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臨
(江蘇警官學院治安系,江蘇南京210031)
?
信任視角下農村社區警務建設的理性思考
李曉臨
(江蘇警官學院治安系,江蘇南京210031)
分析了我國農村社區警務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從信任視角提出構建和諧的農村社區警務建設的現實途徑,即從真誠與群眾交往 、提供專業的服務、規范執法制度等方面贏取人民群眾的信任。
信任;警民關系;農村;社區警務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國農村社區警務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為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較大貢獻。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農村社區警務建設在推進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如何打破這些困境和尋找新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社區警務模式,意義十分重大。筆者從信任的角度詮釋農村社區警務中警民信任的價值所在及如何構筑相互信任的警民關系,以期為農村社區警務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社區警務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西方一些國家尤其是英美等國興起的一種新型警務。社區警務是指警方與社區能動地相互作用,共同發現和解決社區所關注的治安問題,并采取多種合法手段和方式,開發社區資源,強化自治互動,以全面、系統、長效地維護社區治安秩序的思維模式和方法體系[1]。西方社區警務理論認為,預防犯罪的根基在社區,警務工作的成效依賴于社區,社區是抑制犯罪的主體,也是警察建設和諧警民關系的源泉,所有的警察工作都離不開公眾的支持與配合,因此,警方必須注重密切警民關系,鼓勵公眾參與社區的社會治安管理。
根據社區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特征,可以將社區劃分為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農村社區是指人們在農村地區某一地域長期聚居而形成的一種并存互動關系和文化維系力的地域性社會共同體[2]。農村社區的地域特征或地緣關系明顯,大多是因血緣、地緣等事由相結合而成,受自然環境的直接支配作用較強,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社會結構簡單,血緣關系濃厚,經濟活動簡單,主要是自給自足。農村社區警務是指以一個村落或幾個村落為警務區,駐村民警與轄區組織、居民等共同化解產生犯罪和影響社區生活質量的各種不利因素,維護社區的長治久安。農村社區警務具有一般社區警務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農村社區警務具有強烈地域性,地緣關系明顯,人口少、人口流動較大,轄區面積大,多是因血緣、地緣等事由相結合而成。同時,傳統的思想觀念濃厚,如宗族觀點濃厚、家族勢力干擾。基層公安機關要根據農村社區的特點,充分組織與發揮群眾參與社區警務工作的積極性,警民相互信任,完全可以把農村的社區警務工作開展起來,從而達到預防和減少犯罪的目的。
2.1信任促進警民合作在人際關系中,信任則是指相信他人并敢于將自己的命運托付給他人。信任可以提供一種必要的安全感,使我們更愿意停留在其中并將其潛在的價值意義挖掘出來;而不信任只會讓我們遠離某人某事,進而讓我們遠離其潛在的價值意義[3]。信任是一切人際關系的起點。一切有效的人際關系都是從信任開始。羅素·哈丁認為,就某一事情而言,說我信任你,意味著關于該事情我有理由期望你為了我的利益行事……你的利益暗含我的利益[4]。也就是說,信任與合作是無法分開考察的,信任必然導致合作,而合作中也必然包含著信任。現實警務工作中, 信任與警民合作總是膠著在一起的, 具有“粘合劑”的作用,信任可以導致警民合作,而警民合作也會進一步增強警民信任。信任既是警民合作的前提,也是警民合作的結果。信任是形成社區治理合力的關鍵因素。
如江蘇寶應縣十佳社區民警唐積桐對身邊的群眾積極關心,把他們當作是大家庭的一分子。唐積桐對社區居民親人般的關懷也贏得了群眾對警務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轄區內一有什么情況,群眾都爭著向老唐反映。某天晚上,社區附近一家網吧老板發現門口的一男青年行為詭秘,想起平時老唐的叮囑,頓時提高了警惕,悄悄地撥通了老唐的手機。唐積桐聞訊后,立即帶領幾個聯防隊員趕到現場,對那可疑青年進行盤問。原來該青年是鹽都縣的一個流竄盜竊案犯,已經在多個縣市連續作案20多起。他是第一次來到寶應,沒想到還沒“開張”,就被老唐和群眾的聯手抓獲。
2.2群眾對警察信任可以提高社區警務工作的效率警察在開展警務工作中也需要得到群眾的信任,一方面,群眾的信任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警民雙方都能對未來充滿好的預期,最終促成預期目標的實現。如2013年,南京市浦口公安分局陽溝派出所民警張玉剛在處理一起因乘車引起摔傷的糾紛中,了解到被摔傷一方張老太家境貧寒,就把自己剛剛獲得的600元獎金捐給了張老太,感動了鬧糾紛的雙方,贏得了糾紛雙方對張玉剛的充分信任,最終他們不僅握手言和,還成為協助張玉剛開展社區警務工作的積極分子。另一方面,群眾的信任還可以提高警務工作的效率,它可以減少警民之間不必要的懷疑和猜忌,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最終使警務活動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警民合力,心無旁騖地專注于社會安全的提升。如上例糾紛的雙方與張玉剛建立了信任關系,雙方對最后的調解處理及賠償方案都非常滿意,最終使一起復雜的糾紛在最短的時間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提高了警務工作的效率。
2.3警察對群眾的信任是開展社區警務工作的重要的資本和軟實力營造和諧的農村社區警民關系需要警民共同參與,靠警察單方面的努力是獨木難成、難以持久的。而且,在構建和諧警民關系中警與民的目標是一致的。群眾雖不是維護社會治安的專業人員,但群眾擁有人數眾多,資源豐富的優勢,群眾永遠是警察的堅強后盾和力量源泉,正所謂“警力有限,民力無窮”, 正如美國警學家奧古斯特·和麥所說:“若是警察沒有民眾合作的話,即使用一半的人充當警察,也不能保證治安的良好。”警察對群眾的信任可以使群眾產生被信任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都有一種被信任的需要,當得到別人的信任時,會感覺受到了對方的肯定和接納,產生強大的心理動力,從而做出與對方期望一致、不辜負對方信任的行為,有時甚至可以使一個人產生不可思議的巨大變化。如唐積桐針對所轄社區往年刑事案件高發的態勢,為了確保小區的安全,積極開展群防群治,充分信任群眾,他落實了50多名信息員,聘請了16名義務護巷員,將他們4人一組,對社區進行切塊負責、承包防范。這種群防群治的“防范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半年不到,轄區內發案率就下降了30%,去年僅發生不到10起,成為有名的平安社區。
3.1用真誠的交往贏取群眾信任真誠是信任的核心,誠也是立警之本。任何人際關系間的信任都首先是建立在雙方的真誠態度基礎之上的。所以警察要想得到群眾的信任,首先必須保證真誠的態度,珍惜自己誠信的形象。長期以來,在具體的農村社區警務工作中,部分民警常以管理者自居,對待人民群眾態度不夠真誠、熱情,不愿意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疾苦, 更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有時態度比較生硬粗暴,更有少數民警在執法過程中謀取私利,個別民警甚至以權壓民,非但不保護反而侵犯群眾的利益,直接影響了警民之間的信任,不和諧的警民關系使村民不愿積極參與到農村社區警務工作中來,難以實現以警民合作和互動為核心的農村社區警務機制。因此,農村社區警務建設中警察應當努力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即由管理者向社會服務者的轉變。真誠對待群眾,加強與群眾之間的人際互動。如在農村熱鬧處設立警務公開欄、意見箱,公布民警姓名、聯系電話。各地農村派出所可以結合實施“大走訪”“警民懇談”等愛民實踐活動,主動到農村開展調查走訪、宣傳發動、案件調解、警情通報等警務工作,走進村莊、深入村民家中,詳細登記、了解實有人口等情況,掌握重點人員的實際表現,回訪發案村民,征求意見和建議等。通過與農民群眾的近距離接觸,傾聽農民群眾的意見,及時把握農民群眾最為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通過信息反饋,通報相關職能部門,努力解決農民群眾的民生問題。讓農民群眾理解和支持治安工作。如此,不但使警民關系更和諧融洽,而且使社區警務工作進入良性循環的模式。
3.2用專業的服務贏取群眾信任警察對群眾而言最重要的價值是為群眾營造秩序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滿足社區群眾安全需要。在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感是作為一個較低的需求層次存在的,類似于人的本能。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由于周圍環境處處充斥著危險,因此時刻讓自己處于警覺狀態使安全感逐漸演化成人類的生存本能之一。一般而言,能夠感受到安全感的環境會讓人選擇信任,并愿意留在其中;相反那些可能激發不安感的環境則會讓人失去信任,并選擇逃離[5]。諸多經驗表明,絕大多數不信任都是由不安全感激發的,不安全感是人類選擇不信任的主要原因。當前,大量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鄉村的大多是防范意識薄弱的老人和婦女兒童,且目前農村治安案件不再是簡單的偷盜案件,更為嚴重的殺人、搶劫、強奸、詐騙等惡性案件時有發生,犯罪率不斷上升。群眾的安全感降低,也失去了對警察的信任。因此,因此要充分發揮派出所、農村警務室、駐村民警的職能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治安防范活動。警務室民警要帶領聯防隊員定期執勤巡視,深入村組接受群眾咨詢、求助,調解民事糾紛。加強對流動人口、有前科劣跡人員、村里表現不好人員的管理,提高打擊效能。根據農村發案特點,建立治安預警和提示制度,定期發布治安動態預報和警示,有針對性地加強對重點時段和重點部位的控制,開展分等級、全方位巡邏,增強群眾的安全預防意識。努力提高基層治保組織在協助公安機關先期處置治安事件、化解矛盾糾紛、保護犯罪現場、控制重點人員的能力。預防和減少農村違法犯罪活動。加強與轄區群眾的聯系交流,積極構建隱蔽力量和治安信息員隊伍,及時獲取、分析與處理各類基礎信息。為群眾營造一個發案少、秩序好、群眾滿意、社會穩定的農村社區環境,從而贏得群眾的信任。
3.3用制度的規范維系群眾信任從類型學的角度來說,警民關系可以劃分為具有陌生人特征的制度化信任關系與具有熟人特征的人格化信任關系,二者在構建和諧警民關系中是相互補充,共同起作用的。不過,在當代的復雜社會中,制度化信任在警民信任關系建設中具有更為基礎的地位[6]。當前我國的警民信任危機也主要以“制度化信任危機” 為主,因此,要想贏得群眾對警察的信任,也必須從制度建設入手,建立起一套系統、規范的制度化信任體系。
3.3.1建立執法規范化制度。公安部門的執法要建立起一套規范的制度,對警察的職責進行準確定位,不能將基層警察視為“萬金油”、“萬能膠”, 是既可以解決重大刑事案件又可以處理各種百姓生活雜事的服務機構,這種定位不清,使得基層民警不得不“上管天、下管地”,疲于奔命,反而會引起群眾對警察的不信任。如南京溧水某社區的一位老太太報警,說忘帶鑰匙進不了家門,警察打開門后,發現她兒子就在家中睡覺,問她為什么不喊兒子開門,引起了老太太不滿,說兒子上夜班太辛苦,不就是喊你們開個門,怎么態度這么差。此外,什么樣的警情應該怎么樣處理,應該有全國統一的規范規定,不能因人而宜,造成法律的不公正和不嚴肅。這種規范應該是非常細化的,使基層民警執法時能夠有更具體的依據。
3.3.2建立執法監督長效制度。公安執法要想取得群眾的信任,也必須建立起切實可行也令群眾感到可信的長效監督制度,保證監督的制度化和長效化,確保監督落到實處。目前的針對公安機關的執法活動,有外部和內部的監督制約機制。外部的主要是檢察機關的監督,內部的主要是公安機關自身展開的各種考核和法制部門的日常監督,此外,在執法監督檢查中還存在著各種臨時監督檢查。這樣一些監督制約機制的存在,卻還是無法很好的發揮作用。主要原因至于監督不到位,制定出相關的規定后,停留在書面上得多,真正在實踐中嚴格執行落實到位得少。很多時候,基層民警不得不以敷衍的態度“應付”這些“監督”,使得監督成了一些流于表面的一些數據和指標。因此要把監督融入公安執法過程, 建立執法監督長效制度,把工作重點放在對執法活動的監督上,對容易發生違法違紀的執法重要環節和關鍵部位進行監督,防止刑訊逼供、濫用強制措施、超期羈押、涉案財物管理混亂等辦案不規范、執法隨意問題的發生,預防和解決執法突出問題,確保了公安機關和公安民警的權力行使到哪里,監督的觸角就延伸到哪里,切實促進了嚴格、公正、文明執法,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信任。
3.3.3建立科學警務公開制度。1999年公安部決定在全國公安機關普遍實行警務公開制度,從目前的運作情況來看,社會公眾對警方的“警務公開制度”是非常歡迎的,但普遍認為“公開度、透明度”不夠。公安機關應進一步擴大和完善“警務公開制度”,在不違反保密原則的前提下,盡量公開警務信息,這樣既保證了信息的權威性又有利于群眾了解事件真相,減少相關的負面影響,不斷提高群眾對警察的信任度。以上制度如果能得到規范的運作和嚴格的監督,贏得群眾的認可和信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 楊玉海,葛志山,劉知音.社區警務[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利社,2005:253.
[2] 倪海英.社區警務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300.
[3] 卡爾·羅杰斯.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 [M].繆小春,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62.
[4] 羅素·哈丁.我們要信任政府嗎? [M].吳輝,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0.
[5] 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 成明,譯.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2003: 253.
[6] 趙玉麗.制度化信任與和諧警民關系建設探析[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2(2):143-147.
[7] 陶國根. 農村社區警務建設困境及其化解對策: 以南昌農村社區警務建設為例[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5):474-478.
[8] 陳玉友. 推進農村警務建設之我見[J]. 海峽科學,2009(5):13-15.
[9] 周立軍. 信任視角下農村社區警務建設研究[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5(5):62-65.
[10] 蔡藝生,李雨人. 論基層警察行政執法的困境與出路[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1):66-69.
Rational Thinking on Rural Community Polic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ust
LI Xiao-lin
(Public Securit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Jiangsu Police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31)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d exiting problems in polic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China. Then, it came up with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building harmonious rural community polic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ust. Namely, it is expected to obtain trust of the masses from sincerely interacting with the masses, providing professional services, and standardizing law enforcement system, etc.
Trust; Relation between police and civilians; Rural areas; Community police
2014年江蘇警官學院科研項目《人本主義心理學視野下江蘇警察公眾信任度實證研究》(2014SJYSY09)階段成果;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2015年全國公安高等教育重點專業建設點資助項目。
李曉臨(1965-),女,安徽霍邱人,副教授,碩士,從事心理學教學與科研工作。
2016-06-04
S-9
A
0517-6611(2016)19-2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