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仙
摘 要:中西教育思想有同有異,本文以朱熹與柏拉圖為例闡述中西教育思想的異同。兩者在教育方面都有突出的造詣,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文從教育目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育方法上,將朱熹與柏拉圖的教學思想進行比較,從而指出其異同,并加以總結。
關鍵詞:朱熹;柏拉圖;教學思想;比較研究
1.教學目的:培養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與“圣人”
柏拉圖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治理和保衛者。柏拉圖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維護城邦、治理國家的哲學王。《理想國》中記載,“學園”的辦學目的是培養政治家。柏拉圖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國家培養盡忠的政治家,建設他心中完美的正義和理想之國。
朱熹的教學目的是培養“明人倫”的“圣人”。朱熹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圣人”,朱熹心中的人倫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里的圣人是能夠自覺修身養性,遵循道的天理的人。朱熹明確說明教學的目的是使人“變化氣質”,培養出“圣人”。
從朱熹和柏拉圖的教學目的相比較可以看出:柏拉圖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自己所創造的人才輸入到國家中,在國家的高級崗位或是低級崗位中擔任職務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雖然朱熹的教學目的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他的教育更多的是圍繞自己的理念“存天理,滅人欲”來培養“圣人”。
2.教學對象:“全面教學”與“小學”和“大學”
柏拉圖的教學對象相對比較全面。對3~6歲的兒童進行早期教育。對6~10歲的少年進行初等教育,主要學習音樂和體育,包括算術、幾何和天文。10~17歲是中等教育階段,在17或18歲前后,為所在城邦履行2年至3年“強制性軍事義務”。20~30歲的青年,挑選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學習算術,研究數理。30歲的時候再選拔一些被認為堅定不移、不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人學習5年辯證法,懂得治國之道。30~50歲時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到實踐中,擔任各種低級職務,提高管理國家事務的能力。到了50歲之后,從事哲學研究,一旦輪到他們擔任統治者,就可以走上統治地位,成為哲學王——國王。
朱熹教學對象相對清晰明了,朱熹根據人的年齡和心理狀況將其分為“小學”和“大學”。朱熹認為:“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這里所指的“庶人”,是沒有爵位和律祿的地主和商人。所以他的由王公至庶人“皆入小學”的設想決非普及小學教育的設想。
由上可以看出,柏拉圖的教學體系從時間上來看是活到老學到老,貫穿于從出生到死亡這個過程。而朱熹的教育對象則有所不同,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到的貧苦農工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是無法接受教育的,他們沒有接受教育的條件。
3.教育內容:“四科”為主和“規矩”為主
柏拉圖的教學內容以“四科”為主。柏拉圖認為:“教育就是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體育和音樂教育是兩項基本教育。一個人如果自幼受到好的音樂文藝教育,“并從中吸取營養,使自己的心靈成長得既美且善”。除了音樂與體育外,還有幾何和天文,這四門也就是柏拉圖的“四科”。這里的幾何與數學是有相似的部分,通過幾何的學習鍛煉人的思維能力和計算水平,為后期的國家貢獻做好鋪墊。而天文知識的學習在于了解天氣的情況,以此來指導人們的勞作作息。
朱熹的教育內容以“規矩”為主。他把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講述了相應的教育內容,并編寫了相應的教材。他認為小學階段是基礎,“小學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事,主要是教他依照什么樣的規矩去為人處世。大學是發明此事之理”。人在年幼時,通過教育逐漸懂得了敬長、尊師之道,這是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打下基礎。到了大學階段,只要增加一些“知見”就可以了。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的教育是對小學教育的一種補充與深化。但最終還是學習“禮”。
朱熹根據小學和大學受教育的對象不同,編寫不同的教材供他們學習和參考。柏拉圖并未特意為各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編纂課本,而是以“四科”為主,學習和鞏固已有的知識并在這個基礎上治理國家,這也體現了柏拉圖的理性教育思想。
4.總結
柏拉圖與朱熹兩位著名的教育大家,他們將教育與國家的興衰相聯系。柏拉圖與朱熹的教育內容雖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會根據學生條件而設立課程,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現實實際思想狀況而轉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思想和素質相結合。柏拉圖與朱熹的教育方法都具有多樣性,他們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啟發引導學生學習,可見教學方法要富有多樣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