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何 劍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竹竿舞引入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以吉首市民族中學為例
楊 陽,何 劍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本文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法、錄像觀察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邏輯分析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從竹竿舞的特點與教學價值及竹竿舞在中學體育課堂中開設的意義進行分析,對吉首市民族中學竹竿舞課程開展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了解。結果顯示,學生喜愛這項運動,教師施教方便,場地器材購置簡單,得到領導的大力支持。通過分析可以得出,竹竿舞引入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是可行的。
竹竿舞;中學體育課堂;可行性
竹竿舞又稱打竹杠(竹杠舞),因其活潑歡快的節奏及變化多樣的身體姿態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舞者配合著音樂進行跳躍,盡情地展現自己的舞姿,身心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目前,有很多的旅游景區都進行特色旅游的宣傳。例如,湘西州的山江苗寨已經將竹竿舞納入到民俗文化項目的表演中,此舉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將竹竿舞引入體育課堂教學,深化教學改革,并設立教科室對竹竿舞進行深入研究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來說也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吉首市民族中學是地處于吉首市中的一所中學,包括初中和高中結合本土資源逐漸地把竹竿舞引入到課程中去,讓學生深入學習,不僅可以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體現時代性、發展性、民族性和中國特色;對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也起著促進作用。
1.1 研究對象
竹竿舞引入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可行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查閱了有竹竿舞引入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文獻資料,通過中國知網搜集了與本課題有關的文獻,進行了比較分析,對尚未涉及的領域作了進一步研究,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1.2.2 錄像觀察法 通過反復觀看竹竿舞教學比武的相關視頻,對比賽中應用的技術、音樂等指標進行詳細的觀察和分析,以期為研究本課題提供有力的事實依據。
1.2.3 實地考察法 對吉首市民族中學進行系統的實地調查與考察論證,對吉首市民族中學竹竿舞運動開展現狀進行廣泛的調查。并訪問專職教師和學生收集真實可靠的第一手材料,然后整理并分析利用。
1.2.4 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與內容,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依據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經過反復篩選、修改后確立。共發放學生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90份,有效份數175份,有效率為92.1%。發放體育教師問卷8份、學校領導問卷6份,共回收14份,有效問卷14份,有效率為100%。問卷經專家效度檢驗和內部一致性信度檢驗,具有較高的效度和信度。
1.2.5 邏輯分析法 將通過上述幾種方式掌握的材料、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并分析運用綜合、辯證、類比、歸納等思維分析方法,對各種已得理論進行具體詳細的分析,故而適當有依據地提出自己與之相關的建議。
1.2.6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
2.1 竹竿舞在吉首市民族中學開設情況調查
2.1.1 竹竿舞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 吉首市民族中學注重開展民族體育課程教學,在初中的1~3年級和高中的1~2年級都有竹竿舞知識的教學,竹竿舞是具有一定的教學價值,把竹竿舞引入課堂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體育課堂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體育健身,形成具有競爭性與凝聚力的校園精神,并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協調性、靈活性,塑造形體、樹立自信、培養氣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并養成終身體育的鍛煉習慣。在教學中,吉首市民族中學主要注重的教學內容是2~4拍節奏,單腿雙腿跳。在課外活動中,主要重視的是2~4拍節奏的花樣跳擺等。在課外訓練中,主要以學生的表演為主,以組合的形式進行表演,訓練內容相對復雜,其主要體現在節奏的多樣化,有2拍、3拍、4拍、7拍等節奏變換。表1是吉首市民族中學竹竿舞課程開設相關內容學時分配表。
2.1.2 學生對竹竿舞喜好程度調查 在中學體育課堂中開設竹竿舞,不僅促進校園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創新發展與傳承,還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新的體育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在過去枯燥乏味的傳統體育項目中感受到新的運動樂趣。同時,還可以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增進友誼的前提下,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緩解學習壓力,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對吉首市民族中學學生對竹竿舞的了解程度、對竹竿舞喜好程度等方面進行整合分析可以直觀地看出(表2、表3),有多半的學生對竹竿舞是非常了解的,并且非常喜歡,也很支持竹竿舞課程的開設。只有少部分學生對竹竿舞不了解,所以把竹竿舞引入課堂進行教學是很有意義,也是很有發展前景的。

表1 吉首市民族中學竹竿舞課程開設相關內容學時分配表

表2 吉首市民族中學學生對竹竿舞的了解程度

表3 吉首市民族中學學生對竹竿舞的喜好程度
2.1.3 教學場地與器材購置情況 竹竿舞是一個群體性活動,對場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所以對器材和場地的置辦比較容易。場地可以利用吉首市民族中學開闊的田徑場、籃球場,以及連接房屋的道路,只要有1塊平坦的地面就可以進行竹竿舞的課堂教學。器材可以利用本土特色資源,采集體態較好、勻稱便于利用的竹竿,也可以購買成品。1節竹竿舞的課堂教學只需6~8對竹竿、(1對較粗竹竿,其余竹竿只需均勻相稱)1塊平坦的空地,再加上音響,就可以在美妙的音樂下進行竹竿舞課程。因購置器材成本較低,所以竹竿舞課程的開設是很有發展前景的。
2.1.4 竹竿舞師資力量的調查 教師是知識文明的傳播者,吉首市民族中學地處湘西苗族地區,由于區域文化的特色優勢,滋生許多與體育相關的民族體育文化,不少本土特色文化引入課堂體育教學中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在吉首大學已經開設竹竿舞的選修課程,該校的竹竿舞教師是從事健美操專業的教師,由于基本功底良好,對竹竿舞知識的學習與研究,很快就具備了竹竿舞教學與訓練的能力。該校教師曾參與國家級省級各類教學比賽取得優秀的成績。吉首市民族中學及其他學校的不少教師在吉首大學經過專門的竹竿舞師資的培訓,另外在吉首大學的國培項目中也有很多學校的教師學習與了解接到竹竿舞。通過一定的培訓和了解,再結合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體育教師很快能具備對竹竿舞知識的教學與訓練。吉首市民中體育教師擁有竹竿舞課堂教學與訓練的能力。
2.2 竹竿舞引入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2.2.1 師資培訓簡捷 竹竿舞的節奏感強、歡快的氣氛、有鮮明的特色、動作簡單易學是吉首地區發展較好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該項目師資培訓可邀請吉首大學的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傳授,且培訓周期短,教師很容易掌握教學方法。在培訓之后可自主進行專研學習,通過書本知識,視頻教學等進一步對竹竿舞進行細化研究。目前,也有不少旅游部門對該項目進行研制開發,把竹竿舞引入旅游觀光帶,作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教師通過多種方法積累竹竿舞知識,為今后課堂內容的教學與創編奠定堅實的基礎。
2.2.2 豐富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 在培養中學生道德品質和審美情趣,幫助中學生全面掌握體育知識、技術和提高能力方面,課外體育活動具有重要作用。在現在校園課外體育活動中,由于很多活動缺乏趣味性,只是簡單的機械重復,使得一些練習者不能長期堅持下來,從而降低了體育的興趣。竹竿舞作為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不僅動作簡單,而且是在音樂的配合下有節奏地運動,給練習者帶來樂趣,這樣不僅鍛煉身體,弘揚了傳統文化,也豐富了廣大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使更多的學生能夠有機會參與到課外體育活動中。竹竿舞形式多樣,變化靈活,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積極參與各種活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靈敏、力量、耐力和學生其他基本素質,特別是有利于提高節奏和協調行動,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的精神
2.2.3 授課場地與器材簡便 竹竿舞是一項在空曠的平地敲打起舞的運動項目。在器材和場地的要求方面非常簡單,幾根竹竿、1塊空地便能實施體育教學對設備和組織發展的需求不高,特別是對相對欠發達的經濟山區——吉首市,可以清楚地顯示出,它的實用性和經濟性。教學設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教學內容的選擇,竹竿舞無限制場地,沒有設備的要求,任何一所學校都可以實現這些簡單的條件,它不僅是發揚“節儉學?!钡闹笇枷耄瑫r也更有利于貧困和偏遠山區課程的進行。吉首市民族中學具有開設竹竿舞的基礎設施。
2.2.4 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竹竿的敲敲打打,高低起伏,配合上優美動聽的音樂,在竹竿上偏偏起舞,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竹竿舞引入課堂教學是認同的。學生普遍認為,竹竿舞與以往的體育課堂內容有所不同,是一種新的東西,同時這是我們民族優良的歷史文化,通過課堂教學可以使他們進一步了解竹竿舞,即有利于增進身心健康、增加團隊榮譽感,更容易與他人交流,同時也可以感受民族的精粹文化。配合著音樂,在竹竿上翩翩起舞,很新穎,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更容易接受竹竿舞。
竹竿舞是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把竹竿舞引入課堂,實現教學改革,不僅傳承了文化,也是凸顯地方文化特色的一大亮點。把竹竿舞引入吉首市民族中學課堂教學,實現校本課程的改革,首先對吉首市民族中學開課的現狀進行調查發現,開課的現狀比較單一,沒有很好地結合本地資源進行課程上的開發,師資力量也是一個難題,在教學資源上又是少之又少。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學生喜愛竹竿舞活動,體育教師對竹竿舞的教學較為了解,同時竹竿舞對場地、器材要求簡單,吉首市民族中學具備開設竹竿舞的場地設備,竹竿舞結合現代的藝術文化進行整合、加工,既可以傳遞民族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民族文化意識,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緩解學習壓力。所以,竹竿舞走進課堂,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 1 ]栗勝夫.論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中國武術的發展方略[ J ].體育科學,2008(9).
[ 2 ]魏云花,鄢安慶,徐宜芬.對竹竿舞引進大學公共體育教學的探討[ J ].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49-52.
[ 3 ]龍碧波,張輝輝,林峰,等.竹竿舞健身價值研究[ J ].體育文化導刊,2009(3):95-96.
[ 4 ]張琨,龍碧波.黎族“竹竿舞”對大眾身心健康發展的作用[ J ].遼寧體育科技,2006,28(6):71-74.
[ 5 ]駱冰,陳新民.黎族竹竿舞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 J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337-339.
G807.3
A
1674-151X(2016)09-06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8.030
投稿日期:2016-08-21
楊陽(1990—),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