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強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
失獨老人的社會支持研究
杜強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自我國19世紀70年代執行計劃生育以來出現了約200萬的失獨老人群體,且這一數字在不斷擴大。老人們遭遇失去獨生子女悲劇后要面對經濟不供給、精神缺乏慰藉和生活缺乏照料三個方面的困境,整體生活質量和滿意度較低。為了改善這一現狀,重建失獨老人的社會支持網對于老人能夠有較好的晚年生活有很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社會支持;失獨老人;社會保障
上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制度,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計劃生育取得巨大成就,據中國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至2008年,獨生子女人數已超過1億人,占總人口的8%左右(趙艷霞,2010)。中國家庭呈現出核心化趨勢,家庭規模日益變小。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使中國避免了人口過度膨脹,社會經濟得以健康發展。但與此同時獨生子女家庭也面臨著高度的風險,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子女的唯一性決定了風險的存在,一旦夭折、傷殘等不幸發生,獨生子女家庭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情感上將承受很大打擊。目前對于失獨家庭承受的風險和損失沒有明確有效的保障制度。
老年人弱勢群體地位的表現歸納為以下五個關鍵詞:經濟壓力大、、醫療不便、日常生活不便、孤獨、缺少社會救助。而對于無子女撫養的失獨者來說更是處于弱勢地位。
(一)失獨家庭經濟狀況。家庭作為所有社會設置中的最基本的實體機構,有“社會的細胞”之稱,具有性愛的功能、生育的功能、經濟的功能以及情感的功能。對于經歷喪失獨生子女打擊的失獨家庭來說,其經濟功能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對失獨家庭經濟情況進行統計后,出現頻率最高的為養老經濟負擔這一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直接影響:“養兒防老”模式失去根基。中國家庭經濟功能中一個重要主題是養老功能,“養兒防老”是中國家庭的傳統觀念,并且由于獨生子女家庭只有一個子女的特殊狀況,家長往往對子女寵愛有加,對于兒女的撫養、栽培有著較高的資金投入,家長的養老問題大部分靠子女成年后對自己的贍養。由于喪子時多數人已經進入不能再進行生育的年齡甚至邁入老年需要被贍養的階段,子女的不幸夭折讓這樣的家庭贍養模式的平衡被打破,老人的養老問題變得毫無保障。
在養老問題上農村失獨老人比城市失獨老人面臨更大經濟壓力,有87.2%農村失獨老人表示經濟養老存在較大和很大的負擔,而城市失獨老人的這一比例只有61.7%。農村、城市失獨老人面臨不同的經濟負擔原因有以下幾點:
(1)社保、醫保在農村覆蓋較低,老年人晚年少有政府保障;
(2)農村以體力勞動的主要謀生方式,老年人身體不能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收入減少;
(3)在農村更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觀念影響下(見表1),農村老人相比于城市老人更多的依賴于子女。

表1 農村城市養老方式 資料來源:2007中國統計年鑒
(2)間接影響:經濟收入能力降低。失去獨生子女對于家庭經濟功能的破壞還表現在獲得經濟收入的功能大大減弱。在遭受喪子打擊后部分家庭由于過度悲傷,沉湎于悲傷中的失獨者無心工作,在經濟收入上大大減少。此外,失獨老人還面臨著龐大的醫療開銷。調查顯示76%失獨者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老年慢性疾病,并且由于遭受而患上抑郁癥。這些疾病的診治需要龐大且持久的醫療開支,成為失獨者巨大的經濟負擔。
由以上可以看出目前中國的失獨家庭在經濟上面臨這不容忽視困境,在以家庭養老為主要養老模式的中國,子女的去世帶來沉重的養老經濟困難。
(一)失獨者的精神狀況。
相比失獨者所面臨的經濟負擔現狀,研究資料顯示失獨者面臨的精神問題更為嚴峻。失獨者大多過了可生育的年齡,而領養等也有程序上和倫理上許多的問題,并且對于被領養的孩子來說也更像是替代品。大多數失獨者只能選擇和愛人孤獨終老,非經濟養老無法得到滿足,生活空虛寂寞精神無法得到慰藉。這類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極度悲痛,精神狀況不佳、老年生活孤苦。孩子的辭世將父母置于痛苦和愧疚之中。在筆者的調查中有53%的受訪者表示因此患上抑郁癥,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
2.夫妻關系緊張。中國家庭關系結構是以親子關系為主軸的,獨生子女的去世也會造成夫妻關系緊張。在筆者的調查中21%的受訪者因失獨導致夫妻離異、家庭破碎,失獨的爸爸拋下失獨的媽媽,另辟一段婚姻,只為“不讓自己無后”
失獨老人經歷老年喪子后都面臨精神上的悲痛、空虛,精神養老面臨極大挑戰。在經濟養老問題上城市、鄉村失獨老人有所不同,農村失獨老人相比于城市失獨老人經濟上更難以自立、農村失獨老人的養老有更大經濟負擔。在失獨老人現有條件下,來自家庭和國家政策的社會支持通道均不暢通且不易改善。但除了正式的社會保障網絡和家庭支持之外 , 非正式的社會支持或社會互助網絡也是失獨老人提高生活質量與滿意度的重要支柱 。因此對于失獨老人來說,擴大其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網絡有助于失獨老人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和更多的社會支持。
參考文獻:
[1] 姚金丹.社會工作增能視角下失獨家庭的分析[J].社會工作,2010。
[2] 趙鶴玲.城市獨生子女死亡家庭父母的養老模式探究[J].學理論,2011。
作者簡介:杜強(1991-),男,漢族,四川省成都市人,法學碩士在讀,單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專業,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D922.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