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年 猛
(1.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北京100732;2.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北京100038)
?
美國制造業復興戰略及對中國的啟示
(1.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北京100732;2.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為擺脫金融危機影響,美國提出制造業復興戰略來重振制造業體系,寄希望實現制造業的強勢回歸來鞏固美國全球經濟領導者地位。由于美國制造業復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可能會帶來中美制造業之間的關系由互補向全面競爭轉化,因此我國應密切關注并正確評估美國制造業復興戰略的效果和特征,盡早制定相應的預案來應對可能來自于“美國力量”抑制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各種可能障礙。
[關鍵詞]制造業復興;結構升級;新興產業
網絡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60201.1137.017.html網絡出版時間:2016-2-1 11:37:33
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制造業逐漸向海外轉移,美國重點發展房地產、金融等服務業,制造業不斷萎縮,產業空心化問題凸顯。2008年的金融危機暴露了美國虛擬經濟的脆弱性,國家經濟陷入困境導致全球影響力衰減使美國重新意識到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重要性。基于以上背景,2009年6月,奧巴馬政府正式提出重振制造業戰略,并陸續通過推出“買美國貨”、《制造業促進法案》、“出口倍增目標”、“促進就業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戰略部署來實現“制造業回歸”。那么,美國制造業復興戰略給我國制造業發展帶來那些挑戰,以及我國如何制訂制造業發展戰略來予以應對?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從美國制造業復興戰略實施的效果和特征入手來分析。

圖1 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970~2013)數據來源:美國BEA。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40%,至2012年則跌落至17.4%。同時,在此期間的2010年,中國取代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下面本文從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就業形勢等幾個方面來考察美國制造業是否出現了回歸的勢頭。
從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看,美國制造業萎縮的趨勢似乎得到了緩解。數據表明,1970~2009年間,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從24.4%降為12%,但此后開始企穩,在2012年回升到12.3%,2013年又下降至12.1%。從增速來看,2009~2013年美國制造業實際年增長率達到6%,快于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等主要工業國家,同日本的增速相近。①
從就業數據來看,制造業就業數據呈現逐漸上升的態勢。美國制造業在19世紀70年代雇傭的勞動力一度接近2 000萬人,2010年達到歷年來最低值1 182萬,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但是,從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美國制造業已增加50多萬個就業崗位,達1 233萬,制造業就業呈現上升的態勢。②
從出口狀況來看,制造業產品出口迅速恢復并保持增長態勢。從近年來美國一般商品出口的情況來看(見圖2),一些主要制造業產品如資本品、汽車、部件及發動機等均已走出2009年的低谷并保持出口額持續增長的勢頭。美國制造業的總出口額已經超越了金融危機前的峰值。此外,從產品出口構成來看,制造業耐用產品的出口形勢及增長速度要高于一般制造業消費品。

圖2 美國一般商品出口狀況(1999~2013)數據來源:美國BEA。
從制造業PMI指數來看,制造業持續保持擴張的狀態。依據Markit發布的研究報告,美國制造業PMI在指數在金融危機期間跌入低點之后,已經連續20多個月始終保持在50以上,美國制造業保持了較高的景氣度。③并且與同期中國相比,美國制造業PMI指數明顯高于中國制造業PMI指數,顯示出美國制造業復蘇勢頭的確強勁。
此外,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于2013年9月底公布的一項200家大型美國跨國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營業額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中,54%的企業正積極考慮把制造業務從中國回遷至美國,較2012年初調查的37%增長了17個百分點。其中,計算機和電子企業回遷傾向突出。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美國制造業的確呈現出回暖的跡象,并保持了較高的景氣度。然而美國制造業復興戰略究竟是整體制造業回歸還是內部升級,將會對中國制造業發展和戰略制訂都會產生決然不同的影響,因此本文將在第二部分進一步深入美國制造業的內部結構進行分析。
本部分將從美國制造業內部各行業近年來發展的狀況和美國制造業復興戰略的重點行業方向來分析美國制造業復興戰略的特征。
1.從美國制造業內部結構變化來看,金融危機以來的確呈現內部升級的趨勢
耐用消費品比重呈上升趨勢,印證美國制造業內部升級。自1997年以來,美國制造業中耐用消費品增加值從1997年的59.6%下降至2009年的50.8%,而非耐用消費品則呈現上升趨勢;然而2010年以來這種趨勢得到了扭轉,2013年耐用消費品增加值在美國制造業的比重達到了53.7%,比最低點2009年提升了近3個百分點(見圖3)。
資本與技術密集型行業在制造業結構中比重增加。從下表我們可以看出,與美國制造業陷入低谷的2009年相比,在制造業內部中占比上升的行業只有石油和煤炭產品、機械、機動車輛、車身、拖車及部件、初級金屬制品和木材制品等,其中只有木材制品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其它幾個行業都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見表1)。

圖3 美國制造業內部結構變動(耐用品與非耐用品:1997~2013)數據來源:美國BEA。

表1 美國制造業內部結構變動(分行業:1997~2013) 單位:%
2.美國制造業復興戰略主要支持新興產業
此外,我們總結美國提出制造業再回歸口號以來政府促進制造業回歸的主要舉措結合上文對制造業內部結構的時序分析,我們認為美國制造業復興戰略的特征是產業升級,高端制造是其戰略核心,美國已經正式啟動高端制造計劃,積極在生物技術、清潔能源、先進制造等領域加強技術攻關,通過推動美國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創新集群發展,來繼續保持美國在高端制造領域的研發領先、技術領先和制造領先。而波士頓咨詢集團近期的研究報告也認為,美國將迎來“制造業復興”,非勞動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制造業將加快回流美國本土(見表2)。

表2 美國促進制造業回歸主要舉措總結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④,美國制造業復蘇主要源于美元匯率的競爭力、頁巖氣革命帶來的能源價格下跌、與新興國家在勞動力成本上差距縮小以及國家戰略的支撐等因素。⑤
首先,美聯儲長期推行寬松貨幣政策,尤其是金融危機以后加大了量化寬松的力度,造成美元相對其它貨幣競爭性貶值,為美國制造業出口帶來價格優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13年,美元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從約130降至92,貶值幅度超過29%,使得美國商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變得相對“便宜”,有效的促進了制造業商品的出口。
其次,美國加大了對美國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在頁巖氣革命的推動下,不僅使得美國自身能源自給率提高,也促進了石油等能源價格下跌。頁巖氣革命引發的能源繁榮不僅為美國制造業發展提供了能源成本優勢,也為美國制造業領域帶來了新的投資增長點。
再次,由于近年來美國經歷了勞動生產率提高和單位勞動力成本下降,勞動競爭力得到明顯的提升。2002~2011年間,在主要發達國家中(G7集團),美國是唯一經歷了單位勞動成本下降的國家。⑥此外,波士頓咨詢集團最近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占美國單位勞動力成本的比重將由2000年的3%上升到2015年的17%,意味著中國相對于美國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將逐漸喪失。⑦
最后,從美國制造業復興戰略實施的具體措施來看,美國“制造業回歸”戰略既從短期解決了美國面臨的成本壓力、產業結構失衡、失業高企問題,又從長期推進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深遠的戰略意圖,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前述分析表明,本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實施的制造業復興戰略已經初現成效,這無疑會對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帶來重大的壓力。結合中國制造業當前面臨的困境,我們認為中國制造業將面臨以下雙重競爭格局:一方面,由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戰略重點布局的是高端制造業及其競爭優勢的打造,而現階段中國的制造業也正在從低端環節向中高端領域轉型和升級,雙方必然在新興制造領域產生“交集”,中國制造業在高端制造領域所面臨的競爭將更加激烈⑧;另一方面,由于勞動力成本優勢降低,中國制造業在傳統低端領域也遭遇到來自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殘酷擠壓。⑨因此,中國應積極制定相關戰略來全面提升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積極應對歐美等國家制造業回歸對中國的影響。
1.強化制造業國民經濟基礎地位的認識
制造業是一國國民經濟的支撐,是一國經濟指數良好運行的保障,是真正的強國之本。縱觀世界各國發展史,如果沒有制造業的崛起,就不會有真正的大國崛起。
首先,制造業是創新的基礎。研究表明,創新主要源于生產制造過程和與需求端(消費者)的互動。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報告認為,美國制造業近20年來大規模向海外轉移,不僅導致國內就業崗位減少,而且嚴重損害了美國本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近年來,美國重大科研成果和發明專利在全球所占比重已經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⑩基于制造業的“空心化”已經對美國的創新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而現階段中國制造業正在從“制造”向“創造”進行戰略性轉變,更應該吸取美國制造業發展帶來的深刻“教訓”,強化制造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基礎地位的認識。
其次,制造業的完整性是一個大國的經濟保障和政治安全的基本要求。制造業是所有經濟部門和社會生活的基礎,不管經濟怎么發展,社會怎么進步,人們總是有衣食住行等方面實實在在的需求。另外,制造業能夠解決大量的就業,能夠解決目前中國底層勞動人口,尤其是城市化進程中從農村轉移出來的低技能勞動人口的就業。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也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如果以制造業、實體經濟為基礎,則不容易產生泡沫,經濟發展容易保持平穩、健康的態勢。
最后,服務業不能完全吸納失去制造業就業崗位的勞動人群。許多經濟學家都曾預言,所有失去制造業崗位的人都將被容量無限的服務業所吸納。但是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里,美國卻并未看到總就業人數的任何凈增長,相反由于制造業的衰退,總體就業量出現了減少。2001年1月,美國非農就業人數為13 250萬人,而在2010 年11月,這個數字卻減少至12 980萬人,就業人數出現了2%的下降,而同期美國人口卻實現了9.7%的凈增長。?由此可見,服務業并不是一個無限的勞動力就業池,并不能完全解決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
2.制定我國制造業競爭力全面提升計劃
為積極應對歐美等發達國家制造業的技術優勢競爭和其它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優勢競爭,我國應積極制定相關發展戰略全面提升制造業的總體競爭力,保障制造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
首先,積極發展先進制造等新興產業,加快實現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先進制造等新興制造業既是美國制造業復興戰略最終突破點也是我國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的發展方向。長期來看,先進制造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必將成為引領下一輪全球經濟增長的熱點。針對目前先進制造業的國際分工格局尚未形成,并且各國均處于突破先進制造業發展瓶頸的技術層面。因此,我國應采取各種措施推進先進制造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搶占制造業全球競爭的制高點。
其次,進一步鞏固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制造業。盡管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等低端制造業上已經遇到瓶頸,但由于中西部地區還存在發展這些產業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因此不能完全放棄國內勞動密集性制造業的發展。此外,這些勞動密集型等低端制造業還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基礎,即便是最先進的高端制造業也需有低端制造業的生產環節與其進行匹配。而且與美國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相比,離開了中低端制造環節,我國制造業幾乎沒有競爭優勢。所以,我國必須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低端制造業,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和質量升級,增強其在全球制造分工體系中的競爭力。
最后,加快實施《中國制造2025》,完善國家政策支撐體系。為搶占未來制造業發展的制高點,各國紛紛出臺戰略規劃,制定政策體系,對先進制造業進行戰略性、前瞻性布局。如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工業4.0’戰略”、巴西“工業強國計劃”、印度“國家制造業政策”等。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在“中國制造業2025”基礎上,我國應進一步加快完善國家政策支撐體系,推進制造業全面發展。第一,強化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戰略謀劃、統籌協調、項目落地等職能作用,提高政府服務水平,為制造業發展的塑造一個良好的行政管理環境。第二,采取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稅收扶持力度、技術研發投入強度、金融支持力度以及優化國內能源結構等政策措施,進一步降低制造業企業運營成本。第三,強化對外貿易政策,引導企業積極拓展海外貿易市場,積極參與先進制造業貿易規則和競爭規則的制定,進一步提高制造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第四,加強國際技術合作,通過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技術、領軍人才和提高自主創新水平等措施,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實現技術趕超。
[注釋]
①數據源于管理咨詢公司A.T. Kearney發布的報告。
②數據來源于美國BLS。
③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是衡量制造業綜合發展狀況的晴雨表(高于50表明制造業處于擴張狀態,低于50表明制造業處于萎縮狀態)。
④詳見Oya Celasun,Gabriel Di Bella,Tim Mahedy and ChrisPapageorgiou,"The U.S. Manufacturing Recovery:Uptick or Renaissance",IMF working paper.
⑤特別是,該報告通過對比美國在歷次衰退前后的制造業狀況發現,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唯有在本輪危機發生之后,美國制造業不僅得以較快恢復,還迅速地超過了危機前的水平。
⑥詳見張曉晶、李成,美國制造業回歸的真相和中國的應對,《求是》,2014(12)。
⑦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咨詢報告《制造業重返美國》,2013年。
⑧波士頓咨詢公司認為,發達國家龐大的國內市場、資本密集工業的普及程度和巨大的人才儲備會確保其成為世界制造業中的一股上升勢力;這種全球制造業的重新洗牌目前仍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并在今后5年變得越來越顯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已經引起國際資本從中國的回撤。自2012年3月以來,先后有美國消費品巨擘佳頓公司、建筑機械公司、體育用品制造商阿迪達斯、福特汽車公司和星巴克集團等將其全部或部分產品制造從中國轉回到美國。按照波士頓咨詢集團的最新推測,未來5年將有15%的美國企業從中國“回流”到美國本土。
⑨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報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高于亞洲其他7個國家,其中越南的生產成本比中國低15%--30%,印度尼西亞比中國低40%,而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孟加拉國僅是中國的1/5。受此影響,伊藤洋華堂已計劃將75%的在華產能轉移至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愛世克斯和水野也降低了在華運動鞋等運動用品的生產比例,同時擴大在越南、印尼的生產規模。
⑩盡管制造業占美國GDP的比重僅有12%左右,但是美國國內用于研發的資金中有68%左右用于制造業。
?詳見瓦爾拉夫·斯米爾,《國家繁榮為什么離不開制造業》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
[參考文獻]
[1]李丹.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對我國制造業的多層級影響與對策[J].國際經貿探索,2013(6).
[2]年猛,劉峰.如何看待制造業服務化[J].開放導報,2014(5).
[3]羅文.從戰略上推動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J].求是,2014(10).
[4]張楠楠.美國制造業回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研究[J].天津財經大學,2013.
(責任編輯:張丹郁)
The Revival Strategy of Amer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ts Revelation to China
Wang Yao1,Nian Meng2
(1. Institute of Chinese Borderland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2.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the United States puts forward the manufacturing revival strategy to revive the manufacturing system,and hopes to achieve a strong retur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consolidate its leading position in global economy. As it may lead to a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complementary to full competition,China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properly assess the effec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ufacturing revival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plans in advance to deal with the possible obstacles that may come from the "American power" curb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 words:manufacturing revival;structure upgrading;emerging industries
作者簡介:王垚(1985-),河北石家莊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學;年猛(1983-),安徽宿州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創新經濟學。
收稿日期:2015-06-26
DOI:10.13253/j.cnki.ddjjgl.2016.02.017
[中圖分類號]F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6)02-00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