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丙松
【摘要】隨著心血管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心血管疾病與心理障礙的關系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外的很多橫向和縱向研究都提示,心血管疾病可以引起和加重抑郁,而抑郁也可以誘發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并對心血管疾病的預后有顯著影響。國外有研究發現長期服用 受體阻滯劑的患者,失眠、焦慮、抑郁的發生率增高,因此心血管內科門診對心理障礙更應該提高警惕。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抑郁;影響因素
一,心血管疾病與心理障礙
1,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礙發病率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礙表現形式多樣,各地各研究者的報道各不相同,普遍認為患病率較高。VasiukIuA等調查了10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發現45.4%的患者有心理障礙,其中有26.9%有輕中度的抑郁,13.8%的患者有適應不良。國內研究張帆等對2274例心血管內科門診高血壓患者調查發現焦慮發生率38.5%,抑郁發生率5.7%,其中男性的焦慮發生率為31.5%,抑郁發生率為3.7%女性的焦慮發生率為42.7%,抑郁發生率為7.4%。周成剛等調查了114例關心病人,抑郁發生率37.7%。
2,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礙的特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壓力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有關的心理問題己成為我國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越來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障礙,這兩種疾病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導致疾病惡化,焦慮、情緒激動或精神創傷均為心血管疾病加重的常見誘因,且臨床表現不典型,多為軀體化癥狀。就診心內科的心理障礙患者最常見主訴是胸悶、心悸、氣促、憋氣感,有的甚至訴胸痛,并且伴有肩背痛,與典型心絞痛不同的是疼痛往往沒有規律,與勞累關系不大,有的在活動后緩解,服用硝酸酷類藥物后緩解緩慢或不能緩解,大多數患者行心電圖檢查沒有明顯缺血或心律失常改變,或者其改變不足以解釋患者持續或嚴重的癥狀,這些患者往往找多位醫生或到多家醫院接受過多次的心電圖檢查,很多患者甚至還做了活動平板、動態心電圖等檢查,都未見明顯異常,部分患者還接受了冠脈造影檢查,排除了冠心病,但同時也在服用各種治療冠心病的藥物,效果不明顯。這些患者因為屢次看病,癥狀未得到緩解,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又進一步促進心理障礙的發展。
二,心理障礙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和病理生理學研究證據表明抑郁、焦慮情緒可能均為心血管疾病發生過程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發現許多控制良好的高血壓患者在焦慮發作時血壓急劇上升,甚至出現高血壓危象,他認為抗焦慮治療可有效降低大多數急性升高的高血壓。
1,抑郁與心血管疾病
抑郁是一種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常伴有焦慮、軀體小適感和睡眠障礙,但生活能力未受到明顯影響。抑郁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確切的流行病學關系,抑郁可以引起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可以導致抑郁,并且兩者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抑郁越嚴重,越早出現心血管事件,且程度越重。一系列研究指出抑郁障礙是引發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病變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通過臨床研究證實的“抑郁可以作為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導致冠心病發生”是一致的,其與對照組相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2,焦慮與心血管疾病
焦慮癥主要分為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兩種。患者在驚恐發作時常表現為胸部悶壓感、窒息感、咽部緊縮感等軀體癥狀,與心血管疾病相互促進,但是可以通過行為干預減輕焦慮發作。廣泛性焦慮患者可伴有呼吸急迫、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自主神經癥狀,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血管緊張素受體激活,兒茶酚胺釋放過多,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和水鈉儲留,使心臟的前、后負荷增加,進一步抑制左室功能。同時大量兒茶酚胺對心肌還有直接毒性作用,可促使心肌細胞凋亡,參與心肌重塑的病理生理過程,都明顯促進心血管疾病的進展,嚴重影響這些病人治療和預后。
三,影響心血管內科患者發生心理障礙的因素
情緒變化。研究結果表明,壓力和情緒因素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基礎性作用。高血壓的發生和不良應激關系密切,不良應激與血壓的升高呈非線性相關,即可以或多或少的升高血壓。
職業緊張。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職業緊張導致不良的生活方式,使中青年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升高,與職業工作環境相關的壓力事件和由此引發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如久坐不動,對中青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另外高度的職業緊張,如果采取不適當的應對措施,機體在高工作需求、低工作控制等危險因素的急性或長期慢性刺激下可引起心血管反應性的變化,從而導致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等。呼吁有關工作環境的健康促進項目應該盡快開展,可有效改善由職業緊張引發的心理障礙,促進心理保健。
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對現實的認識、看法、情感反應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同,同時也決定了每個人對生活事件的易感性存在著差異。對生活事件的易感性相對較低者,雖然有重大的生活事件,但是對其心身影響均不明顯;對生活事件的易感性相對較高者,輕度的生活事件即可能導致心身疾病。
四,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礙的治療
心理障礙如抑郁等的緩和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心衰的預后,因此心血管專科醫生應該具備使合并心理障礙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得到有效的診斷和治療的能力,在具體治療時要始終注意貫徹治療的“個體化”。根據軀體疾病和心理障礙的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而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方法。例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起病急,而且癥狀嚴重,應以軀體對癥治療為主,但應同時意識到大部分心肌梗死病人合并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對自己病情的焦慮和恐懼反應,因此要注意實施床前心理指導;而對于以心理癥狀為主、軀體癥狀不嚴重的病人,則可在實施常規軀體治療的同時,重點安排好心理治療工作,加強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宣教,使病人及家屬認識到心理障礙的緩解對心血管疾病的預后有積極作用。現對已發現存在有情緒障礙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療上多是采用各種方式共同干預,除常規健康教育、心理支持治療、藥物治療外,還有研究表明音樂療法、氣功及心血管康復運動可以減輕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障礙。具體機制尚不清楚,但可以設想建議動物模型,通過動物實驗這一新途徑,更加深入地探索其他的作用機理。
結語
隨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多,合并心理障礙的人數也增多,單純依賴精神科醫生遠遠不能解決臨床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對心血管醫師精神心理方面的技能培訓,減少漏診和誤診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張帆等.高血壓合并焦慮、抑郁的發病率和相關危險因素分析.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5.26
[2]周成剛等.農村社區冠心病并發抑郁發生率和相關因素的研究.現代預防醫學.20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