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蓓,徐東升
(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氣象局,江蘇泰州 225300)
?
淺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氣象服務需求及現狀
趙 蓓,徐東升
(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氣象局,江蘇泰州 225300)
就改革中出現的農業育種、農業物聯網發展、農業氣象保險、農業減災服務和風險評估、農產品三產融合中出現的氣象服務新需求進行了分析,對氣象服務現狀進行了闡述,從研究服務需求、明確任務分工、提升數據應用能力、搭建服務網絡等4個方面對當前氣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供給側改革;氣象服務;需求;現狀
農業因其生產周期長,受氣候環境制約、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素質不高、生產能力低、效率低、科技含量低等條件限制,其現代化進程推進緩慢[1],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互聯網+在農村的深入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農場主、農業合作社、休閑農莊等新興農民的出現,農業特色化、產業化、規?;倪\作模式的改變,均展示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助力農業生產最主要因素之一的氣象服務,原來單一的以常規種植品種為主的氣象服務產品以及由點到面的服務方式已經遠遠不適應農業改革發展的需求[2-3]。如何以問題為導向,圍繞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同農產品生產的服務需求,提供既面上覆蓋又具體到點的農業氣象服務產品,這是氣象部門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筆者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氣象服務需求及存在問題進行淺要分析。
1.1 農業育種需求 作物的質量、產量不僅與種植技術、環境條件有關,最根本的還在于作物品種本身,如大豆。雖然我國大豆種植已有5 000多年的歷史,但目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的大豆均從美國進口,關鍵原因在于美國大豆產油量高,其大豆遺傳育種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世界首位。種子品種的好壞關乎著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從根本上找原因,加強農產品品種育種研究及其生長的氣象條件、大面積種植的氣候適應性研究對推動農業生產向健康、優質、高產發展有重要意義。
1.2 農業物聯網發展需求 隨著智慧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阿里巴巴、聯想、樂視等互聯網巨頭在農業領域的布局,農業智能化雖然處于起步階段,但對發展農業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作用已經逐漸顯現。農業物聯網作為推進智慧設施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在大棚內應用大量的傳感器構成監控網絡,實時監控棚內溫光濕、二氧化碳濃度、土壤養分水分等各種參數,實現農民通過掌上手機完成作物生長環境調控,同時通過農產品二維碼掃描,客戶還可以了解整個作物的生長過程、作物成分、藥物殘留、食用方法、養生因子等多重要素。這些情景的實現,需要氣象部門開展大棚內外小氣候的研究以及作物全生育期的氣象條件研究來為物聯網種植管理、食物綠色管理、人體健康管理提供依據。
1.3 農業氣象保險需求 隨著農業生產的規?;底只七M,氣象災害成為影響農業生產最多的不可控因素之一,通過開展農業氣象保險減輕農民的損失,保障農民的基本利益也將成為氣象為農服務的一個重要領域。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已經著手開展天氣指數保險服務,如浙江開展的茶葉指數保險,結合茶葉采摘季節容易受到“倒春寒”影響減產的情況,為投保的茶農在不同的時間設定最低投保溫度指數,如果發生低于該指數茶農受損的情況,保險公司給予相應的賠付,此類保險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美國天氣意外保險公司開展的農業氣象保險服務也提供了一些思路,該公司利用采集點采集的天氣數據,結合天氣模擬、土質分析等信息,分析出可能出現的意外天氣風險,農民對系統模擬出可能出現的天氣意外選擇合適的保險產品,如果災害發生,那么購買的農民就可以獲得相應的賠償。通過對氣象數據以及農業氣象災害關鍵點的分析,開展貼合農民需求的保險,將進一步推動農業供給側的改革進程。
1.4 農業減災服務和風險評估需求 受氣候變化影響,我國面臨的氣象災害事件和種植風險呈增加態勢,為適應農業現代化的需求,農業氣象業務需要具備快速、準確的監測評估以及提高服務的精細化、定量化和時效性;農業結構調整與環境條件優劣(包括氣象條件、土壤條件、市場條件等)、農業政策變化(包括耕作制度、品種選擇、種植區域以及種植技術)、生產力水平高低有關,具有風險性,是自然與社會經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氣候條件是決定性因素,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開展氣候風險評估以及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以確保農業生產模式的部分更新以及再組織[4]。
1.5 農產品三產融合需求 在2016年的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上,泰州市高港區上膳源農場打造的“從田間到餐桌”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最為突出,從土壤維護到智能大棚,從加工包裝到冷鏈配送,從網上銷售到自主點菜,從農耕體驗到品牌打造,從農業生產到休閑觀光,從有機綠色到健康養生,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自成一體。在這個農業發展模式中,氣象服務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研究智能大棚的小氣候為各種作物的生長過程建模,實現大棚作物生長智能化控制;通過對冷鏈配送點的氣象服務為合理安排配送路線提供技術服務;通過對作物生長氣象條件的研究,提出大棚內作物生長搭配的最佳模式;通過對生產基地的精細化氣象服務為休閑觀光項目提供合理建議等。
我國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已基本形成并得到發展,服務對象延伸至村級氣象信息員,服務內容從天氣預報預警到農業技術服務,服務方式從電話、傳真到短信、微信等,為農業增產增收、防災減災做出貢獻[3]。目前農業氣象服務的主要內容為:①農業氣象監測。建立了集衛星、農氣觀測站、農氣試驗站、土壤水分觀測站等于一體的農業氣象監測網絡,通過對衛星遙感監測資料分析,為作物長勢、災情、土壤水分、天氣氣候條件等提供農業氣象監測和預測信息,并結合天氣氣候條件和趨勢分析利弊,提出趨利避害的農業生產管理建議。②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立了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領導機構,組建了覆蓋到村的氣象信息員隊伍,及時了解災情,積極開展農險氣象服務。建立農業氣象災害指標體系,主動為農業部門及廣大農民提供干旱、漬澇、高溫、低溫冷害、霜凍、干熱風等農業氣象災害預報,提示農民在氣象災害來臨之前做好防范災害的準備,指導氣象信息員開展技術服務,并對災情進行評估。③農業氣象預報服務。對常規農作物提供各生育期預報,根據作物的長勢、面積以及氣象條件,開展農作物產量預報,從而服務農業經濟發展。根據對部分農作物的農業氣象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向農民和種養植大戶提供抗旱、抗低溫、防霜以及防治病蟲害等措施,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對設施農業、育種、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個性化的服務。同時及時通過人工增雨或人工防雹等技術措施,提前防御災害性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④農業氣象情報。以農業氣象旬報、月報、年報、土壤墑情監測報告、關鍵農時季節的農業氣象專題報告等形式,對過去和當前的天氣氣候條件進行分析,對農業生產影響進行評價,為農業生產進程和安排提供建議[2]。⑤農業氣候資源利用。每隔幾年開展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力布局、作物種植結構、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氣候資源的影響分析,并就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進行區劃,開展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專題研究,服務于全國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區域化農業發展。
盡管氣象部門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服務需求不明、職責分工不清、監測能力不足、數據資料利用不全、服務領域不寬、科研能力不強、科技支撐不夠等,尤其是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出現的新的服務需求,缺乏專門的研究,阻礙了農業氣象服務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緊跟農業改革步伐,找準問題所在和服務需求痛點,不斷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助力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富裕。
3.1 研究服務需求,把準服務方向 不同的品種生長在不同的地方,其品質和產量也各不相同,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種植模式的轉變,高產量、高效益的品種的引入,全球氣候、種植環境的變化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不斷開展各類農產品的氣候適應性研究,挖掘影響作物生長的各種因素,對地方農業提質增效將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5]。
3.2 明確任務分工,狠抓工作落實 氣象服務必須全盤考慮,分工明確,不僅要依托上層的科研人才和技術力量,還要依靠基層服務人員關注農業生產,走訪種養殖戶了解種植品種和服務需求??h級臺站開展調研需求和技術服務;市局負責科學研究和技術指導;省局強化科研管理和技術支撐;國家局縱觀全局,加強面上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研究,從政策上為各地開展農業氣象服務提供依據。
3.3 提升數據應用能力,補齊工作短板 經過多年的布局,氣象部門的觀測站網已日趨完善,地基、空基、天基觀測均提供了大量的監測數據,但城市的擴張、環境的污染、人為的破壞等一些外界因素給觀測數據的準確性造成很大影響[3]。從數據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來講,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納入紅線保護范圍,另一方面需要氣象部門強化科研能力,提高對大量氣象監測數據的分析和應用水平。
3.4 搭建服務網絡,凝聚工作合力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溝通渠道、獲得外部信息的渠道不斷增多,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眼花繚亂,如何打造品牌,幫助人們去偽存真,確保獲得的預警和服務信息出自專家的技術指導,一方面需要氣象部門打牢基礎,提升自身服務水平,打造服務品牌,確保預警減損失、服務出效果,另一方面需要搭建一張智慧氣象服務網,充分利用政府及機關各部門或商業部門建設的服務網絡,整合發送渠道,將氣象預警和服務信息第一時間發布,做到全方位、無死角、全覆蓋。
農業氣象服務要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率先實現氣象現代化為依托,以服務需求問題為導向,研究觀測設備升級和氣象服務能力提升,專注于氣象服務技術研究,專注于服務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專注于服務專業化和信息化引領,實現常規服務向精細服務轉變,基層臺站預報型向服務型轉變,專業型研究向交叉型研究轉變,跟上改革的步伐,想農民之所想,根植于服務,助力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1] 林琳.發揮改革成果和效益做好農業生產氣象服務[N].中國氣象報,2007-03-27(001).[2] 段?;?,侯學源.淺析農業氣象服務的現狀和發展[J].廣東科技,2010,19(24):85-87.
[3] 賀宇.農業氣象服務現狀與發展趨勢[J].現代農業科學,2009,16(2):129-130,148.
[4] 矯梅燕.健全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J].求是,2010(6):56-57.
[5] 高勝利,林敏,金蘇微,等.農業氣象服務更新的幾點探討[J].現代農業,2008(2):30-31.
Analysis on the Demand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i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ZHAO Pei,XU Dong-sheng
(Gaog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Taizhou City,Taizhou,Jiangsu 225300)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w demand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in agricultural breeding, agricultural networking development, agrometeorological insurance, agricultural disaster mitigation service and risk assess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nvergence in the reform, and expound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ing service demand, clarifying the division of tasks,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data application and building service network.
Supply side reform;Meteorological service;Demand;Present situation
趙蓓(1978- ),女,江蘇泰州人,工程師,從事氣象服務研究。
2016-09-05
S 16
A
0517-6611(2016)32-01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