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璇
?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信用卡風險管理
◎夏春璇
我國信用卡產業經歷了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轉變,但不可忽視的是,在信用卡規模高歌猛進地同時,商業銀行在信用卡管理過程中依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尤其在當下的互聯網金融時代,就信用卡而言,它自然不能與互聯網金融大環境失之交譬,銀行需要把“互聯網思維”融合到信用卡業務過程當中。本文旨在發現信用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探索商業銀行應該怎樣控制風險,增加利潤。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職業學院)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我國第三方支付規模正迅速膨脹,國內三大網絡巨頭BAT正攜大筆資金向傳統商業進軍。早一點的是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額寶”,剛開始的時候,其七日年化收益高達5.2%,遠遠高于傳統銀行產業的2.7% 。傳統銀行對這一變化錯愕不已,等高層改變戰略思路,在理財產品及定額存款中找補優勢時,“余額寶”系列已悄然占領大規模市場。2015年春節期間,騰訊與春晚節目組合作,僅在當晚,微信紅包收發總量就高達10.1億次。線上支付業務壓縮了商業銀行業務的生存市場環境,但對于信用卡戰略導向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施展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效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從2013年以在線理財、支付、電商小貸、P2P、眾籌等為代表的細分互聯網嫁接金融的模式進入大眾視野以來,互聯網金融已然成為了一個新金融行業,并為普通大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資理財選擇。
尤其在互聯網銀行落地之后,就信用卡而言,它自然不能與互聯網金融大環境失之交譬,銀行業務經營者應當緊跟時代步伐,在信用卡業務推廣中融入“互聯網思維”。
信用卡的核心價值是提供小額循環消費信貸,隨著金融IC卡的多元應用與深入發展,越來越多地國人開始嘗試使用信用卡,這使其在社會公眾日常消費中所具有的功能和特性得到了較為深入地發展。目前來看,個人信貸市場上,除個人住房信貸、汽車信貸之外,信用卡業務儼然成為了最具發展潛力的第三大個人信貸業務。信用卡產業正在成為支撐中國金融業運行、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支必不可少的力量。
信用卡市場發展的現狀中國銀行業協會在2015年7月28日發布的《中國信用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4)》中顯示,整個2014年度,我國各大商業銀行共計新發信用卡6400萬張,歷史累計發卡數目為4.6億張,同比增長了17.9%。這就意味著,截至2014年末,國內每3人平均擁有1張商業銀行信用卡。其中,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人均持有的信用卡,要遠遠高出全國的平均水平(0.32張),分別為1.70張和1.33張。信用卡業務增速喜人,2014年卡均消費額同比增長了13.67%。其他核心指標也出現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卡均消費、卡均透支以及發卡數量均持續上升。連一些地方性銀行,如寧波銀行,發卡量都達到了108萬張。
調查結果同時指出,2014年我國信用卡的發卡增度呈現出明顯回落的態勢,這反映出信用卡市場目前處于相對飽和的狀態,“井噴”式增長難以再現。隨著國內經濟發展態勢開始疲軟,信貸類業務逾期風險、違約風險增加,各大銀行的信用卡發卡量增幅明顯回落。2015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高達251.92億元,較之去年增加了71.86%;以年率計的當前損失率為0.99,同比上升26.9%。從統計數據上來看,信用卡業務的風險仍然可以控制,但在我國經濟狀況處于下行運行周期的社會背景下,收入增速放緩直接影響到居民的消費預期和還款能力,再加上互聯網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的雙重擠壓,這些都會加大信用卡的風險。換句話說,信用卡業務不斷增長背后蘊藏的信用卡違約、信用卡安全問題,無法讓人樂觀面對。
迎合市場趨勢,推動銀行轉型。日前,中信銀行與百度公司簽署全平臺戰略合作協議,合作建立直銷銀行,這是探索傳統銀行“互聯網+”道路的試水之作。中信銀行可以利用其充足的信貸資源,完善的內控機制,提供賬戶;百度則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提供渠道、平臺,和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技術支持。直銷銀行的設立,將大幅度拉升其零售業務,對于百度來說,也是完善其處于劣勢的金融事業架構的重要機會。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有機融合,一方面“節流”借助網絡平臺的天然優勢,擴大消費規模,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和廣告、租金成本,減少開支;另一方面“開源”對新興資產進行業務創新,大力發展信用卡分期業務,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擴大收益來源。
我們需要清楚地看到,銀行業務憑借其龐大的營業網點和客戶群,仍處于絕對地優勢。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增長速度很快,但絕不可能取代商業銀行,而是彌補和延伸商業銀行的盲區。商業銀行應與互聯網金融合作,盡快開展O2O一體化營銷,審時度勢搶占市場先機,豐富信用卡產品的外延功能,以新興資產為突破口謀求業務轉型。
遴選優質客戶,實施差別化服務。信用卡經營中有著名的帕累托法則,即80%的銷售額是由20% 的客戶所創造的。按照這個理論,商業銀行應當著重于細分市場,精準投放,把這20%的客戶找出來,而這些高價值客戶正是銀行需要發現、瞄準、爭取和挽留的重點客戶。日前,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逐步成熟,線上線下融合的大數據風險建模將進一步得到應用和實踐,相比于傳統的風險建模方式,其綜合了人口統計數據、網站行為數據、社交網絡數據等結構化以及非結構化大數據來對客戶進行評分,客戶行為特征刻畫更加準確。商業銀行應針對目標客戶群體的資產、消費習慣、渠道偏好等進行細分,做好產品設計,改進客戶體驗。如建設銀行:
收獲目標客戶后,就要思考如何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照顧好老客戶的情緒,針對老客戶持續經營,也是信用卡營銷的重要手段。因為老客戶長期重復使用信用卡,能為銀行帶來長期穩定的收入。其次,老客戶的評價對于信用卡商譽至關重要,如果轉介工作做得好,商業銀行甚至可以覆蓋打通客戶整個關系網,為銀行培養大批忠實的信用卡客戶。
互聯網金融本身并不是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專利,不是只有互聯網公司才可以做,銀行也可以做,互聯網金融的大發展,對于銀行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在與互聯網企業的競爭中,銀行必須從經營理念上開始轉變。就信用卡業務來說,在互聯網金融大環境下,銀行需要把“互聯網思維”融合到信用卡業務過程當中。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副總裁張明認為,在信用卡業務上,銀行顯得比較保守,因此在客戶體驗、產品設計上,銀行確實需要向他人,特別是向互聯網公司學習,主動投身于互聯網浪潮里去;其次,在主動學習,努力改變自己的同時,銀行也要看到自己的優勢,并積極與互聯網公司開展合作。
商業銀行作為一種商業組織,其經營管理的最本質要求是利潤的最大化,信用卡發放的目的也是如此。因此,在實踐中,加強對于信用卡的風險控制和盈利水平就顯得十分必要。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市場已經處于接近飽和的狀態,那么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并占有一席之地,就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問題。筆者認為,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需要創新傳統的信用卡業務,積極擁抱互聯網金融。同時以客戶為中心,深入調研,積極引導客戶使用信用卡消費刷卡。未來,商業銀行應該從信用卡發放和使用的各個環節進行規范和約束,在最大程度上化解風險,同時制定恰當的營銷策略,增加活卡量,提升信用卡的業績,從而推進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作者單位:銅陵學院會計學院;指導老師魯君誼現任銅陵學院審計教研室副主任)

表1:建設銀行信用卡細分情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