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楓逸
?
長保質期進口奶何以『專供』中國
●張楓逸
近年來,進口牛奶紛紛進入國內市場,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不過記者發現,國內外的牛奶保質期差異不小,國產牛奶的保質期短則3天、30天,最長有4個月、6個月,而進口牛奶保質期都在半年以上,甚至長達一年。專家指出,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進口牛奶都是只針對中國市場銷售的。(2月29日《北京青年報》)
在不少消費者看來,牛奶的保質期越長,證明工藝越先進,奶質就會越好。這其實是一種消費誤區。事實上,牛奶的營養成分恰恰與保質期成反比。現在市面上的牛奶可分兩種,一種是巴氏奶即巴氏滅菌奶,能夠最大限度保持鮮牛奶的營養含量和良好口感,但其保質期較短,通常在3天以內。另一種是常溫奶,采用超高溫殺菌,保質期較長,但同時也犧牲了一定的牛奶品質。進口牛奶的保質期長達一年,遠比國產常溫奶的保質期長,這意味著當初殺菌時溫度更高或時間延長,營養破壞程度更嚴重。
不過,這些進口牛奶在原生產國可是遠遠沒有這么長的保質期。去年底,兩名外國小伙在中國旅行期間,在鄭州某超市購買了兩瓶德國進口牛奶。令二人不解的是,這兩瓶牛奶的保質期均為一年,“在歐洲,牛奶的保質期一般是4到5個月,最長不超過半年,可中國的進口牛奶為何保質期這么長?這樣的牛奶喝下對人體是否有害?”
長保質期的進口牛奶何以“專供”中國?首先是受進口牛奶運輸周期長、到達貨架時間長的客觀條件限制。業內人士指出,一瓶保質期為12個月的進口牛奶,除去2至3個月檢測運輸時間、保質期最后3個月不易銷售帶來的時間成本,黃金銷售時間只有6個月左右,延長保質期是一種營銷手段。同時,消費者對“洋牛奶”的盲目崇拜也是重要因素。在中國乳品頻頻爆出問題后,消費者對國產奶制品的不信任,慢慢轉化為對洋品牌的群體崇拜,認為只要是“洋牛奶”,就是質量可靠、食用安全的。于是,有的經銷商干脆在國外注冊一個洋品牌商標,再貼牌代工專做銷往中國的常溫牛奶。此外,我國要求常溫奶保質期在6個月以內,但對進口奶的保質期沒有相關規定,屬于模糊地帶,給了進口牛奶隨意延長保質期的底氣。
進口牛奶保質期比國產奶多一倍,一方面容易誤導廣大消費者。不明就里的消費者出于對洋品牌的盲目信任,誤以為牛奶保質期越長越好,從而選擇了價格更為昂貴的進口牛奶,得到的卻是營養成分大量流失的低質產品。另一方面,長保質期的進口牛奶大行其道,對國產牛奶造成惡性競爭,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目前,伊利、蒙牛受到競爭的國內奶企在牛奶保質期的問題上,也開始向一年標準“看齊”。低溫奶是當下世界乳制品發展方向,倘若國內奶企為了和進口牛奶抗衡,把精力都花在常溫奶上,為延長保質期而放棄營養價值,這顯然不利于我國乳制品行業長遠發展和消費者身心健康。
對于“專供”中國的長保質期進口奶,是時候說不了。有關部門和媒體應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引導消費者理性選擇乳制品,盡可能買保質期短一點的牛奶,不唯進口牛奶馬首是瞻。同時,對常溫奶保質期統一標準,對進口奶和國產奶一視同仁,不給其投機取巧的制度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