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樹志 于璐 金宇
摘 要:雷電災害是“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公布的最嚴重的10種自然災害之一,全球每年因雷擊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不計其數,導致火災、爆炸、建筑物損毀等事故頻繁發生。該文通過統計分析西豐地區1980-2015年這36a的歷史資料,對該地區發生的雷暴基本特征、產生雷暴的主要天氣類型、雷暴災害事件進行了介紹,并且提出了農村雷電防御措施和建議,以避免或減少雷暴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
關鍵詞:雷電災害;雷暴;特征;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5-108-02
雷電在《地面氣象觀測規范》中稱謂為雷暴,為積雨云云中、云間或云地之間產生的放電現象,表現為閃電并有雷聲,有時亦可只聞雷聲而不見閃電[1]。出現雷暴時,絕大多數天氣都伴有降水、雷陣雨,有時降水強度相當大。在西豐地區春、夏、秋半年多的降水日數中,有近半數出現雷暴天氣。雷暴是由強烈的大氣對流引起的中小尺度天氣系統,西豐地區的雷暴天氣主要集中在3~11月。由于雷暴的發生、發展到消失,具有很強的局域性和突發性,水平范圍只有幾千米或十幾米,在時間尺度上也僅有2~3h,是氣象災害中歷時短、氣象要素變化劇烈、破壞性極強的災害性天氣,可造成輸電、通訊中斷、引起森林火災,危及航空飛行及人畜安全的自然災害[2]。
1 雷暴的基本特征
1.1 雷暴期 雷暴的初、終日期稱為雷暴期。西豐地區歷年(1980-2015年)平均雷暴期為169d,最多年份是1998年為221d,最少年份是2010年為142d。歷年初雷平均日期為4月16日,最早出現日期在1998年3月14日;終雷平均日期為10月14日,最晚出現日期在2012年11月29日[3]。
1.2 季節性 雷暴災害具有較強的季節性。西豐地區雷暴全年的活動主要集中在春末到初秋這段時期,但以夏季為最多。經統計,1980-2015年這36a共出現雷暴日(氣象觀測規定,在1d中,當聽到雷聲就算一個雷暴日)958d,年平均為27d。常出現在春夏之交或炎熱的夏天,夏季6~8月出現雷暴次數最多,達到574次,占雷暴總次數的59.9%;秋季9~11月次之,出現194次,占雷暴總次數的20.2%;春季3~5月出現139次,占雷暴總次數的14.5%;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沒有雷暴出現記錄。1998年為雷暴次數最多年共46次,2007年為雷暴次數最少年只有17次。按各月雷暴分布情況看,6月雷暴日數最多,為227次,其他依次為7月203次,8月157次,9月104次,5月105次,11月17次,最少的為3月只有2次,分別出現在1998和2002年[4]。
1.3 時間性 雷暴出現時間多在午后至傍晚。夜間因云頂輻射冷卻,使云層內的溫度層結變得不穩定,也可引起雷暴。
2 產生雷暴的主要天氣類型
影響西豐地區雷暴的主要天氣類型有冷渦型、高空槽型、渦后橫槽型、西北氣流型4種類型。
2.1 冷渦型 一般500hPa上有冷渦(中心位于北緯42~50°、東經115~125°),500hPa低渦前有西北—東南向的干冷舌,渦的后部有橫槽或切變線,850hPa有低空急流,地面有冷鋒或副冷鋒,雷暴多發生在橫槽和地面鋒線附近;地面無冷鋒時,多發生在渦移動方向的5~7個緯度位置上發生雷暴強對流天氣。
2.2 高空槽型 可分為前傾槽和后傾槽,前傾槽控制時雷暴一般在地面鋒前與500hPa槽后干冷平流包含區,或500hPa與850hPa各向前一個緯度所包含的區域,豎直槽在槽線向左1各緯度所包范圍;后傾槽在850hPa槽線前后2個緯度所包范圍,或地面鋒前所經過的區域發生雷暴強對流天氣。
2.3 渦后橫槽型 一般在500hPa高空圖上,渦中心在北緯43~50°、東經123~130°,在北緯43~50°、東經115~125°范圍內有東北風(或北風)與西北風的切變線,且有冷中心或冷槽相配合發生雷暴強對流強對流天氣。
2.4 西北氣流型 500hPa圖上槽移動快,溫度槽落后于高度槽,西北氣流內部不斷有小股冷空氣下滑補充,700~850hPa有低槽或低渦,存在暖舌,在強垂直切變的作用下,發生雷暴和強對流天氣。
3 雷暴危害事件事例
西豐地區屬于雷暴多發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都有雷暴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事件,尤其是中西部的西豐鎮、明德鄉,這些年有20%農戶遭受過雷電侵害。1993年6月11日出現較強雷暴天氣,明德鄉一村婦,在庭院里不幸被雷擊死;2003年6月6日西豐鎮大榆樹村一村民在田間勞動,不幸被直擊雷擊死;2008年4月1日15:10,房木鎮房木村發生雷電災害,農戶家中電器設備遭到感應雷擊毀,其中電視42臺、冰箱6臺、DVD2臺、電話23部、電表5塊、閘刀開關3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76萬元。
4 農村雷暴防御措施
4.1 加強防雷宣傳 通過各種手段(電臺、電視、報紙、印發宣傳材料等)進行宣傳,提高全民防雷減災意識,尤其農民朋友,讓他們了解一些科學防雷常識,如:雷雨前,在室內應關掉各種電器,拔掉電源、信號線插頭,不要靠近電源線,信號線和金屬物體等;在野外應到有避雷設施的建筑物躲避,不要到大樹下避雨,不要手拿或肩扛鐵鍬、鋤頭等金屬工具。在曠野應盡量降低身體高度,雙腳并攏,雙手抱頭等。遇到雷雨天氣采取科學的防護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雷擊事故的發生[5]。
4.2 安裝避雷設施 對農村發生直擊雷較多的區域,有條件的要安裝防直擊雷的避雷針、避雷帶進行防護,這些措施不需要大多資金,直接利用建筑物中的鋼材即可解決。
4.3 加強雷暴預警 氣象部門應加強雷暴天氣的預警,為農民未雨綢繆提前安排好生活、生產。雷雨天氣盡量避免外出作業,即便外出一定要有起碼的雷暴防護常識,以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4.4 完善防雷設施 由于農村供配電系統防雷裝置不健全,即供電設施未安裝防雷裝置或安裝后未定期進行檢查、維護,存在防雷隱患。對此,除了讓農民了解一些雷雨時安全用電常識外,有關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未安裝的應及時安裝,已安裝的應定期檢查、加強管理,必要時當地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5 結語
雷暴是一種自然災害,是在一定天氣形勢下產生的,給人們的生命及財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目前由于農村防雷環境和防雷減災措施欠妥,導致農村雷擊事件時有發生,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村防雷觀念的淡薄和防雷管理的不到位。因此,在搞好農村防雷減災規劃、逐步完善農村防雷設施的同時,務必要加強農村防雷宣傳教育,在廣大群眾中普及防雷科學知識,提升農民的防雷意識、防災避險與自救能力,從而遠離雷災。
參考文獻
[1]國家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2]國家氣象局.中國氣象災害大典遼寧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
[3]鐵嶺市氣象局.鐵嶺氣象志[Z].2010.
[4]西豐縣氣象局.氣象服務手冊[Z].2012.
[5]李翠玉,楊清印,王建英.農村雷電災害淺析與對策[C]//第五屆中國國際防雷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氣象學會,2012:222-22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