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恩萍
摘 要:李白作為唐朝的一位偉大的詩人,具有“詩仙”的美譽,其詩中具有濃郁的俠義精神和情懷,這一類的作品在李白的大部分杰出的詩篇中都有所體現,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同時更加體現出詩人自身的俠義風范。李白的這類詩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具有深刻的影響,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李白;詩歌;俠義精神
“俠義精神”最先始于先秦時期,但在當時是帶有一定的貶義的。到了漢朝,就是司馬遷指的“布衣之俠”。后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政治動蕩等歷史原因,俠意識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一種個體的認知,已經逐漸成為大眾普遍接受的一種文化形式。俠文化出現的原因之一是動蕩的社會和政治,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俠義的萌芽時期。到了魏晉南北朝,這種俠義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并且已經成為一種潛藏于人們內心的概念。
1.李白俠義精神概述
李白充滿俠義精神的作品,是其個人內在精神氣質的體現,但同時也是其所處時代的特征反映,它代表的是“盛唐之音”,對后人的精神品質具有很大的影響。詩人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當時是唐朝最為鼎盛的時期,政治清明,軍事力量強大,經濟繁榮,并且在文化上也呈現出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它是過去沒有出現過的,同時也是后世所無法比擬的,這個時代的人們是封建社會中最為幸福的。因此,在李白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俠義精神也就不足為奇了,它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在詩人李白的身上,具有著寬大的胸懷和氣量,與六朝所體現出來的萎靡之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代表的是一種陽剛之氣,在唐朝以及后世都能見到這種精神的影子。由于李白過人的才華以及人格魅力,使他成為當時的“風騷人物”,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無不對大詩人充滿著崇拜和敬仰之情,因此其一舉一動都是人們爭相模仿的對象,其中俠義精神也是人們學習的方面之一,在當時蔚然成風。另外,詩人李白的俠義精神對后世的影響也是極為深遠的,雷震在其文章《論李白文化人格的美學境界》中,就明確地闡釋了其對當時以及后代的影響。
2.李白俠義精神——振興家族的雄心
在唐朝時期,在選拔官員的時候十分注重一個人的家族地位,一個人仕途是否順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家世。從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對李白身世的敘述,我們可以得知,李白的家世在一開始也是十分顯赫的,但到了李白這一代,已經逐漸走向了沒落。在李白的自述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其作為“布衣”的身份。然而,在唐朝這個十分注重家世出身的時期,出身低微注定了李白仕途的坎坷;另外李姓又是唐朝的大姓,這雙重的原因造就了李白的俠義詩篇中所反映的重振家族的抱負。其中,李白在其《贈張相鎬二首》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出其對自身的出身還是十分引以為豪的,同時也能明顯得看出其急切地想要振興家業的愿望,但是這樣的愿望該如何實現呢?在詩中詩人以一種豪邁的氣勢道出了自己立志以建立實際的豐功偉業來重振家族的志向。詩人體現這種愿望和精神的詩篇不在少數。
3.李白俠義精神——懷才不遇的憤懣
李白的一生遭遇很多,仕途的坎坷給李白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更重要的是讓詩人的一腔熱血無從傾瀉,滿腹才華無用武之地。因此,在詩人的很多作品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出詩人郁郁不得志的憤慨之情。其中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句充分地展現了詩人的高尚精神,同時也是對當時黑暗時代的深刻反映,代表了當時大多數失意文人的心聲,這是一種“憤慨之俠”。
李白的俠義作品是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一類,對當時以及后世的文學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其中的俠義精神所反映出來的內涵是后人反復研究的對象。在李白之前,文學史上反映狹義精神的作品很少,只有兩篇,即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列傳》和曹植的《白馬篇》。雖然都是詠俠作品,但是在形象的描寫以及精神的體現上,李白的作品顯然更勝一籌,其中有詩人個人的情感的作品,又有以國家為重的偉大抱負,詩人的俠義精神在個人、家族以及國家三者之間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周曉明.李白的新型游俠精神與唐代社會之關系[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1):92-94.
[2]傅振宏.論李白的詠俠詩[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27(2): 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