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彥禮,熊 彬,白少元
(桂林理工大學 1. 地球科學學院 2.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
基于校友反饋的物探制圖類課程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探討
丁彥禮1,熊 彬1,白少元2
(桂林理工大學 1. 地球科學學院 2.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通過校友的反饋信息來發現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工程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對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校友的工程實踐經驗調查結果,分析物探制圖類課程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課程資源建設等方面探索物探制圖類課程教學改革和建設的方向,以促進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物探制圖;校友問卷調查;工程實踐能力;研究型教學;勘查技術與工程
在本科教育階段,工程實踐能力是工科專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具體化要求,是實踐能力在工程領域的具體要求和體現,其中滲透著對創新精神的要求和內容[1]。另外,對于工科專業來說,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只是體現在培養方案中,更應該落實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課程資源建設等方面來落實。
桂林理工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物探)是學校的傳統優勢專業,1978年開始實行本科教育,已有近40 年的歷史[2],2009年被教育部評為第四批高等學校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本專業從過去單一的有色金屬礦產勘探發展到現在以有色金屬礦產勘探和工程物探為獨特優勢的綜合物探勘查,并且一直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作為專業培養目標[3]。
物探制圖是地球物理勘探制圖的簡稱,是勘查技術與工程(物探)和地球物理學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校涉及到物探制圖的課程有“物探制圖” “3S技術集成”和“地理信息系統及在物探中的應用”三門課程。從該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工作以后的工程實踐角度來說,物探制圖涉及到的圖件種類和類型較多,并且貫穿于整個地球物理勘探的數據采集、數據處理、資料解釋過程中,是正確完成工程解譯和展示工作成果的重要內容和環節,是學生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體現。所以,本文通過對本專業已畢業校友的調查反饋,基于畢業校友的工程實踐經驗和物探制圖類課程的教學實踐,從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角度,對物探制圖類課程的教學工作進行一些探討。
(一)調查目標
本次問卷調查以“本專業已畢業的校友”為主體進行,通過已畢業校友在校期間的學習體驗以及工作以后的工程實踐經驗,發現學生最真實的需求,并以此進行針對性的課程建設,以期課程能對學生產生更多的吸引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而有效提高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質量。
具體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了解物探相關專業已畢業的校友在大學期間學習制圖知識的狀態和滿意度;二是期望校友能基于工作后工程實踐的經驗,從應用和發展的角度,對我校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物探)物探制圖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等給出寶貴的建議。
(二)問卷基本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網絡調查的方式,調查問卷發布在在線問卷調查平臺“問卷星”上,調查問卷采用校友QQ群和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工具傳播。問卷發布對象為勘查技術與工程(物探)和地球物理學兩個專業的畢業校友,并且采用不記名方式進行答卷和回收。
本次問卷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218份,其中獨立IP答卷為207份,填報IP位置分布于12省份,畢業于物探相關專業的校友216人。其中,1998-2011級開設了物探制圖類課程的校友201人,參與調查但未畢業的2012級學生13人。
另外,我校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物探)和地球物理學專業從1998-2011級共培養學生約644人,其中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物探)513人,地球物理學專業131人(僅2007-2009年招生了3屆)。基于1998-2011級所有物探校友統計,所回收的畢業校友問卷占同期物探專業畢業校友的31.2%,說明校友調查問卷樣本足夠充分。
(一)基于工程實踐的課程評價
為了了解校友對大學期間學習物探制圖類課程的評價,并基于校友的評價分析以前制圖類課程的教學效果,我們設計了一組這樣的問題:基于您工作后的經驗,評價一下您在大學期間學習的制圖類課程(1→5:表示非常不滿意→非常滿意)。通過收回的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1)校友對教師的制圖類課程授課整體上評價在滿意以上(4分和5分)的為76%,平均得分為4.09分,達到良好水平,還有很大改進空間;(2)校友對物探制圖類課程滿意度評價最低的是“制圖方法能不能滿足工作后的需要?”這一項,滿意以上的僅有55.5%,平均得分為3.56分,說明我們以往的物探制圖類課程在“滿足工程實踐”這一點上做的比較差,教學內容部分脫離了工程實踐需求;(3)另外,在“授課內容是否符合工程實際”和“授課內容是否豐富”兩個問題上滿意以上的評價分別為60.6%和63.3%,平均分別為3.77分和3.78分,這說明我們在物探制圖類課程的工程適用性建設和課程資源建設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不能滿足工程實踐需求。
基于上面校友調查反饋分析,對物探制圖類課程的課程教學滿意度評價并不理想,對物探制圖類課程內容的工程適用性建設、課程資源建設和滿足工程實踐需求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滿足工程實踐的需求。而符合工程實踐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必要條件。所以,當前在如何提高物探制圖類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這個問題上,我們除了研究怎么教和怎么學的問題,我們還應該需要知道教什么的問題。
(二)基于工程實踐的教學內容探討
1. 基于校友反饋的教學內容探討
針對物探制圖類課程的教學內容重點,我們也針對性地做了問卷調查,通過校友的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發現:
(1)校友對物探制圖類課程教學要求最高的是“物探常規制圖軟件(CAD、MAPGIS等)繪制實際工程圖件的操作步驟”和“物探圖件制圖規范”,這一點與校友對物探制圖類課程的評價相一致,都是要求物探制圖類課程要以工程實踐為重點;
(2)除要求物探制圖類課程內容契合工程實際外,對軟件的基本操作和物探圖件涉及到的基本制圖理論也要求較高,所以在這些方面也要在我們的物探制圖類課程中間予以充分的重視;
(3)另外,校友對于物探制圖或工作中可能用到的其他相關軟件制圖操作也提出了較大的關注,如Surfer、Grapher、理正工程勘察等物探相關輔助制圖軟件等,在教學中也應該予以關注。
因此,從校友對專業的教學內容反饋分析來看,校友對教學內容要求比較高,并且要求比較全面,其基本思想就是以工程實踐性為核心,涵蓋制圖基本理論、軟件基本操作、制圖詳細步驟和物探制圖規范等全方位的內容。所以,這種教學期望,對課程教學提出很高的要求,不僅對教師的制圖知識和實踐能力要求較高,而且對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求較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如此高的教學期望呢?以微課和慕課理念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2. 基于校友從業方向調查的教學內容探討
這次問卷調查中,我們還調查了物探相關專業的校友在工作單位所從事的工作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還針對選擇了“礦產物探”和“工程物探”的校友進行了統計分析,以此來進一步確定物探制圖類課程教學內容側重點。
從校友從事的工作內容反饋分析結果可以看出:(1)本校物探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就業對口方向為金屬礦產勘探、工程物探、質量檢測和管線探測等方向;(2)校友除了從事物探對口的工作方向外,還從事與物探相關的工程勘察、地質與地球化學勘探工作;(3)通過對選擇了“礦產物探”和“工程物探”的校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校友所從事的工程勘察、地質與地球化學勘探工作,主要是在開展物探工作的同時進行的輔助工作。
然而,我校當前的物探制圖類課程內容,僅僅考慮了“礦產物探”和“工程物探”制圖的需要,對“質量檢測”“管線探測”等物探方向和“工程勘察”“地球化學”和“地質相關”等物探相關輔助方向考慮較少。因此,基于校友畢業后所從事的主要工作實踐考慮,在物探制圖類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建設中,不僅要包含物探勘查相關內容,還要考慮物探勘查相關的“工程勘察”“地球化學”和“地質勘查相關”等方向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基于社會需求的實踐能力,滿足畢業生工程實踐的需求,為畢業生將來成為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奠定更好的基礎。
(三)基于工程實踐的教學模式探討
在物探制圖類課程教學模式方面,從校友反饋的統計結果來看,基于研究型課題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和基于制圖知識模塊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得到大家的認同度較高;而傳統的課堂講座為主的教學模式認同度較低,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學習需求。因此,對于物探制圖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應該采用基于研究型課題和制圖知識模塊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這樣不但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課堂互動”和“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而且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變為積極、主動的探索和嘗試,是典型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是研究型教與學在制圖類課程中的具體表現形式。
對于這種基于研究型課題和知識點的研究型教學模式,通過結合網絡課程建設的初步探索實踐,發現學生反應特別積極,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根據我校教務系統中學生對“物探制圖”和“地理信息系統及在物探中的應用”兩門課程的評價結果顯示,這兩門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上的評價分別為98.1分和100分,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一)促進制圖能力提升的課程資源建設
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不僅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方面研究探討,更應該扎實地從豐富的課程資源建設著手。因此,為了更好地建設物探制圖豐富的課程資源,我們在以往的教學經驗和當前教學形式的基礎上,結合已畢業校友的工程實踐經驗反饋,探討培養學生制圖和工程實踐能力的課程資源。
針對建立課程資源來輔助制圖課程的教學與訓練,以促進學生制圖能力提升的問題,畢業的校友從自身的工程實踐經驗和學習經歷出發,反饋了以下幾點建設意見:(1)編寫基于不同知識點和專業圖件的操作步驟詳細說明文檔;(2)搜集和建立優秀工程項目圖件庫;(3)制作基于不同知識點和專業圖件操作的微課視頻(10-20分鐘的知識點或制圖操作視頻);(4)基于實際工程項目,開發涵蓋課程內容的研究型制圖小課題集;(5)整理和制作畢業生生產實習報告和畢業論文圖件優化練習冊(圖件規范性和美觀性提升);(6)制作基本圖形練習圖冊等內容。
(二)促進制圖能力提升的課外途徑
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建設主要都是針對課程正常教學時段的探討,但制圖課程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實踐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而正常教學時間有限,不足以使學生制圖能力有很大提高。因此,為了使學生在制圖能力方面持續提升,可探討課外提升途徑。
因此,針對強化學生的制圖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途徑問題,我們也通過調查和校友進行了探討。校友的反饋統計如下:(1)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并在項目組承擔資料處理與繪圖實踐;(2)布置以工程案例為主的課程繪圖課外作業;(3)教師認真在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期間指導圖件繪制和資料處理,強化和鞏固制圖能力;(4)制定嚴格的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圖件質量要求;(5)創造機會讓學生參加企業的生產實踐;(6)組織針對性的專業制圖作品比賽等。通過以上這些途徑,可以在課堂之外持續提升學生制圖能力。
總之,基于校友的反饋,對物探制圖形成的共識是: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物探)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在工程實踐中,需要掌握的軟件和相關知識比較多;對物探制圖來說,在教學培養過程中,一定要從工程實際出發,在建立豐富的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多練習、多操作、多實踐,才能真正掌握、鞏固和提高。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物探)是實踐性非常強的應用型工科專業,一直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作為專業培養目標。而物探制圖涉及到的圖件種類和類型較多,并且貫穿于整個地球物理勘探的數據采集、數據處理、資料解釋過程中,是正確完成工程解譯和展示工作成果的重要內容和環節,是學生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體現。所以,為了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重視物探制圖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研究和課程資源建設。
而通過校友的反饋信息來發現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特別是對于工程實踐性較強的物探制圖類課程來說,基于校友的課程學習體驗和工作后的工程實踐經驗進行調查,可以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工程實踐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提升本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培養出符合現代企業要求和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優秀畢業生。
(責任編輯:徐建平)
[1]韓如成. 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大學教學, 2009(6):77-79.
[2]呂玉增,韋柳椰,李長偉. 地球物理勘查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J]. 中國地質教育, 2012(1):115-118.
[3]丁彥禮,熊彬,呂玉增. 基于校友從業方向的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進探討[J]. 高教論壇, 2016(7):75-78, 82.
[4]鞏建閩,蕭蓓蕾,董文娜. 基于校友反饋的人才培養質量問卷及案例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5):121-126,151.
Exploration for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Geophysical Mapping Courses Based on the Alumni Survey
DING Yan-li, XIONG Bin, BAI Shao-yuan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To obtain the problems of courses teaching by alumni survey is crucial for the courses aimed at practice. For engineering with a strong practicality course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Therefore for enhanc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explor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the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patter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for the course of geophysical mapping courses are improve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he alumi survey results.
geophysical mapping;alumni survey;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research-based teaching model;explor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丁彥禮(1979-),男,河南商丘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工程與環境地球物理。
2016-09-12
2016-09-29
G642
A
1671-9719(2016)12-0052-03
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勘查技術制圖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2015JGB240);桂林理工大學校級教改工程項目“基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勘查技術制圖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2014A27)和“工程教育認證與成果導向教育模式下環境工程制圖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2016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