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高峰
【內容摘要】學生在學習代數知識的時候會產生一些困難,特別的初一學生剛剛接觸代數,對代數的了解有一定的困難,在這里就初中代數的特點和學生學習代數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 代數 概念
代數知識是在算術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用字母表示數,使數的概念及其運算法則抽象化和公式化。初中一年級剛接觸代數時,學生要經歷由算術到代數的過渡,這是在小學的數的概念的基礎上更高一個層次上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數的,但它不代表某個具體的數,這種一般與特殊的關系正是初一學生學習的困難所在。
為了克服初一新生對這一轉化而引發的學習障礙,教學中要特別重視“代數初步知識”這一章的教學。它是承小學知識之前,啟初中知識之后,開宗明義,搞好中小學數學銜接的重要環節。數學中要把握全章主體內容的深度,從小學學過的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入手,盡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數的實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再講述如何列代數式表示常見的數量關系,以及代數式的一些初步應用知識。
實際上學生對于數的概念,在小學數學中雖已有過兩次擴展,一次是引進數0,一次是引進分數(指正分數)。但學生對數的概念為什么需要擴展,體會不深。而到了初一要引進的新數——負數,與學生日常生活上的聯系表面上看不很密切。他們習慣于“收入”、“支出”的這種說法,而現在要把“支出4元”說成“收入負5元”是很不習慣的,為什么要這樣說,一時更不易理解。所以使學生認識引進負數的必要是初一數學中首先遇到的一個難點。老師在引入這一節時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逐步深化,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負數的概念。
我們在正式引入負數這一概念前,先把小學數學中的數的知識作一次系統的整理,使學生注意到數的概念是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而逐漸發展的,也是由原有的數集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矛盾而引發新數集的擴展。即自然數集添進數0→擴大自然數集(非負整數集)添進正分數→算術數集(非負有理數集)添進負整數、負分數→有理數集……這樣就為數系的再一次擴充作好準備。以及在下冊將會更深入學習實數的進一步劃分,這一節內容看似簡短,實際是重中之重,為下冊打好鋪墊,我們在講解這一節內容可以用圖表,樹狀圖等等圖形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本節內容,并且講完之后可以考慮讓學生去講解,這樣有助于加強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更好的理解本節內容。
可以逐步引進正、負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引進新數的必要性。從而在心理產生認同,進而順利地把數的范疇從小學的算術數擴展到初一的有理數,使學生不至產生巨大的跳躍感。
初一的四則運算是源于小學數學的非負有理數運算而發展到有理數的運算,不僅要計算絕對值,還要首先確定運算符號,這一點學生開始很不適應。在負數的“參算”下往往出現計算上的錯誤,有理數的混合運算結果的準確率較低,所以,特別需要加強練習。本節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那就是關于討論的問題,當a>0時,其絕對值等于本身,當a<0,其絕對值等于它的相反數,這一節尤其要慢慢講解,因為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接觸過討論的話題,在初學時要給學生講解為什么要討論,討論的必要性,如果不討論會怎么樣,等等一些相關問題,你看時相當簡單,但學生不一定達到你的層次,所以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
進入初中的學生年齡大都是11至12歲,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思維正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思維的不穩定性以及思維模式的尚未形成,決定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學習將是初一學生面臨的一個難度非常大的坎。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往往是費力不小,效果不佳。因為學生解題時只習慣小學的思維套用公式,屬定勢思維,不善于分析、轉化和作進一步的深入思考,思路狹窄、呆滯,題目稍有變化就束手無策。初一學生在解應用題時,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1)抓不住相等關系;(2)找出相等關系后不會列方程;(3)習慣用算術解法,對用代數方法分析應用題不適應,不知道要抓相等關系。
要讓學生始終參加審題、分析題意、列方程、解方程等活動,了解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實際意義和解題方法及優越性,這其中審題應是最為關鍵的一環。要想法弄清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找不出相等關系,方程就列不出來,而找出這樣的等量關系后,將其中涉及的待求的某個數設為未知數,其余的量用已知數或含有已知數與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出來,方程就列出來了。要教會學生通過閱讀題目、理解題意、進而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之形成“觀察——分析——歸納”的良好習慣,這對于整個數學的學習都是至關重要的。另外,在教學中還要告訴學生,有些問題用算術法解決是不方便的,只有用代數解法。對于某些典型題目在幫助學生用代數方法解出后,同時與算術解法作比較,使學生有個更清晰的認識,從而逐漸摒棄用算術解法做應用題的思維習慣。
總之,學生在小學數學中接觸的都是較為直觀、簡單的基礎知識,而升入初一后,要學的知識在抽象性、嚴密性上都有一個飛躍,作為初一數學教師,認真分析研究有關問題,對搞好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銜接和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安徽省定遠縣陽光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