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萌
習近平共同富裕思想探析
○劉雨萌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發展的最終目標。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作家在構想未來社會主義社會時,都將全體人民生活豐裕確立為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并以此昭示未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礎。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向共同富裕邁進的實踐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高度重視共同富裕問題,并對共同富裕作出新要求新闡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觀和社會發展觀。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的具體體現。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過程中,明確提出堅持共同富裕原則、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毛澤東指出,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可以“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人民群眾“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然而,隨著1957年后“左”的指導思想的發展,我們在對共同富裕及其實現途徑的認識上出現了偏差,特別是“十年浩劫”,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影響了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進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進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對共同富裕有了越來越深入的認識。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反復強調堅持共同富裕原則,并將共同富裕上升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他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盵1](P373)。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闡述,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聯系,指明了社會主義的發展目的和前進方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就是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總結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深刻分析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歷史必然性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并將共同富裕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習近平指出:“黨和國家的長期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習近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取得的根本成就,“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他特別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習近平在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一脈相承的內在關系的同時,明確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2](P1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始終堅持共同富裕方向,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類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千百年來,許多仁人志士都把實現“均貧富”的“大同”理想作為追尋的夢想。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偉大夢想的民族。從對堯舜禹時代的美好想象到《大同書》對“太平世”的美好設想,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共同富裕夢想樸素而不懈的追求。然而,由于時代條件的限制,這些仁人志士“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3](P678)。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會。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成為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完成兩大歷史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追求的夢。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內涵豐富,意蘊深遠。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國家、民族、個人的命運和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家國天下”情懷。實現中國夢,意味著國家繁榮富強,意味著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著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習近平關于中國夢的思想,蘊含著為人民造福、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正如習近平所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實現中國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夢”相輔相成,內在統一。共同富裕是國家富強的表現,是民族振興的基礎,沒有共同富裕為內在本質和牢固基礎的民族復興是靠不住的,更不可能實現持久的復興與發展。共同富裕與中國夢的內在統一還表現在,實現共同富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徑是相向、相通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實現中國人民共同富裕,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為此,習近平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要把“黨建設好,團結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展好”,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奮勇前進。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和最終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能否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進方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根本取決于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最牢固的根基”[2](P179)。因此,他強調,“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習近平認為,堅持人民立場,必須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但“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開放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堅持人民立場,必須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習近平指出:“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習近平強調,堅持人民立場,還必須讓人民生活美好起來、幸福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他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就是要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國家強盛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他要求全黨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抓住機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使國家更加富強,使人民更加富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進。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奮斗過程。改革開放后,鄧小平為我國規劃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叭阶摺睉鹇曰卮鹆宋覈鴱慕鉀Q溫飽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過程,指明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基本路徑。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小康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13億多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也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一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時期,習近平
對小康社會的內涵和目標要求進行了深入闡釋,進一步揭示了“全面小康”與“共同富?!钡膬仍诼撓怠9餐辉W鳛榉从成鐣髁x社會特征和原則的一個變量,其內涵是多方面的,共同富裕不僅僅只有物質財富占有多少一個指標,而是社會主義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全面發展、全面進步成果的綜合體現。關于“全面小康”,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怠v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他強調,“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不僅如此,他還強調,“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共同的小康”。顯而易見,習近平闡述的“全面小康”與“共同富裕”在內涵方面是一致的,發展方向是相同的,兩者的區別在于目標要求及其發展程度的差別。全面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基礎,共同富裕是全面小康社會進一步發展、完善的結果。因此,習近平高度重視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必須實現,而且必須全面實現。”他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難的任務是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農村人口全部脫貧是一個標志性指標”,他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艾F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就是到2020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進而到本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為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目標,但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又要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要推進社會全面發展進步;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兩極分化;既要激發社會活力,又要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為實現共同富裕奮斗目標,鄧小平提出了先富帶后富的思想。他說“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快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他還指出:“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正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鄧小平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已開始考慮發達地區如何帶動落后地區的問題。他說:“沿海如何幫助內地,這是一個大問題。……共同富裕,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未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充分證明,“先富帶后富”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激發我國經濟發展活力的有效舉措。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不斷完善,但也出現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收入差距較大、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等問題。習近平立足中國發展實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強調共享是發展的目的,要堅持共建共享,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進。習近平指出:“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绷暯竭€深刻闡述了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共享是全民共享。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共享是全面共享。共享發展就要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合法權益;共享是共建共享。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共享是漸進共享。共享發展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即使達到很高的水平也會有差別。他特別提醒“落實共享發展是一門大學問,要做好從頂層設計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新成效”。習近平關于共享發展的理念,契合了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實現途徑、推進進程,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徑和基本保證。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
[3]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單位 湖北交投集團)
(責任編輯 田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