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石定國
把住關鍵環節建設“美麗鄉村”
○王志勇石定國
2015年以來,蘄春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按照全面“推進全域城鎮化”工作思路,將城區“三城聯創”工作延伸到鎮村,在全市率先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農村面貌發生明顯變化,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涌現出一大批特色鮮明和亮點突出的“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深入人心的民生工程,會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社會公眾也都會支持這項工作。但客觀地講,在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也引起了蘄春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
一是少數村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方面,少數村干部思想上存在畏難情緒和應付思想,思路不活、辦法不多,開展工作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有的村干部片面誤解美麗鄉村就是掃掃地、清清泥、扯扯草,搞搞衛生,只注重潔凈,不注重內涵。少數村干部受換屆影響,還存在“等靠要”和觀望思想,工作起來沒底氣,不主動。
二是個別鎮村主題特色不鮮明。少數地方仍喜歡做“表面文章”,在挖掘和打造文化特色上,局限于“復制粘貼”,沒有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使本地的主題特色不夠鮮明,失去了村莊自身的特色、內涵和靈氣。
三是部分群眾環保意識不夠強。部分群眾自覺參與村莊環境保護的家園意識不強,環境治理重點輕面,抓近放遠,沒有到邊到角,如蘄北山區群眾有向河溝、山坡傾倒垃圾的習慣,垃圾分類和減量處理沒有落實到位,有些村莊采取不科學的焚燒填埋方式,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影響群眾生活環境質量和身體健康。
四是整體推進進展不平衡。鎮與鎮之間、村與村之間、組與組之間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力度不統一,進展不平衡,工作效果存在明顯差異。少數鎮村抓美麗鄉村工作時緊時松,沒有組建有力的工作專班,沒有形成長效機制,環境衛生狀況“臟、亂、差”現象時有反彈回潮趨勢。
針對上述問題,蘄春縣委、縣政府克難奮進,果斷決策,全面部署,提出“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總體目標,堅持“以潔為底,以美為形,以文為魂,以人為本”的原則,深入開展“最美村鎮”、“最美村垸”、“最美庭院”等“八個最美”和“文明新村”、“十星文明農戶”等評選活動,針對關鍵環節,采取相應得力措施,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呈現出“人人參與、齊抓共建,百花齊放、萬家爭鳴”的良好態勢,涌現出橫車九棵松、大同李山、漕河飛躍、蘄州雨湖全國文明村、省級文明村和旅游名村等一批美麗鄉村示范村。
一是抓組織領導,強基礎。成立“美麗鄉村”建設指揮部,蘄春縣“四大家”領導對各鄉鎮實行責任包保,各鄉鎮相應成立工作專班,黨委書記負總責,鎮長親自抓,鎮干部包村包片,駐點單位協調配備,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工作,形成“上下聯動、各方配合、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是抓宣傳發動,造聲勢。共印刷公開信22萬份,免費發放到每家每戶,在蘄春縣電視臺、電臺、蘄春網以及微信公眾平臺開辟“美麗鄉村”專欄,制作經驗訪談、電視承諾、暗訪通報、督辦檢查等節目。鎮村一級通過發放公開信、演出文藝節目、制作宣傳橫幅、召開黨員組員代表會等形式廣泛發動,形成群眾理解支持、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
三是抓環境衛生,促潔美。建設美麗鄉村,衛生保潔是基礎,垃圾處理是關鍵。各鄉鎮興建或擴建了垃圾填埋場,規劃建設垃圾中轉站,購買垃圾清運和清掃車輛。各鎮村廣泛發動村組干部和居民開展環境衛生整治行動,清掃衛生死角,清除陳年垃圾,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處理)、鎮轉運(處理)、縣處理”的基本模式初步形成,農村衛生環境普遍實現了由“臟”到“潔”的轉變。
四是抓活動載體,重引導。廣泛開展“百個達標美麗鄉村”和“八個最美”評選活動,通過考核評分和網絡投票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綜合驗收。“蘄春網”微信平臺開設美麗鄉村專題版塊,單條微信參與互動人數達到14萬人次,參與度超歷史。
五是抓示范引領,樹典型。按照“確保潔,打造美,力爭亮”的原則,著力挖掘一批有基礎、有特色、有內涵的村莊,樹立了一批如橫車九棵松、大同李山、張榜車門、劉河湯沖和胡志高、漕河飛躍等一批美麗鄉村建設先進典型,很多鄉村實現由“凈化”到“美化”、由“美化”到“文化”的轉變。
六是抓文化特色,求創新。鎮村各級干部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大膽實踐,積累了一些可復制推廣的先進經驗。如劉河鎮著力打造“兩帶一片”示范,即依托蘄太線、旅游線打造成美麗鄉村示范帶,推進建設湯沖、志高、張鋪、董畈示范片;張榜鎮圍繞“古道文化”打造美麗鄉村;蘄州雨湖村圍繞“漁文化”做文章,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獅子鎮將全鎮54個村分成四類,制定不同標準,分類管理;蘄州、漕河、彭思、管窯、檀林、向橋等鄉鎮通過舉辦節會形式,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七是抓規劃設計,接地氣。各村結合自身實際,按照“因村施策,因陋就簡”原則,在村莊環境改造上著力于“規劃布局,除差去陋”,開展督辦指導工作時,堅決反對大拆大建,貪大求洋,提倡發動群眾就地取材,打造亮點,美化環境,美麗鄉村建設逐步實現了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的轉變。
八是抓資金保障,建機制。蘄春縣委、縣政府大力推行以獎代補政策,按照2015年初制定的《蘄春縣關于深入推進三城聯創暨美麗鄉村行動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通過蘄春縣“三創辦”對144個申報達標村進行統一考核,對全縣578個村共計撥付2015年度美麗鄉村獎補資金1182萬元,除了每村普惠1萬元之外,對評選出來的100個達標村每村實行獎補3萬元建設資金,對前6名的村每村獎補10萬元,對建設中轉站或垃圾填埋場的鄉鎮實行獎補10萬元。
九是抓檢查督辦,嚴考評。蘄春縣“三創辦”堅持實行“月月檢查,月月通報,季季結賬”的工作機制,2015年5至12月份,先后8次對全縣各鄉鎮438個村完成了檢查考核,開展了三次季度結賬和獎懲兌現,2016年2月26日至4月21日,歷時兩個月,按照村村必到的原則,再次組織7個專班對全縣15個鄉鎮辦578個村開展全面督辦檢查,并實行了結果通報和考核結賬。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齊抓共建,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久久為功。下一步,蘄春縣委、縣政府將進一步從以下五個方面,切實把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抓緊抓實,力求抓出成效。
一是進一步搞好宣傳發動。繼續加大“美麗鄉村”工作宣傳力度,通過網絡、電視、微信、社會宣傳平臺等載體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宣傳,營造出“百姓擁護、社會關注、全民支持”的輿論氛圍,著力推介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典型和經驗。
二是進一步抓好評選活動。深入推進“33111”工程,圍繞“紅色旅游線、蘄太線、沿江線”3線來抓好周邊村的美麗鄉村建設,逐步推動鄉村旅游。打造3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其中選擇10個村,以打造4A級景區為目標,建設成為美麗鄉村精品村)。全縣繼續打造100個達標美麗鄉村,1000個達標示范灣,評選10000個“十星級文明示范戶”。
三是進一步打造特色亮點。堅持“外修生態、內修人文”的發展理念,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村莊建設,依托村莊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建立自身品牌,形成個性特點,打造精品亮點,全面提升蘄春縣美麗鄉村建設品味和整體水平。
四是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勢。按照“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分類建設、全面推進”的原則,將全縣578個村分成“示范村”、“達標村”和“培育村”三大類,按照不同的建設要求,同步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將美麗鄉村建設同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環境保護、農村“雙創”、綠滿蘄春、國土整治等相關工作有機結合,整合住建、規劃、城管、國土、農辦、環保、文明辦、林業、水利等職能部門力量,統籌規劃,合力推進,整體聯動。
五是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進一步拓寬籌資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引領作用,整合資源投入;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激發群眾投資投勞,自己動手創建美好家園;廣泛發動社會有識人士捐建捐款,投資融資,共建美麗鄉村;大力發展鄉村綠色產業和生態農業,強化自身造血功能。堅持“周督查,月考核,季結賬,年終總結”的機制,按照不同的建設目標,開展技術指導、跟蹤督辦和綜合考評。各鄉鎮(辦)同步對村一級開展美麗鄉村工作督辦考核,確保美麗鄉村工作勁頭不減,持續推進。
“美麗鄉村”建設常抓常新,永無止境,需要各級組織、各個部門和社會各界出謀劃策、獻計出力;需要縣相關責任單位和各個建設主體村銳意進取、真抓實干。只有這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才能不斷掀起新熱潮,更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單位 湖北省蘄春縣委政研室、蘄春縣委黨校)
(責任編輯 田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