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群
雙超常教育:破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難題*
●官群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靠拔尖創新型人才。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一直是教育亟需破解的難題。本文從世界諾貝爾獎得主分析入手,揭示我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最缺的是“雙超常教育”理念以及從中小學到大學一條龍的“雙超常教育新體系”,即“以高教師生為龍頭”、“以名師帶高徒”為主體,以“雙超?!睘閮梢?,以“抽離式”教育為主要形式,又好又快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雙超常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大中小學一條龍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對拔尖創新人才需求日益突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以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為重點,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設宏大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教育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主陣地,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一直是教育亟需破解的時代難題。筆者在《教育研究》[1]、《中國特殊教育》[2][3]提出了“雙超?!苯逃吕砟?,本文專門對該理念如何破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難題做進一步探討。
“拔尖”指超出一般,在次序、等級、成就、價值等方面位于最前面的、居領先或優先的地位。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有益效果的行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概括起來講,拔尖創新人才就是在某領域出類拔萃、有所創造的社會精英,既包括在科學領域做出創造性研究成果的拔尖人才和學科帶頭人,也包括在生產、技術等領域有重大發明創造以及在經營、管理和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杰出人才等。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超常教育。
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曾經因四大發明聞名于世,又是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這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并沒有因為錢老過世而被遺忘。相反,錢老這個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問題卻留給了我們無限的反思和追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究竟難在哪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世界諾貝爾獎是國家科技實力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們通過梳理諾貝爾獎獲得國家分布、培養學校排名以及世界大學排名就可以打開破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難題的一扇窗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關鍵靠教育,前沿在高教,重點在基教,難點在形成大中小學一條龍的超常教育模式。
世界諾貝爾獎成果標志著科技進步的水平,也是世界級拔尖創新人才的代表。據初步統計,從1901年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500915)的研究成果之一。到2015年的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的諾貝爾獎分布情況 (不包括文學或和平獎以及后來設立的經濟學獎):美國240人次,英國78人次(包括一名來自俄羅斯的雙重國籍科學家),德國66人次,法國28人次,瑞典16人次,俄國15人次 (含前蘇聯和現在俄羅斯),日本15人次,荷蘭14人次,瑞士14人次,奧地利10人次,丹麥9人次,加拿大8人次,澳大利亞6人次,比利時5人次,意大利4人次,阿根廷3人次,挪威3人次,以色列3人次,愛爾蘭2人次,意大利2人次,匈牙利2人次,印度1人次,中國大陸1人次,芬蘭1人次,南非1人次,葡萄牙1人次,捷克斯洛伐克1人次,巴基斯坦1人次,土耳其1人次。[4]2015年,屠呦呦成為第一個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具有劃時代里程碑意義!
培養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世界大學前50名里,美國哈佛大學排第1名,獲獎人數是151人。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排第50名,獲獎人數是12人。前50名里找不到中國高校。再來看看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是全球唯一公認的國際大學排名。2015-2016年的排名包括來自70個不同國家的800所大學。毫無疑問,美國是入選Top 50最多的國家,并以加州理工學院稱霸全球。加拿大方面有3所大學入選Top 50,其中多倫多大學表現最佳,排名19,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麥吉爾大學則分列第34名和第38名。而奪得亞洲區桂冠的則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名列26,這也是亞洲唯一入圍Top 30的高校。盡管中國也有3所大學闖進Top 50,分別是北京大學(第42名)、香港大學(第44名)和清華大學(第47名)。
諾獎雖然不能說明一切,但畢竟是國家科技實力的風向標。從上述梳理不難看出,高校是諾獎得主學術造詣的搖籃。我們為什么培養不出大師級人物?不是因為我們缺少大學(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553所),主要還是我們的大學實力還不夠強,盡管北大、清華、香港大學都闖入世界前50名,但也是后10名之列,這是高教大而不強的原因;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基礎教育沒有打好拔尖創新型人才成長的基礎。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曾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PISA測試,上海高分蟬聯世界第一,可是低創造力也始終揮之不去。網絡熱議“32年來高考狀元全軍覆沒,竟無一人成才”。這些都應了那句俗話“高分低能”。為何這樣?簡單對比分析一下就清楚了。美國的學生到了高中,最后一兩年學什么?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尖銳地指出,人家學的課程叫大學先修課程(AP)。他們學有余力的優秀學生,把剩下的精力用來學習更富挑戰性的大學先修課程(AP),一般優秀的學生學三五門,特別優秀的甚至學十門、八門。學多少都沒關系,只要他們自己能搞定。同樣是高中生,我們學什么呢?我們學會了再學,考90分不行,95分比90分強,99分比95分更強,最好滿分,不斷練,不斷學,我們的學生高三一年在干什么?可以說,在高三階段許多優秀學生的學習都在做重復勞動。這會大大地磨滅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兩相比較,我們的人才和國際人才在創新能力方面的差距從中學就慢慢拉開了??梢?,我們最缺的是具有超常教育先進理念、從中小學到大學銜接的拔尖創新人才一條龍的育人模式。
“雙超常教育”就是“超常潛能超常發揮”的教育。其中,“雙”的哲學內涵包含“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辯證思想和對立統一規律,具體包括智力與非智力、左腦與右腦、學業與心理、顯能與潛能各對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其最佳境界就是儒家的“中和”之道。正如宋朝葉適所說“古之人,使中和為我用,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边@正是“雙超常教育”主張超常人才成長過程中矛盾雙方對立統一、和諧共生的真諦。
“人人都有超常潛能,人人都需要超常教育”這是“雙超常教育”的第二層意思。有超常潛能作基礎,超常教育才能落到實處;有超常教育作開發,超常潛能才能變成顯能。前者為超常教育大眾化奠定了基礎,后者為大眾教育超?;峁┝酥е?。
“人人都有超常潛能”意思是“超常潛能”人皆有之,只不過每個學生的超常之處不同,認識和發掘程度不同而已,說明每個學生都有可能成為拔尖創新人才?!俺0l揮”是指“人人都需要超常教育”,也就是說只有通過超常教育,“超常潛能”才能得到“超常發揮”。由于每個學生潛能發揮程度不同,決定著每個學生成就大小的不一。
“人人都有超常潛能”主要體現在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叭巳硕加谐撃堋钡纳疃戎饕杆腥硕继N藏著巨大的腦潛能。科學界公認,人腦是世界上構造最復雜、機能最精密、任何儀器都無法比擬的高級神經系統。根據推測,人腦有1萬億個細胞,包括1千億個活躍神經細胞,9千億個“黏著”、滋潤和隔離活躍神經細胞的其他細胞。1千億個活躍神經細胞中的每一個可以與其他細胞構成多至2萬個連接,可以貯存1015比特的信息量。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大腦的愛迪博士及其同事們發現,大腦的功能非常奇妙、復雜,幾乎無所不能。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現在一般人只使用了大約10%的大腦功能,絕大部分潛能尚待開發。可見,人人都有超常潛能。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關鍵是確保超常潛能得到超常發揮?!叭巳硕加谐撃堋钡膹V度主要指不同學生有更為廣闊的多元智能優勢。成才不再是傳統單一智力優勢途徑,每個學生至少有九項智能成才途徑有待開發。傳統教育以單一智力為支撐,常常以智商論高低。學習考試都建立在單一智力理論基礎之上。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論為學生的發展與成才開辟了新的視野,從橫斷面為學生的超常潛能超常發揮拓展出了更大空間。他提出,人類至少有九項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存在智能。這些智能或潛能是每個人都有的,只不過不同人在這些潛能的表現上和組合上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如果根據每個學生的智能優勢提供適合的大中小學一條龍的“雙超常教育”,每個學生的優勢潛能都能得到超常發揮,每個學生都應成為某項拔尖創新人才,這就是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的“讓每個學生最優”(Race to the top)的理論根據。
反思我們的應試教育,“填鴨式”、“灌輸式”、“死記硬背”、“題海戰”把學生訓練成“考試機器”,正常潛能都被壓抑,就更談不上超常潛能超常發揮了。其結果必然是學生高分低能。大批學生得不到理想的發展,甚至“潛能”越大的學生越被常規教學排斥,淪落成后進生或問題學生。不僅毀了學生一生,也給國家造成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成為制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瓶頸。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拔尖創新人才也探索過大中小學一條龍銜接問題。比如,1978年,21名11~15歲的智力超常學生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習;1985年以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2所大學開始增設少年班。截至2007年,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共招收1176人,畢業991人,85%的學生考上國內外研究生,1/3的學生獲得博士學位,近百人在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成為正教授。不少人已在金融、通信等領域成為舉足輕重的權威人物。[5]高校系統也成功實施了一批有利于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項目工程,比如: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支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基金”、教育部“創新團隊支持計劃”、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以及國家“863”計劃、“973計劃”、“985計劃”等,極大地促進了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
盡管如此,有報道稱,30年來全國各省高考狀元“全軍覆沒”。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高層次人才僅占人才資源總量的5.5%左右,高級人才中的國際化人才則更少。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出了紅透大江南北的3位“神童”:寧鉑、謝彥波和干政。二十年后,各種媒體上不斷傳來“不幸”的消息:如今寧鉑出家為僧、謝彥波“有心理問題”、干政“自我封閉”。[6]所謂“學生的智力、中學生的性格、小學生的脾氣”集中反應了這些少年大學生的問題。寧鉑當年少年班的班主任說:“當時各個方面的因素,宣傳、壓力、體制、教育方式,都對這幾個特殊的孩子不利。”“可是,我們眼看著一切發生卻無能為力?!薄八麄冊谏蠈W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保?]如今,13所高校僅剩中國科技大學堅持為早慧孩子提供特殊教育。[8]
我國超常教育的最大問題就在于“重快輕好”,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超常人才培養必須遵循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規律,缺乏先進的科學理念及其指導下的大中小學一條龍銜接,偏離了“自由、全面、和諧發展”的大方向,導致了片面性、表面性、功利性的畸形發展,甚至有“神童”出家現象發生。
拔尖創新人才成長重在打造大中小學一條龍的“雙超常教育”新體系。該體系“以高教師生為龍頭”、“以名師帶高徒”為主體,以“雙超常”為兩翼,以抽離式為主要形式,又好又快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以高教師生為龍頭”主要是發揮高等教育,包括大學和含有研究生教育的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上的帶頭作用。高等教育是培養諾獎以及拔尖創新人才的主戰場。高教師生是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先遣軍。高教人不僅要努力成長為拔尖創新人才,更要指導、帶動、幫助中小學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以名師帶高徒”為主體。強調高教系統教師,尤其是知名教師、學術帶頭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使命。一方面,要發揮高教科研和教學團隊協同創新的巨大潛能,通過項目、教學等手段帶動助手和學生創新能力提升。這一點可從諾獎得主“近親關系”得到很好說明和詮釋。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H·乍克曼教授調查,在1972年以前獲得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理醫學獎金的92名美籍科學家中,有48人曾是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生或助手。諾貝爾獎壇上名師帶高徒的基本類型有:(1)鏈條式。如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多次出現師徒相承延續四五代的“人才鏈”。獲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德國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培養本國的物理化學家瓦爾特·能斯脫1920年獲獎,獲獎后的能斯脫又依次協助培訓了美國的物理學家羅伯特·密立根1923年獲獎;當密立根進入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后,又指導卡爾·安德森1936年獲獎。然后安德森又大力提攜和熱心指導了唐納德·格拉賽1960年獲獎。這部諾貝爾獎金師徒五代相繼的歷史延續了半個多世紀。(2)輻射式。如發明人工放射能之父的恩利科·費米光榮地為美國培養了6名獲獎者,劍橋大學卡文迪許研究所的兩位教授J·J·湯姆生和E·盧瑟福曾經在兩代人之間培養出17名多國籍的獲獎者。(3)聚焦式。這主要是說一個獲獎者得到一個以上的名師指導。如布勞克就有四名得過獎的導師。另一方面,“以高教師生為龍頭”、“以名師帶高徒”通過項目形式帶動中小學一起發展,一所大學帶動若干中小學,一個高教團隊帶動若干中小學團隊,一個高教項目帶動若干中小學項目。打通大中小學壁壘,強化資源共享,大學向中小學開放實驗室和項目,大中小學師生密切交流互動,學生跨年級、跨學段、跨專業選課,建設高教基教、大中小學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立交橋和快車道。
以“雙超常”為兩翼。主要是大中小學一條龍“雙超常教育新體系”具體操作時,要掌握“好與快”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規律,把握好平衡。具體表現為智力與非智力、左腦與右腦、學業與心理、顯能與潛能的對立統一,和諧互動,預防走偏和畸形發展。
(一)智力與非智力的和諧互動教育
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哈佛情商設計》一書指出,智商決定了人生成功的20%,而情商決定人生成功的80%。因此,在重視師生“智商”(IQ)的同時,強化“情商”(EQ),從而為超常師生的拔尖創新打下堅實根基。
(二)左腦與右腦的和諧互動教育
大腦由左右兩半球組成。兩腦相比,右腦存在的潛力約為左腦的10萬倍??茖W家們預言,如果左腦加右腦協同活動,其效果不是1+1=2,而是會增大5倍、10倍,甚至更多,即世界上流行的公式:1+1≥5。為此,教學科研可多用右腦策略,提升師生全腦互動能力。
(三)學業與心理的和諧互動教育
由于受高考制度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超常教育不論選拔還是培養都偏重于學業。由于學業上的速成,使得超常學生尤其是少年大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在關注學業的同時,要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確保他們學業和心理的雙豐收。
(四)顯能與潛能的和諧互動教育
拔尖創新型師生真正缺少的并不是課堂上的顯性知識及其“顯能”的表露,而是課余時間積累的隱性知識及其潛能的開發。由于教師忙于應對各種檢查考評,學生忙于應對各種考試和學分,自然犧牲了獲取隱性知識和開發潛能的機會。因而,發現和開發潛能成為急需彌補的一個重要方面。
“以抽離式為主要形式”主要是將加速式與加深式有機統一成抽離式的互動形式。加速式教育主要是依靠特殊班級加快學習進度,比如各種名稱的少年班、潛能班、實驗班,為這些特殊需要的超常學生、少年大學生提供專門教育,吃“壓縮餅干”另開“小灶”。加深式教育也叫“充實式”或“豐富式”教育,主要是在普通班級中拓寬和延伸學習內容,比如把潛能學生、少年大學生放在普通班級中“吃大鍋飯”,同時定期定向為他們提供一些特別的服務和指導,另加“小灶”。由于加速式很容易導致在學業和智能上孤立發展,而其他方面的成長因脫離普通群體環境而受到抑制;加深式很容易導致創新的特殊需要得不到應有滿足,在“大鍋飯”中“吃不飽”。因此,大中小學一條龍“雙超常教育新體系”主張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采用抽離式,即一部分時間抽出來組成“特戰隊”,開展加速式教育,培養專長;一部分時間在普通班級與普通孩子一起吃“大鍋飯”,強化情商和非智力因素。二者有機結合,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1]官群.“雙超常教育”芻議[J].教育研究,2009,(2).
[2]孟萬金,官群.人人都有超常潛能,人人都需要超常教育——再論雙超常教育:破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難題[J].中國特殊教育,2010,(7).
[3]官群.培養外語拔尖國際化人才初探——雙超常教育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并舉[J].中國特殊教育,2010,(11).
[4]張志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分布情況如何?[EB/OL].http:// ask.kedo.gov.cn/zhidao/lifewiki/820006.shtml.
[5]黃文.站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最前沿——超常教育30年探索不輟[N].中國教育報,2008-12-29.
[6]趙明河.從“神童”的隕落看情商對成才的影響[J].當代教育科學,2009,(4).
[7]寧鉑.神童出家的內幕[EB/OL].http:www.tostudy.com.cn news 68987.html.
[8]虞進興.超常兒童群體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01,(6).
(責任編輯:馮永剛)
官群/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博士,匹茲堡大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