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林超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重慶 400000)
?
試論王安石性格對變法的影響
廖林超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重慶 400000)
摘要:北宋在中國歷史上是問題比較多的一個時期,中期所面對的內外問題,更是突出。王安石進行變法的行動,反映社會上要求解決現實問題的強烈要求。從他的變法措施的來看,以及變法的初衷來看,都是好的,其中的很多東西直到現在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然而,那么好的措施為什么會失敗,甚至被當做是“亡國之法”。本文將通過對王安石性格的分析,其性格對變法措施的影響以對宋神宗的影響及對反對派的處理三個方面,來揭示這一改革失敗的必然結局。
關鍵詞:王安石;性格;措施
王安石,是變法的領導者。然而,他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作為一個領導者,他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變法。
(一)王安石是一個倔強,執拗的人。
在宋神宗啟用王安石前,曾經問參知政事吳奎,吳奎說:“王安石擔任糾察刑獄時,對刑名常有爭論,而且往往不對,有圣旨時他也拒不認錯,朝廷屢次召他,他拒不響應。”此外,《邵氏聞見錄》曾經這樣記載過:“司馬溫公嘗曰:昔與王介甫同為群牧司判官,包孝肅為使,時號清嚴,一日群牧司牡丹盛開,包公置酒賞之,包舉酒相勸,光素不喜酒,亦強飲之,介甫終席不飲,包公不能強也,光以此知其不屈。”此外,在進行變法的時候,司馬光認為自己作為王安石的朋友,有必要給他寫自己對變法的看法,于是就寫了三次信給王安石,在信中寫出自己的看法并對其實現的變法提出了建議,然而王安石呢,并沒有虛心接受自己朋友的意見,而是對其進行批判。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一個倔強,執拗的人,為此,也有很多人叫他拗相公。
(二)是一個度量小和過度自信的人。
《涑水記聞》云:“除韓魏公知揚州,介甫為進士僉書判官,魏公雖重其學,而不以歷事許之,介甫秩滿去,會有人上韓公書者多用古字,韓公笑而謂僚屬曰,惜王廷評(亦指王安石)不在此,其人頗識難字,介甫聞以為輕己,由是怨之。”從這件小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王安石的度量是比較小的。此外,宋人王铚《黙記》中也有相似的記載:在王安石了進士之后,樞密使晏殊非常看重他,跟他講:我們都來自江西,我現在送給你幾個字:“能容于物,物亦容矣。”王安石從他那回到客棧,就很不高興地說:“他身為朝廷重臣怎么能說出這樣的話呢!”從那以后他就一直認為晏殊也是那樣,還常常譏笑他。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個怎么樣的人,肚量小且過度的自信。
通過上面的材料,我們可以大概的了解到王安石的性格是怎么樣的,一個倔強、執拗、肚量小、過度自信正是因為他的這些性格上的缺陷,讓他在變法的過程中,不愿聽取他人意見,凡是他認定的事,他便義無反顧的去做,只要你反對,不管你是誰,他基本上是給予貶斥,如御史中丞呂公著和李常因反對變法就解除了他們的職位。
(一)變法中的急功近利。
首先我們來看下面的一個表格,通過表格來分析它。

措施 時間免役法 1069年3月均輸法 1069年7月

青苗法 1069年9月貢舉法 1070年3月農田水利法 1070年4月方田均稅法 1071年8月
從上面措施的實行上來看,我們可以知道每個措施實施的間隔都是非常短的,兩個措施間的變革只有那么幾個月。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變法的時候我們必須處理好快慢的關系。這么大的步伐,恐怕這個社會也不一定能承受的了,這樣的急功近利,其失敗也是必然,這是與王安石的性格固執、倔強等性格的缺陷是分不開。此外,我們也可以在,御史中丞劉摯在熙寧四年七月丁酉的奏疏中了解到這種情形時說:“陛下即位以來,注意責成,倚以望太平……二三年,開闔動搖,舉天地址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①。蓋自青苗之議起而天下始有聚斂之疑②,青苗之議未竟,而均輸之法行③;均輸之法行;均輸之方擾,而邊鄙之謀動④……今數十百事交舉并作,欲以歲月變化天下。
劉摯是一個堅決反對變法的官員,奏疏中間固有不乏對各項改革的中傷,但他所描述的那種波瀾壯闊的變法場面和變法派“欲以歲月變化天下”的迫切心情,卻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狀況。這不論在其他士大夫的言論中或是王安石自己所說、“陛下即位五年,更張改造者數千百事”⑤的話里,都可以得到印證。
此外在新法的制定過程中,因急于求成,所以除免役法和方田均稅法外,其他法令都沒有經過充分的醞釀和討論,這讓新法在實行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的問題,以青苗法作為例子,它的初衷是為了讓農民受高利貸的剝削,但是在實行的過程中卻截然不同,青苗錢每期的利息是百分之二十,一年就達到了百分之四十,所以反對派認為它跟高利貸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也不無道理。青苗法的上述弊端,當與制定不善有密切的關系,更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變現,沒有統籌的去考慮去過的實際情況。
(二)王安石性格導致神宗態度的轉變。
根據以上表格的數據,入學考試中三個實驗組和三個對照組的閱讀和寫作成績差異不大,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在四級考試中除個別班級以外,6個班的閱讀和寫作成績都有所提高,尤其是三個實驗組的成績提高明顯。其中寫作翻譯的成績有大幅度提升,因為四級考試的寫作和翻譯是合并計分,對很多同學而言,翻譯的難度比寫作低,所以總的寫作部分成績有較大的提升。
變法,作為一種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堅強有力的皇權支持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宋神宗是一位年輕而很想有所作為的封建君主,較少腐蝕性,他所任用的王安石亦是“文章風節,天下稱賢”是一位極富于事業心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按理而論,變法的阻力不會太大,即使遇到什么障礙,亦不難排除。然而,變法由始至終都遇到了反對派強有力的反對。這就取決于宋神宗的態度。然王安石性格的缺陷使變法陷入重重阻力,尤其遭到那些元老大臣的堅決抵制,再加上當時的天災,是宋神宗在變法的態度上變的猶豫不決,這態度的轉變最終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首先是對反對變法人物的放縱和妥協。這場變法是一個由上到下的運動,宋神宗是這場運動的最高決策者,然而他對反對變法的人卻特別的寬容。司馬光是反對破壞新法最力的人,他轄治的十一個州郡,公開不執行新法,公開反對,神宗只是將他調離,高薪養著;范純仁因為反對變法,王安石要求重貶他,神宗說:“他沒什么罪,姑且安置他到一個好地方吧。”十天后,任命他知河中府⑥。不久,又調他任成都轉運使⑦。他到任后,命令所屬州縣一律不準推行新法。中央的命令到了他的輔區內,就被拒之門外。宋神宗對韓琦,富弼等大臣,他都采用這種態度。神宗這種不軟不硬的態度,實際上助長了反對派的氣焰,打擊了變法派。
在跟反對派妥協進行的同時,宋神宗還對一下變法派的人進行打擊。熙寧六年,憑借自己在樞密院擔任過多年職務的文彥博,經常反對變法,提出一下不利于變法實施的方案。監察御史張商英對此表示不滿,就上疏神宗,然而卻遭到貶職。
從宋神宗來看,是他一手釀成了反對派的強大,這股勢力的猖狂進攻,又促使他對變法的越加動搖。
(三)對反對派的處理不當。
在當時站在新法對立面的人,有很多人是要求改革的,他們只是在如何改革弊端上同變法派有不同政見的而已。例如,在宋神宗剛即位時就提出反對“遵常守故”⑧的張方平,他反對守的“故”是北宋中期的積弊,他主張的變革是“修明真宗時期的局面。”這種思想在保守派中是很有代表性的。這種留戀“祖宗舊典”的人反對王安石“祖宗不足法”的變法主張,是很自然的。此外,就連當時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馬光也不是一概反對變法的。在英宗的時候他提出要求改革衙前役,但是對待祖宗的法度,我們應該“存其善而格其弊。不當無大無小盡變舊法”⑨。他認為祖宗之法使宋朝承平百年,不應盡變。因此,宋神宗時那些“長患法之不變”的“名士門”,在熙寧變法時紛紛站在反變法的立場,這種變化主要不是他們政治立場的改變,而是因為他們的改革主張不同。
從這上面的敘述中可以引發我們思考,朝中那么多人是想變法的,倘若王安石能夠拉攏他們,為己用,那么改革的阻力就要就要少了很多。這些人也可以說是當時北宋的精英人物,倘若安石能夠以誠懇之心,求得同情,得到他們的理解與支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正因為如此,錢穆先生認為王安石用的基本上當時的小人,反對大多數是君子。”⑩這也就說明了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導致變法的失敗是必然的。
王安石變法盡管以失敗而告終,但卻給了我們歷史的教訓:全國性的改革是不容易的,我們在改革的時候必須注意一下幾點:第一,要以博大的胸襟去聽取不同意見,科學決策;第二,改革要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避免急功近利;第三是,改革者必須與保守勢力做堅決的斗爭,不能遇到阻撓就要妥協退讓。
注釋:
①元.脫脫《宋史》劉摯傳.
②元.脫脫《宋史》劉摯傳.
③元.脫脫《宋史》劉摯傳.
④元.脫脫《宋史》劉摯傳.
⑤王安石《王安石文集》126頁.
⑥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
⑦轉運使:是一路的最高長官,職能包括一路的軍、民、財、刑獄等.
⑧史仲文:中國全史百卷本 第051卷 宋遼金夏政治史.
⑨黃以周等輯:《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七》.
⑩錢穆:《國史大綱》 565頁.
參考文獻:
[1]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2]漆俠.王安石變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3]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楊碩.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
[6]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3.
[7]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校補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6.
作者簡介:廖林超(1991-)男,漢族,江西贛州人,現為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教育。
中圖分類號::K22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