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微課”,顧名思義就是微小的課程,它以“短、小、精、活”的微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了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微課”的時長一般控制在10分鐘以為,相對于傳統的45分鐘的一節課的教學課例來說,“微課”可算是“微小”,但它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作用卻不“微”。
一、微課平衡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促進了信息技術課堂的發展
我校是一所位于城鄉結合部的學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人數逐年增加,由于學生成長環境的不同,平時接觸計算機的機會也不同,有的學生在城市長大,從小就接觸計算機,課余時間經常與計算機為伴,從對鍵盤、鼠標的熟悉程度到對各類軟件的安裝和使用都很熟悉。而有的學生在偏遠農村長大,進入初中以后才開始接觸計算機,對鍵盤、鼠標的操作都很不熟練,更別提對軟件的安裝和使用。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造成學生學習進度的差異性極大。比如,讓一個經常利用電腦QQ聊天的學生與一個家里沒有電腦,基本沒有碰過鍵盤的學生同時學習文字編輯,這種現象在我們的課堂上經常發生。教師課上要面對全班的學生,很難做到面面俱到。統一解答浪費了很多學生的時間,個別輔導又沒有那么多的時間,而微課恰好解決了這一難題。
二、微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個性化成長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然后讓學生自己練習。對于信息技術老師而言,課堂上不但要講解和演示教學的內容,更多的時間還是用于對學生練習的指導。然而,教師演示后,學生在實際操作時很容易遺忘,常常是忘記了操作步驟的先后順序或是找不到工具欄里的工具在哪兒,還有些基礎差的學生更是不知道如何動手。教師在對學生的指導過程中分身乏術,無法應對所有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樣一來,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沒有學到技能,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受到了打擊。同時,信息技術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具有連貫性,如果這節課的內容還沒掌握,下節課難度加大就更加不會了。而由于信息技術課一周才只有1、2節課,學生很容易遺忘,常常是前學后忘記,后學前忘記,這樣時間一長,造成惡性循環,學生不知道如何下手,會使學生在課堂上無事可做。
三、微課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堂中微課的引入,將以教師講解演示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成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學習——操作——再學習——再操作的模式,來掌握一節課的重難點,避免了學生一開始就接收大量的知識,容易遺忘。學生通過自我學習、獨立思考、動手實踐的過程,掌握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研究表明,課堂上最有效的學習時間是最初的5~20分鐘,之后的學習效果和注意力都會大打折扣。而我們的微課恰恰是抓住了這個關鍵的時間點,讓學生在最有效的時間段里認真學習——操作——再學習——再操作,以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比如在講WPS表格時,很多同學對數據的計算和處理掌握的不是很好,這時,通過微視頻他們可以反復學習,對于不懂的知識點可以反復觀看,最后,老師布置的任務都能很好的完成。
四、微課讓學生能動的學習新知識,喚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師要照顧到絕大多數的學生,使大家都能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同樣的講解、演示,有的學生能很快掌握,而有的學生卻只能一知半解。我們既要把握全體學生的發展,也不能忽視這些存在潛力的學生。如果只一味的“顧全大局”,就會傷害到那些有潛力的學生,阻礙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課堂上“無事可做”,慢慢地,他們也就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而微課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可以基于一個問題,層層深入地講解,順勢而下,剖析到點。
五、微課讓學生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
信息技術課上,通常都是講解一種軟件的應用,而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的限制,教師講解的時候只能講一些皮毛,而對于那些深層次的操作往往是沒有時間講解或者是一帶而過,這樣極大束縛了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而微課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讓學生的創造性得以發揮。比如在講制作GIF動畫時,老師只講解了基本的GIF動畫的制作,對于文字的動畫沒有進一步的深入,有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就可以利用微視頻,自己去鉆研更深層次的內容,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六、微課的產生帶來新的挑戰,促進了教師的成長與發展
微課雖然能解放了教師重復勞動的時間,但也給教師帶來新的挑戰。它要求教師要不斷深入地學習、研究、反思,不斷地歸納、總結、篩選信息,力求在這短短的幾分鐘里有針對性的講解,將關鍵點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簡短的微視頻學習受到啟發,解決問題。
在這個信息化極速發展的時代,微時代的到來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微課創造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時間“微”——短短的幾分鐘里形成1+1>2的整體效應;內容“微”——一次一個小知識點,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要求“微”——每次啟發一點點,小小的量變引發無窮的質變。“微”是它的精髓,而“微”中可見大收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每個微小的積累都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微課正悄悄的改變著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要調動學生所有的感官參與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增加有效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