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成君,陳 迪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遼寧葫蘆島125105)
?
“中國制造2025”深入推進的路徑設計研究——基于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的啟示
■紀成君,陳迪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遼寧葫蘆島125105)
[摘要]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不僅是把握未來信息技術與工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多棱鏡”,而且是信息技術發展到深層次階段的一種嶄新的工業發展模式,核心在于不斷增強企業、行業甚至國家的整體競爭力。“中國制造2025”將“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其本質便是依靠互聯網與工業之間的緊密協同與深度融合,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緊抓未來制造業革新的先機。“中國制造2025”可借鑒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經驗,從促進不同部門間的合作、加強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不斷積聚和吸引高端人才、重視信息安全、大力推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等方面進行深入推進,進而逐步促進我國從制造業大國轉為制造業強國。
[關鍵詞]工業4.0;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
網絡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60201.1137.010.html網絡出版時間:2016-2-1 11:37:33
“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理念,而“十七大報告”在此基礎上把其升級為“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兩化融合的本質內涵至此逐步形成,主要體現為:信息化與工業化在技術與管理方面進行不斷融合,并衍生出工業電子、軟件、信息服務業等較為新穎的產業,而兩化融合涵蓋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產業衍生四方面。伴隨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信息技術革新的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均出現新的發展與融合形勢。2013年8月,工信部出臺《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把推動實體經濟不斷發展的“重任”集中于“兩化深度融合”領域。兩化深度融合不僅是對兩化融合的繼承與發展,主要涉及到信息化與工業化在更廣范圍、更細行業以及更高層次上的相互結合,而且是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產品信息化、信息化集成應用與融合創新等關鍵領域的不斷深化與提升(趙國棟,2013)。兩化深度融合的方向主要體現為推進產品信息化、推進集成應用創新、產業集群“兩化”融合、抓住兩業融合以及培育新業常態五大方面。
以“兩化深度融合”為主線,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并強調要遵循“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推進“中國制造2025”向深度發展,不僅可帶動產業結構由提供產品陸續轉為向服務轉型,而且還可不斷提高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及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位置。“中國制造2025”是緊緊把握與全球先進國家同步發展的歷史機遇,促進工業經濟創新發展、贏得未來的關鍵所在?!爸袊圃?025”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自動化,減少資源消耗,其目標主要體現為促使互聯網與工業應用在采購、設計、生產、銷售以及客服等眾多領域進行融合,并積極推動互聯網的發展,不斷借助于產品的智能化來提高生產效率和大幅度推動產業升級。
從“兩化融合”到“兩化深度融合”再到“中國制造2025”理念提升的背后,實際上是互聯網平臺作用日益凸顯的重要結果,而主要發達國家也紛紛提出將互聯網的發展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近年來,美國、歐盟和韓國等主要國家對實體經濟日益重視,推動互聯網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2014年1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賀詞中指出,互聯網逐步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實際上,“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雖是智能制造,但其新特征卻主要表現為互聯網與工業相融合的領域:第一,互聯網不單單與某個具體門類工業的融合,而是可覆蓋到所有傳統工業門類;第二,互聯網不僅僅與工業企業的某環節融合,而是與采購、銷售、客服等一系列環節均可實現融合;第三,互聯網不只是與傳統工業部門融合,而是與所有的傳統產業融合,尤其還涵蓋與傳統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進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當然,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滲透不斷深入,而全球科技創新體現為嶄新的特征,這主要涉及到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是基于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以物聯網與務(服務)聯網為基礎,并輔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革新而逐步誘發的嶄新的革新,這會給國際制造業發展引致深刻影響。德國推出將物聯網和服務網應用到制造業以引領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工業4.0”戰略。美國在互聯網領域的發展一直占據領導地位,憑借信息通訊技術優勢,掀起以工業互聯網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浪潮,其所提出的工業互聯網本質上也是美國版的工業4.0。我國所提出的“制造業2025”亦被業內人士成為中國版的“工業4.0”。目前,我國在制造業自主研發能力和核心關鍵技術上落后于美德兩國。因此,有必要對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的核心理念進行比照與歸納,以其為“中國制造2025”的深入實施提供更為直接的參考。
(一)德國工業4.0的基本內容與核心理念
作為德國版的“再工業化”戰略,德國工業4.0主要由其產、學、研各界協同制定,其主旨在于依靠智能化、應用物聯網等新技術陸續提高德國工業的全球競爭力,希冀以此應對來自美國、日本、中國等制造業的挑戰。德國工業4.0的核心主要體現為“智能+網絡化”,即依靠信息物理系統陸續塑造智能工廠,進而實現智能制造的目的。這主要可分為四個步驟:一是依靠部署眾多的各類傳感元件來逐步采集信息;二是漸漸實現IT控件的小型化和自主化,并把其陸續切入到不同的制造設備之中,進而逐步完成設備的智能化;三是有效依托不斷革新的通信技術,進而實現數據的快速、準確傳送;四是控制設備和IT空件均會借助于人工開發的軟件系統來處理數據與發送指令,進而陸續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便于人工實時控制的目的。
德國工業4.0的突出生產與市場整合。在生產層面,注重產品生產過程,通過設計與開發、安排生產計劃、管控生產過程、產品售后維護等不同階段間的信息共享實現工程數字化整合,進而在智能工廠內借助于聯網塑造生產的縱向集成。在市場層面,通過領先的供應商戰略和領先的市場戰略來實現制造業的橫向集成。領先的供應商戰略主要將注意力集中于生產領域,認為德國的裝備制造商應嚴格把先進的技術、健全的解決方案與傳統的生產技術進行有機結合,進而陸續生產出具有智能特征的生產設備,最終為德國的制造業注入新的“血液”以及陸續實現德國制造的不斷升級和快速進步。領先的市場戰略主要注重對德國國內的制造業市場進行不斷整合。而塑造涵蓋德國不同地區、行業、企業的高速互聯網是實現此戰略的關鍵(黃陽華,2015)。依靠此網絡,德國企業完全可迅速分享信息,從而陸續完成有效的分工合作。以此為基礎,可對生產工藝進行不斷細分,進而陸續實現較為專業化的生產,不斷提高德國制造業的生產效率。
(二)美國工業互聯網的基本內容與核心理念
美國工業互聯網戰略于2012年上升為國家戰略。工業互聯網主要涉及到的是基于機器、設備、集群以及網絡而構建的廣闊的物理世界,可在更深層次上與連接能力、大數據、數字分析進行密切結合,其主旨在于對一系列關鍵的工業領域掀起工業互聯網的革命,進而促進其成功實現轉型升級。工業互聯網戰略的核心內容主要體現在信息供應網絡方面,而其技術模型主要涉及到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以及寬帶網絡等,依靠對制造領域的不同環節植入迥異化的傳感器,進而不斷進行實時感知和數據收集,然后借助于數據陸續對工業環節進行準確化的有效控制,最終實現效率提高的目的。工業互聯網革命的浪潮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全球信息技術革命的快速發展,因此其可被看成是第三次工業創新浪潮。無論是工業革命,還是互聯網革命,均會對社會形成革命性的影響。一方面,諸多的機器、設備、機組以及工作站伴隨工業革命陸續產生,另一方面,計算、信息以及通訊系統在網絡革命的影響下獲得快速發展(李培楠,2014)。
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注重要素集成,尤其注重把最近互聯網的成果進行整合。工業互聯網主要涵蓋工業智能機器、高級分析、工作人員三大領域:智能機器要素是將機器、設備、網絡等借助于傳感器、控制器、軟件應用程序進行有效連接,陸續推動“信息”這一重要生產要素的高效整合;高級分析要素是對機器以及大型系統的運作方式進行整體把握,進而促使數據為技術集成做充分準備;工作人員要素主要是在不同工作場所構建工作人員的實時連接,進而有效構建較為智能的設計、操作、維護、高質量的服務與安全保障(邢帆,2014)。工業互聯網能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不斷提高,進而為分析流程開辟嶄新的維度。
(三)“德美路線”的對立與統一
德國的工業4.0與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在工業化優勢和特色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特別是在戰略實現路徑以及發展趨勢上具有顯著不同。工業4.0提出的智能工廠所重點研究的領域是生產流程化的管理,這主要涵蓋物流、配送和生產線監控以及機器人互動等,在此過程中技術應用之目的在于陸續提高個性化產品生產與陸續實現柔性制造,基于用戶為中心,最終依靠機器人的替代升級來不斷減少人工成本,進而漸漸實現生產的智能化(丁純,2014)。而工業互聯網則注重依靠傳感設備以及大數據分析,逐步為生產提供較為安全可靠的保障,大幅度降低能耗以及不斷減少維護量,依靠對制造業各環節的重點控制,不斷實現精細化的管理,最終提高制造業的效率。關于工業互聯網和工業4.0的對立統一性,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重點理解:
1.目的和目標
就目的而言,工業互聯網旨在不斷提高生產力,進而為大幅度減少工業發展的成本奠定基礎,而工業4.0的主旨在于陸續提高柔性,進而為減少人工成本奠定基礎。顯然,工業互聯網側重于注重成本的建設,而工業4.0注重人工的減少;就目標來講,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目標在于把大數據、傳感器以及人進行密切結合,同時亦對關鍵的工業領域進行不斷升級,希冀在美國甚至是全世界逐漸掀起工業互聯網的革命。工業4.0的發展目標在于盡力爭取新一代工業技術(信息物理系統)的供應國以及主導市場的同時,促使互聯網和工業運用于采購、生產、銷售等諸多環節的不斷融合,并將其與傳統產業進行密切結合,并對傳統產業不斷改造,進而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大幅度促進產業升級,陸續提升服務水平以及競爭力。
2.關鍵要素和應用領域
就關鍵要素而言,工業互聯網注重人、機、網三大要素,而工業4.0強調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產品三大關鍵要素,即注重工業本身的智能化;就應用的產業領域來講,工業互聯網涉及國際很多行業,涵蓋航空、鐵路、天然氣、電力、醫療等核心部門,而工業4.0主要涉及到機械制造、電氣工程、計算機等工程規劃、制造、運營以及物流過程。
3.發展趨勢
工業互聯網具有四大發展趨勢:一是制造業服務化,即推動制造業從單純的產品制造轉為服務型制造;二是定制個性化,即從規?;a品向個性化定制產品拓展;三是組織分散化。受互聯網陸續融合的影響,工業漸漸表現出組織分散的特征;四是制造資源云化。數碼公司構建工業云,逐步把設計、供應、采購以及制造等融合在某種平臺上。工業4.0具有五大發展趨勢:一是在制造業中,任何參與者均與資源能實現高度的技術互動;二是智能產品能被明確識別,也可被到處使用;三是極有可能將個人客戶與產品的特殊性融入設計、配置、訂購、計劃、生產、運營以及回收之中;四是能促使員工按照具體情況進行控制,進而對智能制造業資源網絡以及步驟進行有效的監管與配置;五是不斷發展有關網絡基礎設施,且依靠服務水平協議規范網絡服務。
然而,美國工業互聯網和德國工業4.0都是對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進行的實踐探索,這兩個概念的基本理念呈現出較高的相似性,均指互聯網、移動、社交、物聯網以及大數據等相關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深化應用,進而以此為基礎把虛擬網絡與實體進行有效連接,產生具有較高效率的生產系統(胡晶,2015)。具體而言,無論是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還是德國的工業4.0,均具有互聯、集成、數據、服務、的創新特征:就互聯而言,工業互聯網和工業4.0將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客戶進行密切相連,把普遍存在的傳感器、嵌入式終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以及通信設施依靠信息物理系統產生一個智能網絡,促使產品與生產設備之間、相異的生產設備之間以及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之間,可在很大程度上進行互聯,進而推進機器、工作部件、系統、人類能借助于網絡長期保持的溝通;就集成而言,無論是工業互聯網,還是工業4.0,均可通過智能網絡的方式促使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服務與服務進行連接,進而實現企業間的橫向集成、企業內部的縱向集成以及端對端的高度集成;就數據來講,在工業互聯網或工業4.0的背景下,制造企業的數據會表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尤其是伴隨信息物理系統的陸續推廣、智能裝備與終端的普及、多種傳感器的運用,感知和連接將會無所不在,而任何生產裝備、感知設備、聯網終端,甚至涵蓋生產者本身,均會持續地形成數據(陳志文,2014)。這些數據將主板擴散到企業運營、價值鏈甚至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之中。實際上,工業換聯網和“工業4.0”的實施過程便體現為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而制造技術、產品、業態、等領域和的創新亦會不斷呈現;就服務來講,工業互聯網或工業4.0均需依靠物聯網和務聯網來產生高度靈活、個性化以及智能化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模式,進而促進生產方式轉為大規模定制、服務型制造。
同時,這兩個概念均是在全球以及本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環境下,推出的具有國際意義且又適合本國發展條件的戰略品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與德國工業4.0即均選擇信息物理系統以及有關的云技術與大數據技術,且均希望依靠技術驅動,陸續提高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漸漸實現制造業的信息化升級。從此意義上講,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和德國的工業4.0均強調在“硬”制造的基礎上發展“軟”的服務,以期在充分利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基礎上,依靠互聯網不斷激活傳統工業,以及維持甚至提高制造業的長期競爭力。此外,通過工業互聯網或工業4.0,基于企業角度來講,能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產品創新速度,進而滿足個性化的消費者需求,進而在減少能耗的基礎上陸續提升產品質量以及大幅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顯著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行業視角來講,能塑造高度協同和靈活多樣的創新服務體系,進而不斷增加整個行業的資源配置以及運行效率;就政府角度來講,可不斷鞏固國家制造業的優勢,從而逐步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德國的工業4.0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均可被看成是發展、動態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是把握未來信息技術與工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多棱鏡”,基于不同視角便會有相異理解,其是信息技術發展到深層次階段的一種嶄新的工業發展模式,核心在于不斷增強企業、行業甚至國家的整體競爭力。“中國制造2025”將“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其本質便是依靠互聯網與工業不斷協同,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緊抓全球制造業革新的契機,而“互聯網+工業”亦將逐步引領中國制造業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為此,“中國制造2025”應在借鑒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從互聯網和智能制造兩方面進行深入推進。
互聯網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生產開發方式、組織管理模式的變革,進而不斷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經濟結構的陸續轉變?;ヂ摼W的持續、快速發展既可以革新經濟主體傳播信息的方式,而且還能對社會大眾的生活方式形成重大影響。由Web1.0時代陸續過渡為Web2.0時代,網絡促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變得十分快捷而又高效。在一定程度上,互聯網逐步促使人人參與、人人互動的大眾化格局的產生。目前,制造業越來越表現出水平化發展的格局,無論是供應商、經銷商,還是供應商和用戶,抑或是產生的生產和設計均能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溝通與互動,而這便主要體現為社交化的制造模式。這種交互所形成的制造業充分依靠社交化的網絡平臺,能不斷加強制造業一系列環節的溝通與合作。工業互聯網完全可被看成是塑造智能制造的較為關鍵的基礎,其的本質主要體現為不斷促進機器、工廠、信息系統以及勞動者的全面融合,進而陸續打通端到端的信息數據鏈,完成由單個企業到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漸漸過渡。這其中當然也涵蓋整個社會生產制造活動的實時數據感知、傳送、分析及處理(裴長洪等,2014)。從此意義上講,工業互聯網不僅是發展智能制造的重要突破口,而且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被看成是互聯網與物聯網發展重要的旗幟。為促使工業互聯網技術能在“中國制造2025”中獲得廣泛應用,進而促使我國現有工業結構不斷的高級化,應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①逐步進行技術、系統、網絡、程序創新。工業互聯網若要獲得持續、快速的發展,則需具備設備、高級分析方法、作業流程等較為重要的創新要素,而這需對資源管理系統、政府、教育機構進行逐步投資;②基礎設施進行整合利用。無論是數據中心,還是寬度頻譜,抑或是光纖網絡,均可被看成是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鑒此,應對工業互聯網數據流的快速發展進行有力支持;③網絡安全管理的配套。應對網絡安全制度進行高效整合,而網絡安全應進一步細分到基于云技術防御策略的網絡安全和連接到網絡的尖端設備安全。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不僅包括產品智能化、裝備智能化,也涵蓋生產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以及服務智能化。智能制造必將帶來新的競爭格局。就智能制造來講,我國工作的重點應集中于產品的智能化,主要體現為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由單機智能化逐步過渡為智能生產線,然后以此為基礎轉為智能車間,并最終轉變為智能工廠,期間要特別注重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云計算、大數據)、產業支撐、創客機制等方面的建設。若要塑造我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優勢,應在制度領域不斷鼓勵創新以及加強監管間的平衡、在市場領域不斷將龐大、復雜、多元化市場優勢逐步轉化產業優勢、在產業領域應努力構建“互聯網+ ICT(先遣隊)+傳統產業的聯合艦隊”。
此外,還應不斷提高產業創新能力。無論是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還是德國的工業4.0,這些制造業發展理念背后發展理念的核心是技術體系、標準體系以及產業體系,而這些體系背后的實質便是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系統的主導權,若要嚴格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就應陸續發展產業創新的能力。應陸續優化配置產品、生產裝備、供應鏈、第三方應用等智能制造系統的各種要素資源,不斷提高塑造跨平臺操作系統、芯片解決方案以及網絡解決方案的能力,也應漸漸增強智能工廠系統解決方案、智能裝備創新能力以及基礎產業(材料、工藝、器件)的創新能力。此外,還應緊緊抓住制造資源碎片化、在線化、再重組以及再封裝的機遇,不斷提高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創新能力。緊緊圍繞市場需求的個性化、動態化的趨勢,陸續塑造企業需求鏈、產業鏈、供應鏈以及創新鏈的快速響應和傳導能力。
作為全球重要的工業大國,美國、德國、中國三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并均面臨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以及挑戰。鑒此,無論是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還是德國的工業4.0,在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經驗均有助于深入推進“中國制造2025”,進而促進我國從制造業大國轉為制造業強國。
1.促進不同部門間的合作,加強與美德兩國的互動
無論是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還是德國的工業4.0,均非常重視政府頂層設計和部門協調。我國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過程中,政府和有關國家研究機構應在借鑒美、德經驗的基礎上做好部門協調的工作。以智能制造專項工程、行業區域試點、新業態培育以及綜合標準管理體系推廣等領域為重點,各級政府應優先布局與認真考慮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地方版“中國制造2025”。由于“中國制造2025”的主體是企業,因此應基于企業為主導和基礎有關的發展計劃。還應逐步加強國內多部門的協同配合、國際交流合作以及融資力度。美國在制定工業互聯網和德國在制定工業4.0相關規劃的過程中,均是由各自國內的很多部門協同配合而成。我國的“中國制造2025”涉及到能源、交通、農業、食品等諸多產業、行業部門以及企業、經濟實體?!爸袊圃?025”應與這些部門、行業、企業進行緊密合作,尤其是需多部門、多行業、多企業之間的協同配合、共同推進。鑒此,應嘗試成立國家高層領導負責、發改委出任辦事機構、工信部出任副主任委員的多部門協同指導機構。此外,我國企業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過程中,應在互利互惠、互聯共贏的基礎上,在充分尊重合作方國家間、企業間技術、信息、商業秘密的前提下,加強與美國、德國先進企業在技術研發、信息共享、標準制定以及管理、商業模式創新方面的合作與互動,嘗試與跨國公司在華構建聯合研究平臺,促進先進技術與產品的引進與轉化。
2.加強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
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美國工業互聯網和德國工業4.0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是美國推進工業互聯網和德國實施工業4.0的重要微觀主體。這兩國政府既致力于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資金、技能、創新以及管理等領域存在的諸多困難,又著力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盡可能地營造透明、公平以及開放的經營環境,并以此為基礎塑造有助于大企業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組織結構。尤其是政府在公共采購、產業引導基金等領域盡可能地向科技型中小企業傾斜,使之可充分享有國內的政策資源。為更好的實施“中國制造2025”,我國的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政策應加快從幫扶型政策陸續轉為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進而不斷提高創新資源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開放程度,大幅度增強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而中小企業應根據自身條件增加投融資的力度,充分發揮國家財政、金融機構、相關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面積極性,選擇財政支持、金融貸款、股權融資、技術入股、租賃融資等多種手段投融資(朱穎等,2013)。此外,還應科學、有序引導與不斷鼓勵企業的智能化、個性化發展,應特別強調企業管理工藝復雜性的重要性,且盡量優化組織流程,依靠終身學習延長技能工人職業生命,不斷增強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自身能力。應充分借助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大幅度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轉型,提高其生產、制造全流程的數據可視化及透明度,進而逐步實現生產、制造全流程的質量管理。
3.不斷積聚和吸引高端人才,且重視信息安全
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和德國的工業4.0在推進過程中,均特別注重集聚人才尤其是技能型和復合型的人才。人是操縱以及使用設備設施的主體,更是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最重要主體,而人才團隊也可被視為“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要素。目前,我國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過程中面臨專業技能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緊缺的問題。應對我國目前的單一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以及措施吸引人才:不就應不斷加強對高科技人才、高級技術工人、數字機械工程師、數據科學家以及用戶界面專家的培養,而且還應進一步完善創新型科技人才在教育、醫療、稅收、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系統化特惠政策。應建立優秀新技術、新能源企業家人才信息庫,大力實施新技術、新能源企業家培養工程,將其逐步打造成工業互聯網革命中高級人才培訓的主要師資力量。可嘗試成立“中國制造2025”的國內外專家咨詢組,充分發揮其咨詢診斷的作用。還應通過各種政策激勵來不斷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外部環境。此外,應充分重視信息安全,規避信息風險。信息安全是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較為重視的問題。為順利實施“中國制造2025”,應健全高效的網絡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網絡安全組織機構,并輔之有效的網絡安全技術以及防御策略。在此方面,不僅應考慮到云技術策略的網絡安全,充分關注連接到網絡的尖端設備安全,應從安全流程、控制設計領域實行全方面、多層次的防御,還應需要有關管理機構帶頭,由技術供應商、資產所有者、監管機構、國際性組織以及學術界等諸多方面主動參與的安全管理以及風險防范體系。
[參考文獻]
[1]趙國棟,等.大數據時代的歷史機遇:產業革命與數據科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邢帆.工業互聯網是IT業的新機遇[J].中國信息化,2014(10):14.
[3]黃陽華.德國“工業4.0”計劃及其對我國產業創新的啟示[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2):2-6.
[4]李培楠,萬勁波.工業互聯網發展與“兩化”深度融合[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2):216.
[5]丁純,李君揚.德國“工業4.0”:內容、動因與前景及其啟示[J].德國研究,2014(4):52-56.
[6]陳志文.“工業4.0”在德國:從概念走向現實[J].世界科學,2014(5):6.
[7]陳晶.工業互聯網、工業“4.0”和“兩化”深度融合的比較研究[J].學術交流學,2015(2):151-158.
[8]裴長洪,于燕.德國“工業4.0”與中德合作新發展[J].財經問題研究,2014(10):27-31.
[9]朱穎,羅英.美國重振制造業的舉措及對我國的影響[J].經濟縱橫, 2013(4):111-114.
(責任編輯:張丹郁)
A Path Designing Research on Deepening "Made in China 2025"——Inspirations of German Industry 4.0 and American Industrial Internet
Ji Chengjun, Chen Di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Huludao125105,China)
Abstract:German Industry 4.0 and American Industrial Internet are "multi-prisms" , which could not only inspect the fusion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and internet industry, but also may speed up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core of which is to continuously increas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dustry,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Made in China 2025"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ully-automated "smart" factories. The nature of it is to rely closely on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internet and industry, taking the preemptive opportunities of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 the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Borrowed from German Industry 4.0 and American Industrial Internet, "Made in China 2025" can be further advanced from various kinds of aspects, as improving the cooperation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ttracting high -end talent,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promoting intelligent digital networked manufacturing, etc. Then, "Made in China 2025" can gradually promote China transferring from a countr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o a country of manufacturing power.
Key words:Industry 4.0;the Industrial Internet;Made in China 2025
作者簡介:紀成君(1962-),男,黑龍江牡丹江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企業理論與企業制度、產業組織與產業政策;陳迪(1989-),女,山東菏澤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產業政策。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遼寧省煤業集團煤炭綠色供應鏈系統優化研究》(L14CGL036)、遼寧省教育廳項目《業緣關系網絡影響小規模農戶收入的機制研究》(w2014056)資助。
收稿日期:2015-09-10
DOI:10.13253/j.cnki.ddjjgl.2016.02.010
[中圖分類號]F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6)02-0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