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玲
摘 要:該文介紹了蕪湖縣實施水稻綠色增長模式,主要做法及示范體會。為進一步推廣水稻綠色增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綠色增產模式;主要做法;蕪湖縣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5-40-03
根據安徽省政府辦公廳(皖政辦〔2015〕38號)《關于大力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行動的意見》,蕪湖縣積極謀劃、率先落實,成為安徽省首批水稻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縣。為使水稻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發揮成效,蕪湖縣擬定印發了《蕪湖縣水稻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實施方案》,落實地點、組織技術團隊全力攻關,經過1a實施,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初見成效。
1 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成效顯現
1.1 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產量超預定目標 以農業部“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為依托,蕪湖縣在2個省級美好鄉村建立綠色增產模式攻關點和核心展示區274.71hm2。2015年10月3日,根據安徽省水稻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省市有關專家對蕪湖縣水稻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周圩示范片進行實割實收0.91hm2,按標準水分折算,實產708.9kg/667m2,較所在的水稻高產創建區實割實產702.5kg/667m2,667m2增產6.4kghm2,超過了水稻高產創建既定目標產量700kg/667m2水平,較全縣中秈稻平均產量630kg/667m2增產12.5%,帶動全縣規模種植大戶自發開展專用品種綠色模式栽培示范0.2萬hm2,均產達到660kg/667m2,實現了蕪湖縣水稻綠色生產模式增產、效益雙提升,攻關示范初見成效。
1.2 示范區化肥農藥使用明顯減量 參照農業部水稻高產創建、綠色增產模式目標方案,在充分考慮前茬農作物秸稈還田量與腐爛程度及利用率的情況下,確定施肥技術方案和增施菜餅替代化肥方案,實施健康栽培。按照綠色防控標準進行科學防治病蟲草害。綜合比較非項目區與綠色模式攻關示范區節肥節藥取得明顯成效,綠色化肥減少21%,農藥減少35%。
1.3 示范區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以綠色、增產、效益為理念,實現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通過在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區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機插率達100%,僅水稻機插育栽667m2成本210元較人工育插成本310元降低100元;較非項目區平均用藥減少2次,667m2節約人工、用藥成本降低達70元以上;推進配方施肥、化肥減施與增施菜餅(肥),實施秸稈還田,較非項目區667m2節藥用肥成本5元,單產較非項目區凈增6.4kg/667m2,凈增收20元,累計節本增效195元/667m2。
2 主要做法
2.1 成立攻關示范工作與技術領導組 2015年是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開展的第一年,為確保模式攻關工作成功,縣分管領導親自擔任領導組長,農委主任與項目所在鎮鎮長擔任副組長,縣鎮村三級抽派具體分工領導為成員親自抓項目工作實施;抽派縣鎮兩級栽培、土肥、植保、農機方面技術骨干成立模式攻關技術指導組,項目實行首席專家負責。此外,聘請全國知名水稻專家擔任水稻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技術顧問,技術人員包點包戶(家庭農場),工作上采取縣鎮村三級聯動,每月召開1次協調會,針對田間苗情及生長情況,每周一在田頭現場召開1次技術措施磋商會,確定下步工作重點。
2.2 確定主要技術路線,科學制定技術方案 根據農業部和省農委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要求結合我縣特點,提出蕪湖縣綠色模式攻關技術方案,重點落實“三推、三節”技術,即:以優質超級稻為專用品種推廣重點,開展新型集成實用技術運用;以種植大戶為綠色增產攻關主體,推廣“油-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作業效率;實施油稻秸稈粉碎全量還田,秸稈速腐技術運用;推廣配方肥和有機肥增施替代部分化肥施用,實行精準施肥,根據水稻機插栽培特點按水稻生長進程和需肥特點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節肥)化肥用量,采取物理與化學方法結合,實行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減少(節藥)農藥施用量;建立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融合示范點,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減少(節支)用工,提高防效。
2.3 科學選點,確保示范效果 為確保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效果,以農業部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為平臺,依托省級美好鄉村示范村建立綠色增產模式示范片,針對我縣土地流轉特點、大戶種植較多的情況,選擇示范帶動能力強的優秀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業公司為基地,建立綠色增產模式攻關點和核心示范展示區。
2.4 高起點、高標準制定模式攻關目標 綠色模式攻關示范是第一年,在高產創建基礎上,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確定目標產量為700kg/667m2;肥料用量較非項目區減少20%以上;農藥用量較非項目區減少30%以上;利用前茬油菜秸稈粉碎全量還田,667m2施30kg菜餅,既提供肥料又解決化肥施入不足的問題,同時提升了地力水平,實現糧油生產可持續及健康優質。根據我縣土壤測試結果,結合蕪湖縣單季稻施肥指標體系,以單季稻700~750kg/667m2為目標產量,根據土壤自身提供的養分、秸稈還田(油菜秸稈全量還田,油菜單產為200kg/667m2,可還田秸稈量為300kg/667m2,還田秸稈可提供純N1.75kg,P2O50.64kg,K2O4.7kg,增施菜籽餅肥30kg/667m2,可提供純N1.57kg,P2O 50.24kg,K2O 0.31kg;確定模式攻關施肥量:N 12.0kg,P2O 53.5kg,K2O 4.5kg,傳統施肥量N15.0kg,P2O5 4.8kg,K2O 9.5kg。
2.5 根據模式攻關栽培特點,確定施肥方法 根據油菜秸稈粉碎全量還田與水稻機插栽培特點,確定施肥方法,即基肥:667m2施45%配方肥(NPK含量分別為18%、12%、15%)20kg+尿素2.5kg;追肥:機插后擱田5d,復水后第一次追尿素5kg/667m2再自然落干,栽后12d,第二次追尿素10kg/667m2+復合肥2.5kg/667m2,腐熟菜餅30kg開始攻蘗。水漿管理上實行嚴格控制,采取淺露結合確保土壤通氣性和化肥利用率,嚴防雨天漫灌造成肥料流失,栽后30d開始分2次烤田,待田開細裂、不陷腳復水,復水后(抽穗前25d左右)施穗肥氯化鉀2.5kg/667m2。
2.6 把病蟲害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進行有機結合 在水稻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區,將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技術充分融合,降低稻田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量,提升水稻生產效益,確保稻米品質安全,保護稻田生態系統。運用播前深灌水滅螟+選用抗病品種+種子處理;秧田期帶藥下田;大田期健身栽培+保護利用天敵+燈光誘殺害蟲+性誘劑誘殺二化螟+總體防治的模式。為此,在模式攻關項目區內外400hm2范圍內,一是每2.67~3.33hm2稻田安裝1盞頻振式殺蟲燈,殺蟲燈底部距地面1.5m,誘殺二化螟、大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多種水稻害蟲。在5月下旬~10月上旬,傍晚開燈,次日0:00關燈。二是在項目區內田間開展性誘劑誘殺二化螟。在水稻移栽后,每667m2放置飛蛾類通用誘捕器2個,內置二化螟誘芯1個,每30d換1次誘芯,至灌漿期結束。同時開展病蟲總體防治。7月中旬(水稻分蘗盛期)針對稻縱卷葉螟、二代二化螟、稻飛虱、紋枯病開展1次總體防治;水稻破口期前10~15d和破口期,以預防稻曲病、稻瘟病、紋枯病等穗期病害為重點,兼顧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螟蟲開展1~2次總體防治。采用高效植保機械(如靜電噴霧器)施藥,提高農藥防治效果。通過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和二化螟性誘芯及飛蛾類誘捕器,蟲害明顯輕發。據項目區與非項目區對比統計,當年防治次數較非項目區平均6次減少2次,用藥量顯著降低,較非示范區減少35%,不僅達到綠色防控目標,人工與用藥成本也大幅度降低。
2.7 強化培訓、觀摩交流,增強模式攻關示范效果 我縣土地流轉面積已達60%以上,667m2以上種植戶達1 200戶以上,其中33.33hm2以上種植戶達200余戶,53.33hm2以上規模戶60多戶。技術推廣關鍵是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干。只有實行雙方互動,示范才能成功,帶動才會更明顯,真正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配合綠色模式攻關示范工作開展,年初利用生產淡季在各鎮進行6.67hm2以上的種植戶進行拉網式培訓,從中篩選32名66.67hm2以上種植大戶到縣里再進行強化培訓,重點講解綠色增產模式示范的技術原理與效果,有針對性的講解我縣適宜開展的“油-稻”生產模式、秸稈粉碎全量還田的技術原理、配方施肥與精準施肥對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作用、增施有機肥與培肥土壤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關系及糧食生產可持續的道理、病蟲害物理防控、綠色防控與高效低毒農藥安全使用、油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尤其是油菜機收與促早熟栽培、水稻工廠化育秧、機插栽培施肥技術。一方面通過農技專家講,另一方面發動規模種植戶之間交流和與技術人員互動提問,加深理解,使他們真正掌握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核心技。在油菜機收和秸稈粉碎還田、水稻基質工廠化育秧、機插、病蟲害統防統治、水稻收獲期組織全縣大戶現場觀摩,真正體驗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效果,全年舉辦大型現場觀摩會5場,參加觀摩700余人次,帶動全縣農民自發開展示范應用面積近0.2萬hm2,667m2均產達660kg以上,起到了全方位展示水稻綠色增產模式,規模種植戶全面參與的作用,為進一步推進全縣水稻綠色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攻關示范體會
3.1 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是實施綠色增產模式的主力軍 當前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尤其是規模化種植業大戶、家庭農場占居了種植業50%以上;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主已非昔日文化水平不高、靠簡單種植的普通農民,而是新型經營體的從業者。他們擁有較為齊全的機械設備、較完善的農田基礎設施,有接受新型理念、技術的思想,有適合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的條件,抓綠色增產模式種植必須抓大戶、家庭農場,只有他們全面參與,才能真正實現農業部提出的“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目標。
3.2 專用品種種植、集成技術運用是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的抓手 糧食綠色增產的難點是提升糧食生產效益,“綠色”效益難以體現,其核心是推動適度規模經營開展專用品種種植,實行集成技術運用,按標準化、產業化方式開展糧食綠色增產示范,只有這樣才能通過發展專用品種進行糧食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帶動生產能力增強、加工效益增加、品牌效益提升,實現一二三產融合,促進糧食產業轉型升級。2015年我縣開展豐兩優香1號綠色栽培攻關示范帶動面積0.2萬hm2,在其他水稻品種嚴重滯銷情況下,其銷售價格比國家規定的保護價高出0.06~0.08元/kg出售,米產品遠銷廣東、福建、上海等地,深受當地消費者歡迎。
3.3 實現綠色增產模式關鍵是各類專業技術充分融合 綠色增產模式栽培需多項技術集成融合應用,涉及栽培、土肥、植保、農機等多個部門,必須依靠主管部門強有力的協調,抽派精干技術骨干共同協作才能完成。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農機農藝部門技術融合是技術推廣的關鍵和方向。
3.4 重視品牌創建,確保綠色增產模式成果鞏固 結合糧食高產創建與綠色增產模式示范,以此為平臺打造專用品種生產示范基地,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按照標準化生產、農業部門按照專業服務要求進行標準化原糧生產,選擇實力較強,信譽度高的糧食加工品牌企業,引領專用品牌發展,做到品牌引領、品質保證、專用品種優先確保綠色增產模式栽培成果鞏固。
3.5 推廣多種模式栽培,實現綠色增產模式良性循環 綠色增產模式栽培體現的是綠色,應該采取多種作物、多種模式栽培輪作,如油菜-水稻、馬鈴薯-水稻、蔬菜-水稻、大豆-水稻等模式,做到用地養地結合。一方面降低病蟲害發生程度,另一方面可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農藥化肥用量,同時還由于前茬作物落葉及秸稈還田腐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地力,實現糧食生產的可持續增產。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