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峰 王燕娜 錢小強
摘 要:該文介紹了潁泉區杭白菊產業發展現狀,產業特點,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建議,主要包括:建立產業發展基金,制定扶持政策;成立專門產業服務組織,強化服務指導;成立產業聯合體,重視全產業鏈塑造等。
關鍵詞:潁泉區;杭白菊;產業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5-88-02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識的增強,杭白菊市場銷量越來越大,價格逐年穩步提高。潁泉區自2013年開始引種杭白菊,因種植技術簡單易學,投資成本不高,經濟效益好,杭白菊產業發展迅速。
1 發展現狀
1.1 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自引進種植以來,發展迅速,已從2013年的12hm2,擴大到目前的400h㎡左右,種植區域也由原來的行流鎮,輻射到伍明、老莊、周棚、中市等鎮、辦,尤其是以徽宏家庭農場、景超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行流鎮發展較快,種植面積已達到了200hm2。當前群眾種植積極性較為高漲,發展種植的勢頭較好,預計2016年種植面積將達1 000hm2,杭白菊產業將成為帶動潁泉區現代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導產業。
1.2 產品加工初具雛形 作為杭白菊,鮮花的采摘期集中,保質期較短,人工傳統蒸曬受天氣影響較大,一旦錯過季節,損失較大。圍繞杭白菊初加工,乾豐杭白菊有限公司、榮樂杭白菊有限公司采取微波蒸汽殺青工藝,引進了加工設備,保證了菊農的種植利益。目前乾豐杭白菊有限公司能夠滿足240hm2鮮花的加工能力,榮樂杭白菊有限公司能夠滿足200hm2鮮花的加工能力。根據發展需要,目前2公司均在擴大加工能力,擴產后,2家企業可滿足2 000hm2鮮花的加功能力。
1.3 飲用菊品牌初步打造 目前,各杭白菊企業較為重視品牌的打造,分別注冊了“久香緣”、“藝雅堂”、“益壽菊”等飲用菊品牌,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久香緣”、“藝雅堂”杭白菊先后參加了上海農展、合肥年貨交易大會,現場交易額分別達到了84萬元和117萬元,產品受到了上海、合肥市民的廣泛歡迎,開拓了茶用菊市場。
2 產業特點
一是杭白菊種植技術簡單易學,容易掌握;二是投入成本小。除土地租金外,其主要投入為人工成本,種苗、化肥、農藥等生產性投入每667hm2不到500元;三是投資回報快。在我地杭白菊既可春栽,也可在午季小麥收獲后種植,11月份即可采摘上市,當年采收完畢,每hm2純收入在30~60萬元之間;四是加工流程易于操作,在其加工過程中,沒有提取、浸出、分離等復雜工藝,工序易于操作;五是產業帶動能力強,杭白菊從種植到采摘用工較多,據測算每h㎡可帶動用工400個以上,尤其在采摘期,用工集中,是產業扶貧的良好選擇。
3 存在問題
3.1 種植規模偏小、標準化程度不高 杭白菊價格雖然連年走高,市場前景較好,種植規模達到了400hm2,但產業規模明顯偏小,市場競爭力不夠。同時,廣大種植戶管理粗放,用肥、用藥全憑經驗,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在越來越重視質量安全的今天,生產者明顯質量安全意識不夠。
3.2 種苗意識不強、種植品種較少 杭白菊主要通過扦插進行繁殖,屬無性繁殖。其經過連年的種植繁殖,種質明顯退化,產量明顯較低,抗性減弱。種苗原則上應3a更換1次,絕對不能超過5a。但目前,無論農戶、家庭農場,還是合作社、企業,均對種苗的更換沒有意識,品種來源是否純正更無從談起。同時種植的品種99%為杭白菊,僅有極少一部分種植皇菊,茶用菊品種明顯偏少,更沒有適合當地生產的專屬地域品牌,高端市場不能占領。
3.3 品牌意識不強、市場細分程度不夠 雖然企業也注冊了杭白菊商標,但品牌的意識明顯不強,沒有一家通過綠色、有機認證,更沒有一家獲得名牌產品認證,沒有形成自己的專屬品牌,主要還是依靠杭白菊、皇菊品牌效應。同時不同企業產品包裝缺乏差異化,都是同類產品一樣的包裝,消費目標人群缺乏定位,市場缺乏細分。
3.4 行業缺乏團隊意識、良性、錯位發展沒有形成 從目前我區杭白菊從業者抱團闖市場、互惠互利的團隊意識普遍缺乏,尤其是大戶、企業之間,同質化經營、惡性競爭,甚至互相拆臺、詆毀,沒有形成集團優勢、良性競爭、錯位發展。
3.5 產業鏈條沒有形成,保健功能沒有得到延伸 目前全區杭白菊產業的發展僅僅限于種植和初加工,其產前的種苗產業、產后的深加工行業均沒有涉足,而涼茶生產、茶飲文化、和其具備的保健休閑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4 發展對策
4.1 建立產業發展基金,制定扶持政策 杭白菊產業帶動能力強,輻射能力大,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的典型產業,但目前該產業并沒有納入全區的現代農業扶持政策之中。因此建議區政府及時制定杭白菊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建立潁泉區杭白菊產業發展基金。從標準基地建設、品牌創建和產業經營等方面進行產業扶持,引導更多農戶投身到杭白菊產業中來。
4.2 成立專門產業服務組織,強化服務指導 區政府應成立專門的杭白菊產業服務組織,強化對杭白菊企業從種植到加工,從品牌打造到產品營銷的指導服務,引導杭白菊種植、加工企業加大新技術應用和新產品研發力度;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學院所等單位開展產學研聯合進行科技協作攻關,創新品、樹品牌,開展品種選育,“潁菊”或“淮菊”專屬品牌;引進涼茶、醫藥等深加工產業,提高全區杭白菊產業的加工能力、科技含量和產品檔次,開展根莖葉綜合利用研究和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不斷提升杭白菊附加值,實現杭白菊產業的深層次發展。
4.3 成立產業聯合體,重視全產業鏈經營 要成立杭白菊產業聯合體,通過行業自律,規范市場經營行為,避免同質化競爭;形成種苗、栽培、加工、營銷、保健、養生等全產業鏈經營,良性、錯位發展態勢,促進杭白菊產業的健康發展。推行“企業+基地+農戶”的緊密型產業化經營模式,引導加工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生產基地、農戶擴大合作,發展訂單農業。通過政策扶持,解決加工企業用地和扶持加工設施設備投入,引導企業加大投入和技術改造,不斷擴大加工能力,提升杭白菊整體質量檔次和效益水平。
4.4 樹立品牌意識,打造潁泉杭白菊品牌 以“綠色、優質、安全”作為提升杭白菊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加強規范化管理,完善標準化制度;以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為抓手,以名牌產品、著名商標的創建為手段,創立一批杭白菊知名品牌;強化品牌創意和營銷策劃,舉辦“潁菊節”等節慶活動,大力開展農產品品牌宣傳推介活動,拓展市場營銷;深度挖掘杭白菊茶飲文化,充分發揮其可食、可釀、可飲、可藥、可觀的功能,引導企業圍繞產業發展旅游、休閑、保健產業。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