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感華
如果黨校不姓黨,黨校就沒有必要存在了。黨校姓黨天經地義,這是黨校與生俱來的基因和永遠的標識,也是黨校辦學經驗的最高概括。只有姓黨,黨校才能更好地完成黨賦予的使命。
《當代貴州》約我寫一篇關于黨校的文章,這讓我想起了微信圈一個朋友不久前的提問:“習總書記為何特別關注黨校?”事實正如這位朋友所見,習近平在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兼中央黨校校長期間以及在十八大后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以來,一直都對黨校給予特別關注,并針對黨校發表了許多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一位政治家對黨校工作的精深思考和戰略眼光。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全國黨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以如此高規格的會議來研究部署黨校工作,影響之大前所未有,這也足以說明習總書記對于黨校的特別關注。那么,習總書記為何特別關注黨校呢?要想了解這一點,就有必要知道黨校是“什么樣”的學校,是“姓什么”和“干什么”的學校。
黨校“是什么”
第一,黨校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優勢。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自從成立以來形成了不少優勢,其中的一大優勢就是辦黨校。縱觀一部中共黨史,無論是建黨初期創辦黨校解決“干部缺少的恐慌”問題,還是延安時期加強黨校解決“本領恐慌”問題,無論是革命年代大批量培養革命骨干,還是新中國成立后大規模培養執政骨干,無論是解決新形勢下干部隊伍的“缺鈣”問題,還是作為思想理論建設的主要力量和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方面軍,各級黨校一直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國共產黨辦黨校的成就已得到國內外廣泛認可,國際上有識之士對黨校的辦學成就贊譽有加,一些外國政要對中共辦黨校的舉措贊嘆不已,稱之為中國共產黨取得成功的“秘密武器”。第二,黨校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陣地。黨校作為教育培訓領導干部的主渠道,承擔著為領導干部補鈣壯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務。新中國成立前后,黨運用黨校這個陣地培養了大批領導骨干,為革命和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目前,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之激烈前所未有。越在這個時候,越是要重視發揮“關鍵少數”的重要作用,越要培養造就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干部隊伍,因此也就越要運用好黨校這個陣地。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共產黨如果失去了黨校這一陣地,就等于自毀長城。第三,黨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家業。目前,全國共有省級黨校34所,副省級黨校15所,市地級黨校365所,縣級黨校近2500所,擁有近10萬教職工,另外不少黨政部門、國有企業、高等學校和部隊等也辦了黨校。這支宏大的隊伍富集人才資源、學術思想資源、系統資源、學員資源,是難得的執政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強調:“這是一筆寶貴的資源,也是我們黨的家業。”把這筆執政資源用好用足用活,真是一支了不得的巨大力量;而把這份家業經營好,資源就會越來越多,家業就會越來越大,就會推動黨的事業走向興旺發達。由此而言,愛護黨校就是愛護我們黨的執政資源,興黨校事業就是興我們黨的家業。
黨校“姓什么”
第一,黨校姓黨是黨校與生俱來的基因和永遠的標識。黨校因黨而立、因黨而辦、因黨而興、因黨而強。可以說,一部黨校史就是黨校因黨而立、因黨而辦、因黨而興、因黨而強的歷史。沒有黨,何來黨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如果黨校不姓黨,黨校就沒有必要存在了。黨校姓黨天經地義,這是黨校與生俱來的基因和永遠的標識,也是黨校辦學經驗的最高概括。只有姓黨,黨校才能更好地完成黨賦予的使命。在新的歷史時期,黨校事業的發展和進步,歸根到底取決于能不能堅持黨校姓黨、能不能把黨校姓黨貫穿黨校工作始終。評價黨校的辦學水平、教學科研水平和學術水平怎么樣,歸根到底也要用貫徹執行黨校姓黨原則的實效來衡量、來檢驗。第二,黨校姓黨的根本在于高揚姓“馬”姓“共”旗幟。我們干事業不能忘本。共產黨人的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世界社會主義實踐的曲折歷程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一旦放棄馬克思主義信仰、放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就會土崩瓦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校姓黨,首先要把黨的旗幟亮出來,而且要讓黨的旗幟在各級黨校上空高高飄揚。”這面旗幟的根本就是姓“馬”姓“共”,這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如果共產黨不講馬克思主義、不講共產主義,就不是共產黨;如果黨校不講馬克思主義、不講共產主義,也就不叫黨校。黨校旗幟怎么亮?就是要大張旗鼓地講馬克思主義、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共產主義。第三,黨校姓黨的關鍵在于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毛澤東曾經指出:“一個隊伍經常是不大整齊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齊,向左看齊,向右看齊,向中看齊。我們要向中央基準看齊,向大會基準看齊。看齊是原則,有偏差是實際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齊。”把領導干部集中到黨校學習培訓,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增強看齊意識。黨校向黨中央看齊,才能引導學員看齊。黨校向黨中央看齊,就是要堅持一切教學活動、一切科研活動、一切辦學活動都堅持黨性原則、遵循黨的政治路線,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使命為使命,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就是要堅持在黨愛黨、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歸根到底一句話,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自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黨校“干什么”
第一,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是黨校的主業主課。黨校姓黨,決定了黨校工作的重心是抓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領導干部到黨校學習,主要任務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個“看家本領”,是提高黨性修養。領導干部干好工作,當然還需要掌握各方面知識和技能,但解決這些問題不是黨校的主要任務,有許多途徑可以解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如果黨校把主業主課放松了、甚至荒廢了,搞了很多其他方面知識、技能、興趣的東西,那就會喧賓奪主,甚至會在政治方向上發生偏差。中央明確規定,上述兩類課在中央黨校、省(自治區、直轄市)委黨校、市(地)委黨校教學安排中不低于總課時的70%,并規定各級黨校每個主體班次都要設置專門的“黨性教育單元”,確保黨性教育課不低于總課時的20%。第二,黨校也擔負著推進理論建設和理論創新的職責。黨校姓黨,決定了黨校科研要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展開,在黨的思想理論研究方面有所作為,為堅持和鞏固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出積極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一些重大問題從思想上理論上搞清楚、弄明白了,黨校教育培訓才能真正做好。”黨校具有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和系統優勢。要充分發揮好這些優勢,加強對基礎理論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尤其要強化問題導向、實踐導向、需求導向,深入研究和著力回答廣大學員普遍關注的深層次問題,不斷提高科研的影響力,加強對社會思潮的辨析和引導,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為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出積極貢獻。第三,黨校還擔負著為黨委政府提供決策服務的職責。黨校系統的學科設置比較完備,專家學者較多,特別是來自各地區各部門各領域的學員資源豐富,可以形成教學相長、學學相長、共生多贏的優勢,這些都為黨委和政府提供決策服務提供了天然平臺。按照中央有關要求,黨校要積極推進新型智庫建設,要聚焦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黨委和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及時反映重要思想理論動態、提出有價值的對策建議;要注意發揮黨校學員熟悉基層和工作一線情況的優勢,建立和創新學員參與決策咨詢機制,加強黨情政情社情信息反映和研究;黨校還要發揮系統優勢,建立全國黨校系統智庫建設協作機制,確立決策咨詢模式和智庫成員管理模式,整合資源、上下聯動,提高決策咨詢服務水平。(作者系貴州省委黨校教育長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