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新,胡儀元
(1.陜西理工學院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陜西漢中723000;2.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四川成都610041)
?
旅游產業生態化:演進戰略與實現路徑
■王淑新1,2,胡儀元1
(1.陜西理工學院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陜西漢中723000;2.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在新常態背景下,產業生態化是旅游業演進的戰略目標,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遵從生態性、綠色性、循環性、低碳性4項基本屬性特征,推動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循環旅游、低碳旅游4種生態化旅游形式深入發展;基于旅游企業、旅游者與政府部門建成三位一體的支撐體系,實現旅游供給、旅游需求的生態化,發揮相關部門的引導、規范作用。以生態化發展為契機,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旅游業;生態化;演進戰略;發展路徑
網絡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60201.1137.012.html網絡出版時間:2016-2-1 11:37:33
新常態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旅游業作為事關國民經濟發展和民生福利的重要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主動適應新常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持續發展,成為中國旅游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在傳統認識上,旅游業不僅是生態環境友好型產業,而且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優勢產業,但從其自身發展特征看,隨著旅游活動規模和范圍的擴大,旅游產業越來越成為影響環境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1],從微觀層面看,旅游活動與旅游資源、生態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不僅旅游者的過度膨脹使旅游目的地環境日益惡化,而且旅游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導致生態環境失衡;從宏觀層面看,旅游產業引致的碳排放在人為因素引起的氣候變暖貢獻率為5%~14%,并且預計到2035年這一貢獻率將增加188%[2]。旅游產業發展造成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政府部門及相關組織的高度關注。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中國旅游產業發展迅速,2000年國內旅游人次數為7.44億,至2012年達到29.60億,年均增長率達到12.20%,中國旅游業正逐漸成長為規模最大和最具潛力的國內旅游市場,且成為我國重要的、具有戰略性地位的產業[3],如何推動中國旅游產業環境友好型產業建設,向更低的能耗、污染、排放邁進,持續減輕旅游產業的環境影響,推動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中國旅游產業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研究思路如圖1:

圖1 研究框架思路
①基于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生態環境制約與旅游業發展提質增效需要,提出產業生態化應作為旅游業發展的演進戰略;②基于產業生態化的理論分析,確定旅游業生態化發展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的生態性、綠色性、循環性、低碳性四項基本屬性特征;③提出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循環旅游、低碳旅游等從不同側面推動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實現路徑與形式;④基于旅游供給方面、旅游需求方面、政府部門及相關組織視角,提出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三位一體的支撐體系。以期通過本研究為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一)生態文明建設要求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十八大報告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解決當前旅游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所突顯的資源環境問題,有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實現產業生態化,同時,旅游業作為消費型終端產業,具有綜合性特征,與各行業關系密切,通過生態化發展提高旅游企業、旅游者與相關政府部門及組織的生態文明意識,促進旅游產業生態水平提升,是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生態環境制約要求
外部生態環境的制約要求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旅游產業的生態化發展戰略是生態環境制約條件下的必然選擇,從微觀角度看,旅游資源容易受到旅游活動的干擾,尤其是在生態環境脆弱區域,旅游產業發展可能導致生態環境容量超載、河流污染、動植物生存受到影響、廢棄物污染、景觀多樣性受到威脅或喪失等[4-6];從宏觀角度看,旅游產業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部門成為影響全球環境的重要方面,旅游活動引起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4.4%,且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長[7];2007年中國旅游產業碳排放總量為169.78× 106 t(包括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兩部分),占所有產業碳排放總量的2.71%[8]。
(三)旅游業提質增效要求
產業生態化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效益提升的內在要求。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00年以來,中國旅游產業規模增長迅猛[9],但在內部發展質量、效益上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強調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生態化是旅游業轉型升級、效益提升的內在要求,需要引起不同部門的充分重視。
(一)產業生態化理論
產業生態化源于產業生態理論與產業生態學,是產業生態學等相關學科理論的實踐應用[10],Ayres于1984年提出的“產業代謝”和Frosch于1989年提出的“產業生態系統”思想,奠定了產業生態化的理論基礎。其后,國內外不同學者對產業生態化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界定,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如,Erkman(1997)將產業生態化定義為研究產業系統如何運作、規制以及其與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并基于對生態系統的認識,決定如何進行產業調整,以使其與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相協調[11];袁增偉和畢軍(2006)認為產業生態化是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生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經營和管理傳統產業,以實現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損害最小化和廢棄物多層次利用的目標[12];陸根堯等(2012)認為狹義上的產業生態化是指構建模仿自然生態循環的產業系統,廣義上的產業生態化是指在理念與原則層面,追求更高的“資源使用率”和實現產業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建立能夠促進和實現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物質與能量和諧流動的產業體系,使所有產業都符合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10]。事實上,產業生態化的實質是要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高度契合,追求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效統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生態化在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漸成潮流,貫穿于宏觀層次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選擇、管理立法,中觀層次區域產業園區的建設、布局,微觀層次企業生產技術改造和清潔生產實踐[13],產業生態化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度延伸,是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高級形態。
旅游產業的環境友好型和生態文明型特性,更適宜生態化發展,其生態化進程面臨較小的障礙和阻滯因素。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以產業經濟學、旅游經濟學、產業生態學、旅游管理學等學科中的基本原理為依據,基于產業、生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采用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科學技術,促進產業系統內不同部分合理優化,提升產業生態效率,達到能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產業良性發展,生態環境損害最小的可持續發展。
(二)旅游產業生態化屬性特征
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充分注重生態性、綠色性、循環性、低碳性四項基本屬性特征,推動旅游業內部運行機制與系統的根本變革,真正實現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
1.生態性
生態性是實現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核心要求。生態性是指旅游產業系統通過模仿、演化、轉型升級,逐漸趨向于穩定、可持續的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建立起仿生態系統的架構和體系,并與自然生態系統有效融合,最終具有生態性發展特征。這意味著在旅游業生態化發展過程中,不僅應該在宏觀層面上充分重視仿生態系統架構、體系的建設,而且應該在微觀層面上注重旅游業不同參與主體及其之間仿生態系統的有效運行,不斷增強旅游業發展的生態性特征,同時不斷削弱、擯除旅游業發展的非生態性內容。
2.綠色性
綠色性是實現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重要體現。綠色性強調旅游產業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應該降到最低程度,或其影響至少降到自然生態系統可以承受的范圍。旅游產業發展綠色性的實現需要兩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動,一方面,需要培育旅游者的綠色旅游消費理念,逐步實現綠色化的旅游;另一方面,在旅游產品供給領域,需要推行綠色旅游標準,實行綠色旅游開發,生產綠色旅游產品。
3.循環性
循環性是實現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根本保證。循環性著重構建旅游產業系統物質與能量循環的封閉網絡,形成完整的物質與能量循環鏈條,不斷降低能源消耗,推動廢棄物資源化。循環性不僅要求建成微觀層面上的循環性旅游企業(景區),而且要建成中觀層面上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循環機制,并最終建成宏觀層面上的行業與行業之間的循環體系,形成旅游產業系統內物質、能源輸入輸出平衡的“閉路循環網”,實現旅游產業價值鏈的全程生態化[14]。
4.低碳性
低碳性是實現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本質內容。低碳性是指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低碳技術的應用和低碳消費理念的落實,不斷降低碳排放強度和能源消耗強度,減弱旅游產業發展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旅游產業低碳性的實現不僅需要通過低碳技術的應用,推動低碳旅游企業(景區)的運營,提供低碳化的旅游產品,而且需要通過低碳消費理念的落實,使旅游者認可、實踐低碳旅游。
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高度契合,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效統一,推動可持續旅游的實現是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實質,這要求旅游產業的發展要具有或逐漸趨向于生態性、綠色性、循環性、低碳性特征,與之相適應,必須充分重視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循環旅游、低碳旅游等生態化旅游形式的實現,從不同側面推動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
1.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是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以滿足旅游者對觀賞自然景觀和地方文化需求為內容,以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為特征,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造成負面影響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以可持續旅游和倫理道德規范原則為指導,在旅游過程中強調環境教育、影響管理和社區收益,并為其所依賴的環境保護做貢獻的負責任的自然之旅,強調人與自然和諧[15]。盡管我國生態旅游發展初具規模,但從環境保護、環境解說、社區參與、人員素質等發展內容上看,仍然停留在初級發展階段,受到資金短缺、管理體制不順、專業人才匱乏等因素的制約。但可喜的是,生態旅游的發展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1年,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建立生態旅游示范區,形成輻射效應推動生態旅游健康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全面推動生態旅游”的理念,預示著生態旅游在我國快速發展的可能性。
2.綠色旅游
20世紀60年代,在世界經濟高速發展導致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無節制消耗的背景下,經濟發達國家民眾回歸自然的心聲不斷增強,客觀上推動了綠色旅游的出現,其以農山漁村為依托,向城市居民提供鄉村特有的原生態自然體驗,讓旅游者在享受鄉村新鮮空氣、潔凈水體、綠意盎然花草的同時得到休閑和保健。綠色旅游通過綠色暗示環境保護,一方面,在旅游過程中對旅游者產生引導,實現綠色消費;另一方面,在旅游產品生產過程中對旅游企業產生約束,實現綠色產品供給。同時,政府部門有必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規范、引導綠色旅游的發展,構建觀念、社會經濟體制與科學技術保障體系,推動綠色旅游經濟運行。
3.循環旅游
循環旅游主要體現在旅游生產服務領域,強調能源資源的循環利用。2004年,鄒統釬教授首次在國內提出了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概念,認為旅游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戰略的重要載體。此后,以明慶忠教授為代表的相關學者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認為發展旅游循環經濟要樹立新系統觀、新經濟觀、新倫理觀、新生產觀等理念,構建由政府主導、企業主動、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動力系統;構建由政府、旅游企業、旅游者、旅游行業協會、環保組織、相關產業支持的多層面共同運作系統;構建由政策法規、科技支撐、教育培訓、監督評估等組織的支持保障系統[16];同時,旅游循環經濟的運行存在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發展旅游循環經濟應以旅游企業內部循環為基礎大力發展微觀層面的旅游經濟循環;加強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的耦合,積極拓展區域層面的中觀旅游經濟循環;同時利用旅游產業的廣泛關聯性,融入社會層面的宏觀循環。
4.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是低碳經濟模式的旅游響應,強調低碳新技術利用,融入碳匯機理,倡導低碳消費,實現旅游的低碳化發展目標,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是實現旅游產業的節能減排與社會、生態、經濟綜合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續旅游形式,符合生態文明要求。推動低碳旅游發展,涉及不同層面、不同主體、不同方面的內容,從旅游供給角度看,強調供給鏈的低碳化,不僅要推動低碳景區與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設、低碳旅游交通工具的使用、低碳旅游產品供給、低碳旅游設施建設;從旅游消費角度看,應該著力推動低碳旅游消費理念的實施;從政府部門與相關組織的角度看,需要加強低碳旅游的引導,推動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同時采用合理的評價體系對低碳旅游發展進行科學評價。最終以低碳旅游發展為契機,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動旅游業生態化。
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相關主體的強力推動,深入挖掘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潛力,并使其得以真正、最大程度的發揮,不僅形成旅游供給生態化、旅游需求生態化發展的內容,而且要積極發揮政府部門及相關組織在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過程中的引導、監督、規范作用。
1.旅游供給生態化
旅游企業是旅游產品與服務供給的主體,是旅游產業的微觀基礎和生態化發展的重要抓手,需要從不同層面注重旅游供給的生態化,在微觀層面上,旅游企業應致力于生態化的設計、制造、營銷,直至旅游產品的供給,最終建立起微觀意義上旅游企業產品與服務供給全過程的生態化;在中觀層面上,不同旅游企業在循環理念的指導下,注重形成完整的旅游產業鏈條,形成企業之間能源資源有效利用的小循環;在宏觀層面上,重視旅游產業中不同細分行業之間循環體系的構建,形成細分行業之間的大循環。同時,在旅游產品供給過程中,旅游企業應充分重視清潔生產技術、低碳技術、綠色設計制造技術等環境友好型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升高新技術手段在旅游產業管理中的應用水平,以技術創新持續推動能源資源消耗的降低,持續推動旅游企業對環境直接與間接不良影響的降低,為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和支撐。此外,旅游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形成環境自愿保護機制,重視生態化管理思路的實施和應用,推動旅游產業集群的生態化發展[17-18],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對旅游業營銷方式的改造[19],促進營銷生態化。旅游企業通過生態化、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理念的貫徹與實施,提供環境友好型旅游產品,達到減少能源資源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目標,推動可持續旅游供給目標的實現,從根本上促進旅游產業生態化。
2.旅游需求生態化
旅游需求的生態化是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直接推動力,關鍵在于旅游者生態旅游、綠色旅游、低碳旅游等生態化理念的貫徹與實踐。學界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了旅游需求生態化發展的路徑和方式,不僅要從意識上徹底改變傳統上僅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觀,樹立健康旅游、低碳旅游、綠色旅游的消費理念,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法自然”的價值觀和行為觀,使這些意識和觀念能夠發揮最大作用,成為影響旅游者消費行為的力量源泉;而且要營造旅游生態化消費環境,推動生態化旅游消費意識和觀念落地生根,逐漸引導旅游者改變消費習慣,重構旅游消費方式,從環境和以人為本的雙重角度出發,推動旅游循環系統自我調節功能和生態環境保護,使旅游者生態化消費理念真正落實。盡管當前不同群體間低碳旅游認知與行為表現出差異性,旅游需求的生態化仍未受到全部旅游者的重視,但進一步促進旅游需求生態化認知與實踐,仍有巨大的可以挖掘的潛力,有必要通過多種措施促進潛力的釋放形成推動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核心力量。
3.政府引導、規范
在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和相關組織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應積極發揮政府部門及相關組織在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過程中的引導、監督、規范作用。政府部門和相關組織需要為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通過改革、創新機制與體制,持續促進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潛力發揮,釋放制度紅利;制定、實施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標準,以標準化的法律與法規約束、促進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采取激勵性的政策措施引導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獎勵符合旅游產業生態化的生產行為;同時做好旅游者低碳、綠色、生態旅游消費的推廣、宣傳,推動民眾低碳、綠色、生態旅游消費的實施,促進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
進一步推動旅游業環境友好型產業建設,適應新常態,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中國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實施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是可行的戰略選擇,其不僅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生態化是新形勢下旅游產業發展的新要求,不僅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而且外部生態環境的制約要求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同時,產業生態化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效益提升的內在需要。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重視生態性、綠色性、循環性、低碳性四項基本屬性特征,推動旅游產業內部運行機制與系統的根本變革,真正實現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充分重視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循環旅游、低碳旅游等生態化旅游形式的推進,從不同側面推動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旅游產業生態化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戰略,需要從不同層面予以推動,不僅形成旅游供給生態化、旅游需求生態化發展的內容,深入挖掘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推拉力量的源泉,并使其得以真正、最大程度的發揮,而且要積極發揮政府部門及相關組織在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過程中的引導、監督、規范作用。以旅游產業的生態化發展為契機,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 G?ssling S. National emissions from tourism: An overlooked policy challenge [J]. Energy Policy, 2013, 59: 433-442.
[2] UNWTO, UNEP and WMO. 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 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 [R]. Paris & Madrid: UNWTO & UNEP, 2008.
[3]王淑新,王學定.供需視角下的中國旅游經濟發展——一個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4(1): 184-190.
[4] Higham J, Shelton E. Tourism and wildlife habituation: Reduced population fitness or cessation of impact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6): 1290-1298.
[5] Zhang J, Xiang C, Li M. Integrative ecological sensitivity(IES)applied to assessment of eco -tourism impact on forest vegetation landscape: A case from the Baihua Mountain Reserve of Beijing, China [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2, 18: 365-370.
[6]賈鐵飛,梅勁援,黃昊.大型節事旅游活動對植被環境影響研究——以上海桃花節、森林狂歡節為例[J].旅游科學,2013, 27 (6): 64-72.
[7] Peeters P M, Dubois G. Exploring tourism travel und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onstraint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0, 18: 447-457.
[8]鐘永德,石晟屹,李世宏,等.中國旅游業碳排放計量框架構建與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 24(1): 78-86.
[9]王淑新,何元慶,王學定.中國旅游經濟的區域發展特征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4): 89-96.
[10]陸根堯,盛龍,唐辰華.中國產業生態化水平的靜態與動態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2(3):147-159.
[11] Erkman S. Industrial ecology: An historical view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97, 5(1-2): 1-10.
[12]袁增偉,畢軍.產業生態學最新研究進展及趨勢展望[J].生態學報,2006, 26(8): 2709-2715.
[13]李慧明,左曉利,王磊.產業生態化及其實施路徑選擇[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34-42.
[14]明慶忠,陳英,李慶雷.低碳旅游:旅游產業生態化的戰略選擇[J].人文地理,2010, 25(5): 22-26, 127.
[15]佟玉權,孫建平.我國生態旅游理論研究述評與展望[J].當代經濟管理,2010, 32(5): 73-75.
[16]明慶忠.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新理念與運行的系統模式[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38(5): 58-62.
[17]董曉紅,李雅煊.我國旅游業發展新路徑探析[J].經濟縱橫,2014,(10): 39-42.
[18]王兆峰.旅游產業集群的生態化研究[J].管理世界,2009(9): 170-171.
[19]周永振,徐虹,王其格.基于傳統服務業改造視角下的民族地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為例[J].軟科學,2014, 28(4): 98-101, 106.
(責任編輯:張丹郁)
Tourism Industry Ecologicalization:The Evolution Strate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Routes
Wang Shuxin1,2,Hu Yiyuan1
(1. Regional Econom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China; 2. Chengdu Bran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the industry ecologiic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strategy targe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evolution. Therefore,as a systematic project,four kinds of tourism forms with ecological features,as the eco-tourism,the green tourism,the recyclable tourism and the low carbon tourism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a trinity support system covering tourism enterprises,tourists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thus to realize the ecologicalization of the tourism supply and demand and play the guidance and regulation role of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take the opportunity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ourism industry,thus adapting to and being advanced in the "New Normal" .
Key words:tourism industry;ecologicalization;evolution strategy;implementation routes
作者簡介:王淑新(1982-),男,山東諸城人,博士,博士后,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與區域發展;胡儀元(1968-),男,陜西漢中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生態經濟。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01159);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4D15);陜西省教育廳項目(15JK1118);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14M560731)。
收稿日期:2015-09-07
DOI:10.13253/j.cnki.ddjjgl.2016.02.012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6)02-00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