220.
[5]張東萍.淺談全日制自考學生的管理工作[J].中國成人教育,2010(3):28-29.
[6]郝吟菊.普通高校自考助學全日制脫產班的現狀與對策淺析[J].科技創新導,2011(9):145-146.
[作者: 福州大學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李愛英)
福建省教育廳A類人文社科研究專項課題子課題(課題號JAO93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