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工業大學 馮改花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信仰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遼寧工業大學馮改花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信仰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層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支撐部分。因此,高校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的重要環節。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部分高校大學生出現信仰多元化、馬克思主義信仰淡化等現象,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高校忽視對學生的信仰教育。筆者從信仰教育的內涵、思想政治教育與信仰教育的關系入手,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對其提出合理性的解決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信仰教育 問題及路徑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科技、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期,西方文化涌入社會各個角落,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肩負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使命,其政治仰是個人成長成才、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研究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信仰是人們對某種文化的最高認同。簡單來講,信仰就是堅信、仰慕,它是人們心中的價值尺度,是人們生活的動力,讓人們獲得心靈的寄托。信仰就像黑暗中的燈塔。沒有燈塔,船只容易迷失方向。人沒有信仰,就像沒有了靈魂。每個人只有確立了信仰,才能達到教育的目標。因此,信仰教育是基礎教育,能使人達到最高程度的文化認同。
信仰教育是對一定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大學生信仰教育是引導大學生形成對終極目標及生命的關懷。大學生行為選擇的出發點是內在信仰。確立信仰,能使大學生面臨不同信仰時做出堅定的、慎重的選擇,這樣的信仰是可靠的。因此,大學生信仰教育對培養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高素質人才、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信仰教育,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共產主義理想教給學生,使學生從了解到認同再到接受最后升華為信仰,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原因在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不是一朝一夕就具備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才能確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信仰教育的重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信仰教育處于核心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信仰教育的重任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歷史使命是信仰教育,這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作用以及時代性要求決定的。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決定了其歷史重任是信仰教育。原因是它所開設的課程本身是與信仰教育有關的課程,其將理論知識的教育和信仰教育融為一體,統攝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是真理與價值的統一,既能把反映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規律的真理傳授給學生,也把指導人們實踐、實現人的目標的信仰傳授給學生,具有很強的價值導向性。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決定其歷史使命是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只重視理論宣講,學生沒有主動接受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使大學生認識并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重任。只有解決信仰問題才能達到教育目的。最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性要求決定其肩負著信仰教育的歷史使命。隨著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大學生面臨各種信仰,產生多元化甚至迷茫狀態,為此抵制一些非科學信仰成為時代的要求。高校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選擇。
2.思想政治教育中信仰教育處于核心地位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各自的側重點不同,思想教育是對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政治教育是解決立場和方向的問題。道德教育側重于解決文明禮貌、人際關系、社會公德等問題。雖然三者的側重點不同,但是有著內在聯系,其中信仰問題是他們聯系在一起的關鍵點。學生正確對待信仰問題,能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方向,能將人的道德行為從他律轉化為自律,從外在約束內化為自覺行動。因此,沒有信仰,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靈魂,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質功能。高校要將信仰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發揮其終極關懷作用,使學生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思想洗禮和人格塑造,最終形成一種信念。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教育,忽視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使很多大學生在信仰什么、信仰程度如何等方面出現多元化和淡化傾向。
1.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素質不適應信仰教育目標
從教育隊伍素質看,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缺乏深入透徹的研究,課堂上講課沒有很大的吸引力和說服力,不能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近年來,高校用人注重學歷層次的要求,忽視教師本身具備的政治素質。有的教育者講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自己卻對馬克思主義沒有深入了解,很難達到信仰教育的目標。
2.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容與信仰教育脫節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是融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為一體的教育,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宣講和傳授,使思想性、政治性強的思想政治教育課變成枯燥無味的文化知識課,過強調學科的理論性、系統性和完整性,使整個教學內容抽象化,缺乏現實的針對性。
教師教學過程中沒有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作為主線,沒有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內化為學生的內心信仰,這明顯是不穩定的,不能從根本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方向。
有的思想政治教師為迎合學生的需求,上課講笑話,講一些小道理,以此營造課堂氛圍,博得學生的關注,這相當于放棄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陣地,談不上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與信仰教育目標不適應
教育方式決定學生的接受模式。近年來,高校信仰教育方式雖然有了進一步改進,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信仰教育仍然沒有走出傳統教育的固有模式,主要使用“灌輸”的方式。這樣的教育方式只適用于傳授理論知識,“重理論、少體驗”的教育模式使信仰教育不能達到滿意效果。
倡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當今社會,高校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這種情況下,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育方式引起學生的不滿,甚至使其產生抵觸心理,收效甚微。信仰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從了解、認識到最終接受,升華為學生內在的信仰。這不是靠強迫學習建立起來的。因此,探索信仰教育的新途徑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
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核心的信仰問題解決不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標就難以實現。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務實地開展信仰教育。因此,高校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信仰教育的新路徑勢在必行。
1.改革課程教學內容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信仰教育,高校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等課程內容中穿插一些信仰教育內容,增加有關政治信仰、法律信仰、道德信仰的原理及案例分析內容。高校可以專門開設信仰教育的選修課,有助于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其次,信仰教育要有層次性。當今社會,大學生信仰呈現多元化趨勢。人對事物的認識要經過一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也要經歷這一過程。這一過程是實現由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過程。因此,高校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方面必須注重從理想信念教育層面上升到信仰教育層面。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仰教育要適應當代社會要求,要結合社會熱點、社會現實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做出正確選擇,這使信仰教育更具現實意義,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2.創新信仰教學方法
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信仰教育主要以灌輸式的教育方式為主。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教育模式日益沖擊著傳統的信仰教育模式。以信仰教育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得到順利開展,實現創新性的教育模式是有必要的。高校應突破傳統教育模式,運用立體化教學模式,將傳統的理論宣講和傳授教學與實驗、實踐、網絡教學有機結合,充分運用互聯網的優勢,達到功能互補的教學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可以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這三個維度開展,再加上一些案例分析、情景教學、啟發式教學、典型模范人物等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此提高教學效果。
3.結合實際分類指導
實現信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教育過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兩點,即對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層次信仰需求的學生進行教育。
首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信仰教育應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精神需求狀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例如,年齡較小的學生思想未成熟,情緒波動較大,對他們的教育應采取情感滲透的方式。年齡較大學生的思維偏向理性化,思想較成熟,因此要將理性教育同情感的感染結合在一起。
其次,注意不同層次的信仰需求。一是,對學生黨員和即將加入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側重于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他們是學生中先進的代表,對馬克思主義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有著強烈的政治追求。二是,對不了解信仰的學生加以科學指導,指導他們走出信仰的盲區,使他們對科學產生堅定的信仰,自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是,對一般的學生側重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指引他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準則,以符合社會規范的要求。
4.強化教師自身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信仰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理論科學知識教育,它融知識教育和信仰教育為一體,作為教育主體的教育者既承擔理論知識傳授的重任,也肩負從理想信念教育向內在信仰教育轉化的職責。在此過程中,教師自身要對理論性、科學性強的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教師自身要對馬克思主義持信仰態度,以此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教師要提升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素養,對馬克思主義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教師應時刻進行自我教育,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要務實信仰教育,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共產主義理想傳授給學生,使大學生從最初的認同轉化為內在的自覺信仰,使信仰成為大學生人生進步的精神動力、行動指南。
[1]秦亞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教學模式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
[2]王 穎.高校德育與信仰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4
[3]師曙光.淺談信仰教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1
[4]顧協國.大學生信仰觀教育讀本[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ISSN2095-6711/Z01-2016-11-0260
馮改花(1989—),女,山西呂梁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