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雄
摘 要:學困生轉化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作為教師,面對學困生,一定要尋找根源,對癥下藥,在平日的教學管理過程中,要學會尋找機會,多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打開心扉,用愛心感化他們,且要持之以恒,長期堅持,如此,才能真正做好學困生轉化教育工作。
關鍵詞:對癥下藥;溝通交流;絕不放棄
學困生即由各種原因導致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長期以來,眾多教師盡管在學困生轉化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其效果都不盡如人意。筆者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已有多年,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筆者認為要做好學困生轉化教育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尋找根源,對癥下藥
任何一名學困生,都有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并非所有的學困生天生就不愛學習,從小就調皮搗蛋。筆者認為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來自家庭方面。如父母教育觀念的不一致,家長的過分溺愛,過于遷就,孩子從小生活在溫室里,沒有吃過苦,受過罪。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自尊性強,耐挫能力差,但凡是受到很小的打擊便會一蹶不振。二是來自學校方面。如教師觀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片面追求合格率,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課堂只注重優生而忽視學困生的存在,會嚴重打擊學困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三是來自社會方面。如網吧、酒吧、迪吧等一些娛樂場所為了牟取暴利,縱容學生自由出入,甚至給學生提供方便,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所以,作為教師,要深入了解學困生形成的根本原因,從源頭上著手,幫助他們。只有找到了學困生形成的根源,才能選擇適當有效的方法促使其健康快樂成長。
2.溝通交流,以心換心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老師就是老師,學生就是學生。在一個班集體中,老師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和說一不二的權威,老師的話就是圣旨,學生只有唯命是從,由此導致的教育問題很多。如課堂上,由于教師的失誤,把錯誤的方法技能教給學生,而學生不敢幫老師糾正,錯誤的學習方法在學生學習中根深蒂固,以至于繼續蔓延,諸如什么“扯邊形”“末知數”等這些教育笑話讓很多人都終生難忘。也正是因為這種師生關系,讓更多的學困生討厭學校,厭煩學習,甚至痛恨教師。教師不知道學生的內心世界,總是強加給學生一些需要學習的東西,而學生一直被動接受,最終導致兩極分化,即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新的時期,教師要做好學困生轉化教育,其前提就是要轉換師生角色,學會與學生溝通、交流,變權威為關心,變遵從為尊敬。打開心扉,讓愛融入,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感化學生,讓師生關系不再那樣望而生畏。學生不再懼怕老師,才敢于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學生。長期以來,筆者總喜歡尋找時機與學生談心,記得班上有一名叫某某的學生,數學成績一向不是很好,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筆者與他一起打籃球,場間休息時,筆者和他坐在一起探討球技。當交談變得很愉快之后便把話題扯到學習方面。他先是告訴筆者自己學習上存在的困惑,接著說自己一定有信心把各門功課都學好。以后的日子里,筆者只要有機會就和他一起玩耍,無話不說,慢慢地,他的學習成績提高了很多。其實,當眾批評學生不但起不到促進作用,反而還會傷了學生的自尊,使他們變得更糟;而在愉悅的環境中通過溝通、交流,讓學生從內心感覺到老師是在真心幫他,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3.堅持到底,絕不放棄
學困生轉化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特別是當學困生逐步轉化后,若科任教師不加以強化,是極容易前功盡棄的,這也正是大多教師在這方面失敗的主要原因。如有的教師做工作沒有足夠的耐心,本來幫扶的學困生馬上就要恢復學習的自信心了,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教師氣極敗壞之下一句挖苦諷刺的話,讓他再次感到自己一無是處,破罐子破摔,最終影響了一生;有的教師,當看到學困生點滴成功的跡象后,便開始放任自流,任其自由成長;有的教師待百般努力之后,仍看不到絲毫的成績,便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缷給學生或他人,任其自生自滅。所以,作為教師,在學困生轉化教育方面,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且要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狠勁兒。當轉化工作失敗后,千萬不要把問題歸結于別人,要多從自身找原因,多想想自己在哪些方面還做得不夠好,還有哪些方面沒有做到,然后總結經驗,直到把工作切實做好為止。
總之,學困生這個常被同學嘲笑、 教師指責的弱勢群體,其實他們也想像其他優生那樣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只是作為教師的我們,在他們身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太少。其實細想,他們也有可愛的一面,當你從泥潭深處拉他們一把時,他們會銘記在心,而此時,你興許會改變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