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靜++劉益++王蕾



【摘要】2015年是全民閱讀活動推出的第十年。十年來政府積極探索,不斷推出促進全民閱讀的各項政策措施,使全民閱讀活動不斷深入,社會影響日益深遠。本文在總結2015年全國各地全民閱讀推進政策亮點的基礎上,對全民閱讀推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全民閱讀轉型與提升的對策建議,展望全民閱讀活動,促進全民閱讀常態化。
【關鍵詞】全民閱讀;轉型;提升;對策
【作者單位】范文靜,北京印刷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劉益,北京印刷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王蕾,北京印刷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動經費,Funding for Post Doctoral Research in Beijing,項目號:10000200277;北京印刷學院博士啟動基金,Initial funding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BIGC,項目號:27170115005/014;北京印刷學院校級社科一般項目:京津冀都市圈出版業資源整合與產業鏈優化研究。
全民閱讀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讀書。2014年2月,習近平在俄羅斯接受專訪時坦言:“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并列舉讀書的好處:“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201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倡導全民閱讀”。2015年3月5日,“全民閱讀”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表示:書籍和閱讀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全民閱讀量增加,是我們社會進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標志。黨和國家領導人率先垂范,在各種場合不斷提倡讀書和推薦好書,體現了國家對民眾閱讀的重視,為推動實施全民閱讀活動注入了強大動力。
一、2015年全民閱讀推進亮點
2015年是全民閱讀活動推出的第十年。十年來,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多個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民閱讀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各地政府的持續高度重視,各地在法律法規制定、閱讀活動開展、優秀出版獎勵、閱讀推廣方式、實體書店扶持上都有積極探索和成效。
二、全民閱讀推進中存在的問題
全民閱讀活動走過十年,從一項階段性的讀書活動升級為國家的系統工程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戰略,實現了關鍵性轉變和重要升級。2016年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明確了2016年全民閱讀的“十大重點”工作,并提出建立全國性的“書香社會”指標體系,要求各地加快建立和完善全民閱讀狀況監測評估機制,定期發布所轄各市縣的閱讀狀況調查報告,并將工作情況納入目標管理和考核體系。全民閱讀開始從粗放管理到精細管理轉變。全民閱讀的轉型是媒體融合時代閱讀方式不斷創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書香社會的時代要求。筆者通過調查采訪和文獻研究,總結了全民閱讀活動轉型提升需要注意解決幾個問題。
以上數據顯示,全民閱讀活動的公眾參與率并不高。由樣本2可知,一線城市北京的市民公眾參與率僅為41%。天津略低于北京,京津差別不大。三線城市(德州市)閱讀活動影響力很小,市民“沒聽過”的比率達到1/3。不難想象,縣級城市及鄉鎮地區閱讀活動影響力更是微乎其微。值得注意的是,樣本1的采集地位于北京CBD,是高端商務人才聚集區,受訪者大多文化層次較高,職位穩定。調查顯示,“參與至少一次”的受訪者,半數以上參加的是公司內部組織的閱讀活動。可見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要緊緊依托公民所在企業、單位,它比社區的宣傳和倡導更有直接影響力。調查數據顯示,“參與至少一次”的受訪者中,認為在閱讀活動中的“收獲一般”的占到48%,暫且稱他們為“消極評價者”。這些“消極評價者”參與閱讀活動并非興趣使然,而是“被要求”。可見,居民讀書自覺性仍然較低。
2.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差,資源浪費嚴重
所謂“可及性”,《人民日報》這樣解釋:可及性是指民眾與公共文化服務之間的“適合度”,即服務的距離、時間、內容和方式是否便于服務對象享受。一項基于全國20個省份80個縣(區)的問卷調查顯示,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離城鎮愈遠,服務愈弱。農村基層的公共文化資源比較匱乏,農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易享受到。2016年1月,百度知道上有一個年輕人這樣說:“我家鄉是一個小城市,可能連中國有些縣城都比不了,連個像樣的圖書館也沒有,都是書店賣書的,我想看書也只能淘寶買,網購到我家都是五六天。娛樂設施貧乏,年輕人的樂趣就是上網吧、喝大酒,想學點什么都沒有。我本來以后想考雅思的,找培訓機構還得跑去外地。”在中國,許多小城市都存在看書不便、選書不便、購書不便的問題。
除了公共文化資源匱乏,農村基層還存在現有供給過于死板的問題,不能符合民眾的需求。如:農家書屋圖書陳舊、鄰村書屋間資源同質化嚴重、書屋管理服務水平低;農家書屋書籍不適合農民閱讀、缺乏針對留守兒童的圖書;文化服務機構開放時間與民眾上班時間重疊;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建在市郊,交通不便等。
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我國尚未形成科學、系統的農村公共閱讀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既匱乏,又存在大量浪費問題。目前一些城市公共圖書館免費向農民工開放,但去看書的農民工寥寥無幾;一些地方興建了文化館、藝術館等,但使用情況不盡如人意,部分場館甚至門可羅雀。
3.深度閱讀有待提高
《2015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成年國民手機閱讀接觸率首次超過50%,成年微信閱讀接觸群體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超過40分鐘。智能手機的普及,在大大增強閱讀便利性的同時,也容易使閱讀流于淺層次、娛樂化。“劃屏閱讀”使人們傾向選擇娛樂性淺閱讀而忽略知識性深閱讀,不但不能滿足讀者對文化知識的需求,還磨滅了讀者的想象力和理性思考能力。數字閱讀內容良莠不齊也是數字閱讀深化的一大障礙,一些傳統出版單位多年從事內容生產,數字出版研發能力不足,僅僅把部分內容數字化,版式單調、體驗性低等現象普遍存在。同時,數字化出版的監管手段不到位,甚至出現版權糾紛問題,這些都阻礙了數字閱讀向深度閱讀轉變。
三、 全民閱讀轉型展望
“經濟轉型”指的是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全民閱讀轉型”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和閱讀方式的轉變。基于2015年全民閱讀工作亮點和目前全民閱讀推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對全民閱讀轉型與提升的策略總結了如下幾點。
1.推動全民閱讀工程法律化
2015年,我國地方性全民閱讀法規首次實施,是全民閱讀法制化的初步實踐。閱讀立法呼聲日漸高漲,國家層面的立法工作也在穩步推進。2013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啟動了全民閱讀立法起草工作,目前《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起草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道路上,公民閱讀的基本文化權利將得到法律保障。
有人對“我們是否需要關于閱讀的法律”有人提出異議,是誤解了立法的根本目的和實現手段。閱讀立法能夠落實全民閱讀活動的執行機構和工作職責,將相關工作納入政府考核體系中,能夠形成長期、持續深入開展的動力。閱讀立法保障了公共財政扶持和收稅優惠政策等,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補貼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全民閱讀。閱讀立法對政府是強制、義務和責任,對公民來說是權利、保障與促進。全民閱讀立法并非強制要求公民開展閱讀活動,而是側重對公民閱讀習慣的培養進行引導,對閱讀環境提供服務。作為公民,我們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調整個體行為模式,參與閱讀活動,自覺培養閱讀習慣,有意營造閱讀環境,提高個人素質。
2.激發民眾閱讀興趣,優化圖書質量
閱讀率提升的根本前提在于居民閱讀興趣的提升。個人閱讀興趣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的熏陶。激發民眾閱讀興趣,一方面要繼續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活動,鼓勵閱讀活動主題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推進全民閱讀“七進”活動。完善書香之家、書香之鄉、書香之縣推薦機制,在基層找典型,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營造社會閱讀氛圍,提高閱讀意識。同時,面對浩瀚的圖書品種,讀者往往出現選擇困難,因此,細化讀者群,建立針對不同讀者群的好書推薦體系,實施精準推薦,讓民眾選書不再難。另一方面,優化圖書市場,保持圖書市場的尊貴和體面。建立和完善精品出版物、原創出版物創作生產引導機制,鼓勵作者潛心精品創作。嚴格圖書選題論證,強化出版監控,控制低質量、功利化圖書進入市場。
3.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進一步創新圖書館服務。加強流動借書車、自助借書機等流動借閱設施建設,提高圖書利用率;利用新技術、新服務推銷自己的知識產品,讓公眾更加方便獲取圖書館資源,是圖書館推動全民閱讀的基礎。圖書館互聯網+服務、智慧圖書館等突破傳統的服務形式,有效推動了全民閱讀開展。
創新書店經營模式。2015年中國一線城市書店回暖,得益于書店改造升級、多元化經營。北京三聯書店、南京先鋒書店、蘇州誠品書店等書店創新的經營模式值得借鑒。未來書店可以與任何一個有文化需求的行業融合,更加注重文化服務供給。未來書店文化地標的作用將更加重要。
整合農家書屋,完善服務考評機制,對書屋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定期向群眾推薦書籍,提高書屋書籍借閱率。改善書屋圖書選購機制,注重農民基本文化素質的培養,提高社會科學、文學類書籍的比例。切實根據農民需要引進可利用的書籍,堅決杜絕老舊書、劣質書引入書屋。提高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閱讀需求關注,切實考慮留守兒童不會選書、買書途徑單一的問題,提供“書進教室”“書到家”服務。
4.促進數字閱讀深層化
全媒體時代的閱讀打破了傳統閱讀的束縛,引領全民閱讀推進轉型。體驗時代到來,閱讀體驗已不僅僅是對書的文字要求。公共文化服務必須與用戶建立一種感情上的聯系,創造出一種讓用戶無法拒絕的感情體驗,才能得到用戶持續深入的關注。促進全民閱讀也要將閱讀的概念泛化,以“閱讀+”的理念,推廣閱讀方式,促進媒體融合,提高閱讀體驗,努力優化網絡信息資源,為全民閱讀提供優質的數字化閱讀內容。
全民閱讀走過十年,閱讀活動進入轉型與升級階段,由粗放型投入轉型精細化管理。未來,政府要進一步推動全民閱讀工作落在實處、取得實效。個人要努力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把它與工作方式相結合,提升個人能力,提高素質修養。
參考文獻
[1]人民網-文化頻道. 全國全民閱讀會議召開 吳尚之:推動全民閱讀常態化[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
2015/1125/c87423-27855520.html.
[2]趙宸. 發達國家全民閱讀立法模式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 南京社會科學,2015(4):95-100.
[3]向安玲,沈陽. 論大數據背景下出版價值的實現[J].出版廣角,2015(8):30-33.
[4]戴盈. 數字化時代讀者的選書智慧和閱讀興趣圖譜構建[J]. 中國出版,2014(5):40-44.
[5]吳靖. 閱讀立法的能與不能[J]. 書屋,2015(5):4-7.
[6]吳理財. 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N]. 人民日報,2015-11-24.
[7]范文靜,劉彤. 全民閱讀提升策略研究[J]. 出版廣角,2015(10):106-107.
[8]鄒韌. 農家書屋可以依靠圖書館這座“山”[N]. 中國新聞出版報,2015-04-20.
[9]黃長偉,孫雅欣. 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公共閱讀服務體系構建探討[J]. 世紀橋, 2015(12).
[10]宋亮亮. 淺析碎片化背景下深度閱讀策略[J].中國報業 2015(1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