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 倩文 娟
(1.四川警察學院,四川瀘州646000;2.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成都610061)
從中英雙語者的替代失誤看二語詞匯產出的心理機制
——基于CLEC語料庫的研究
匡 倩1文 娟2
(1.四川警察學院,四川瀘州646000;2.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成都610061)
基于CLEC(Chinese learners English corpus)語料庫,分析不同熟練水平的中國學習者的替代失誤,探討雙語者的二語詞匯的產出機制發展的特點。結果發現:學習者二語生成機制呈動態發展,從高中開始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詞位中介和詞目中介的雙通道階段。第二個階段為詞匯整合、詞目中介和詞位中介的三通道階段。二語詞匯的熟練程度決定二語詞匯與概念的連接方式。第一階段的連接形式在母語形式中介和母語詞目中介之間的轉換。第二階段的連接形式在概念、母語形式中介和母語詞目中介之間轉換。
中國學習者;二語詞匯產出機制;替代失誤分析;不同語言水平
二語的詞匯表征和概念表征之間的聯系問題是二語詞匯產出性能力發展的心理機制研究中需要回答的根本性問題。共享(分布式)非對稱模型提出二語習得初期雙語詞匯在詞名層直接連接,二語詞名和概念的連接通過母語翻譯對等詞實現;隨著學習者二語水平的提高,二語詞名與概念聯系逐步增強,但始終不會強于母語詞語概念的聯系,概念表征為雙語所共享[1]。Jiang根據Levelt的詞匯內部結構理論[2]把雙語者心理機制的發展進一步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詞形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雙語者有一套獨立的母語詞匯表征系統,二語詞形的獲得必須要通過母語翻譯對等詞。第二階段為母語詞目中介階段,二語詞項和母語翻譯對等詞的概念之間會建立強勢連接。第三階段為二語詞匯表征的整合階段,雙語者會同時擁有獨立于母語語義表征的二語語義表征[3][4]。這些理論為中英雙語者二語產出能力的心理機制的深入研究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從中介語石化理論來分析二語產出性能力發展停滯的成因[5][6][7]。研究采用的是共時的橫斷研究法,研究對象多為單一的成人群體,而針對高中生的二語產出性詞匯的研究卻比較少見。因而所觀察到的現象不一定能準確地描述出二語產出性能力發展路徑,揭示詞匯知識發展的特點。只有更大范圍、更深程度的縱向性實證研究才能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為此,本研究嘗試選取覆蓋較廣,代表性較強,代表不同水平學習者的CLEC語料庫為研究樣本,通過計算機輔助分析失誤,探討中國學習者常見失誤背后的成因,進而揭示學習者在不同水平語言學習階段中的二語產出性心理機制的特點和發展規律。
替代失誤是詞際層面上的詞匯語法失誤[8]。母語翻譯對等詞的中介作用是造成替代失誤發生的根本原因。雙語者習得一個二語詞匯首先是通過母語翻譯對等詞來與這個新詞匯建立連接,如果這種連接是以形式中介為特征的,那么同一語義場內相似詞形的英語單詞就容易混淆;如果母語翻譯對等詞的語義特征與二語詞匯相連,那么當同一語義場內有兩個或以上的英語單詞對應同一個翻譯對等詞,那么學習者就容易造成這幾種英語單詞的混用,產生同義或近義詞的替代失誤。因此,分析不同熟練水平學習者的替代失誤能夠幫助我們發現二語心理詞匯中的語義網絡的構成和發展。中國學習者語料庫作為研究和分析中國英語學習者言語失誤的基礎,能對深入微觀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CLEC由五個語料庫組成,包括高中(st2)、非專業四級(st3)、非專業六級(st4)、專業四級(st5)和專業八級(st6)。CLEC共標注出61種失誤,本研究抽取五個子語料庫中的替代失誤為研究對象。
(一)實驗1
首先我們按詞類對替代失誤進行標注,再用語料庫檢索工具antconc3.2.2.w統計出不同的詞類在替代失誤中出現的頻率,結果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學習者的替代失誤主要集中在動詞、名詞、介詞這三大類,失誤最少的是冠詞和數量詞的替代失誤。就替代失誤的發生頻率來看,st4最多,st6最少。從表1可見,替代失誤的發生頻數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線性變化。從st2開始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上升,并且在st4達到峰值后開始大幅度下降,最終在st6中降到最低。替代失誤的產生本質上是雙語者的心理詞匯的發展不完整的反應,替代失誤的頻數在st4階段開始呈現逐步下降的走勢,是否表示st4階段是雙語者的心理詞匯表征發生重要改變的一個分水嶺?為了驗證我們這種假設的成立,我們先利用spss中的單因變量多因素方差分析,對不同層次水平和替代失誤類型與替代失誤頻數之間的主效應進行檢驗。我們設不同層次和不同失誤類型為自變量,替代失誤頻數為因變量。輸出結果見表2。
對主效應進行的方差分析的輸出的結果顯示,失誤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1,60)=11.244,P=0.05。層次的主效應顯著,F(1,60)=6.053,P=0.001。因此,不同語言水平和不同失誤類型的主效應顯著,由此可見,不同語言水平和替代失誤類型對失誤頻率的變化有直接影響。
為了進一步分析不同語言水平之間的替代失誤差異是否顯著,我們分別把st2和st3,st3和st4,st4和st5,st5和st6進行兩兩比較,檢驗其差異的顯著性。結果見表3。
對不同語言水平間的差異性進行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可見,只有st4和st5的差異主效應顯著,P=0.002,其他層次間的兩兩比較結果的P值均大于0.05。st2和st3的差異不顯著,st3和st4的差異不顯著,st4和st5的差異不顯著。這一結果反映出,st5水平的中國學習者的二語心理詞匯的表征模式與st4即以下水平的中國學習者存在差異。這與我們之前的假設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見,中國學習者的二語心理詞匯表征大致可歸納為兩個發展階段:高中水平、大學四級水平、大學六級水平為第一階段,專業四級水平和專業六級水平為第二階段。那么,在不同的階段中國學習者的二語心理詞匯又有怎樣不同的表現,具有哪些特質。為此,我們設計了實驗二,探討在不同的語言水平下,中國學習者心理表征的變化。

(二)實驗2
為了便于觀察不同語言層面上的詞匯失誤,我們根據Levelt的詞匯內部結構模型理論把11種替代失誤按所發生的詞匯層面把替代失誤重新劃分為語義替代失誤、句法替代失誤、形態替代失誤和拼寫替代。其中,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替代失誤屬于語義型失誤,主要是學習者采用母語直譯和同義詞或近義詞辨別不當造成的。母語直譯是學習者通過母語“借用”、“調解”策略[9],通過母語翻譯對等詞與概念產生聯系來通達語義的。如,
In this way,we will touch all kinds of people(CLEC,st3)
he heard a big sound.(CLEC,st2)
同義詞或近義詞辨別不當是學習者二語心理詞匯中的語義網絡發展不成熟的表現。學習者參照母語翻譯對等詞與二語詞項中的語義系統建立聯系,但是由于語義信息的習得不完整從而混淆同一語義場內另一意義相關的詞匯。如,
People nowadays have some problems finding work in China.(CLEC,st5)
I think one should select his work from his attitude to the life.(CLEC,st4)
介詞、代詞、連詞、數量詞、冠詞、助動詞和情態動詞屬于句法型替代失誤。英語介詞本身較為復雜,它與漢語介詞往往呈多個對應關系,受母語的影響,學習者的二語詞目信息中的句法信息被母語翻譯對等詞的句法信息所占據,從而對英語介詞的使用造成干擾。如,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which is observed in the fifth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CLEC,st5)
代詞、連詞、數量詞、冠詞和助動詞和情態動詞的替代失誤產生的根源是母語詞目中介作用和二語詞目信息中的句法信息習得不完善導致的。如,
Now let's look at this example.(CLEC,st4)
To be a man is difficult but to be a woman is more difficult.(CLEC,st6)
So I am looking for the efficient way of Studied English for improvethelever of usingEnglish language. (CLEC,st3)
此外,我們把詞形替代失誤進一步區分成三類:因為形式相似而語義不同的詞匯混淆所導致的詞形失誤歸為詞位層面的拼寫替代失誤,如,live和life;由混淆詞的曲折變化所引起的詞形替代失誤歸為詞目層面的句法失誤,如,baby和babies;同一概念下所對應的多個詞類在產生過程中的相互干擾導致屬于詞目層面的句法失誤,如addition和additonal。然后,對替代失誤按新劃分的失誤類型進行標注,得到的結果見表4:


圖1不同語言水平的替代失誤變化圖
圖1 表明:第一,從不同的失誤類型發生的頻數來看,語義性失誤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句法失誤,拼寫失誤和形態失誤的比重最小。第二,拼寫失誤和形態失誤作為詞位層面上的失誤隨著語言水平的發展,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走勢。第三,語義失誤和句法失誤作為詞目層面上的失誤隨著語言水平的發展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
替代失誤的產生是學習者心理詞匯表征發展不完整的體現,對不同語言水平的替代失誤分析能縱向地描繪出不同學習階段的雙語者在使用和產出二語詞匯時心理詞匯的變化過程和特點。(一)學習者心理詞匯表征發展的特殊變化過程從詞位層面的替代失誤來看,雙語者需要由要表達的概念激活母語翻譯對等詞的語義,再通過意識地回憶,提取與對等詞語義特征相連的形式特征,生成L2詞匯。同一個L2詞素下對應的多個L2形式或者是多個詞形相似的L2詞與同一個母語翻譯對等詞的形式相連接,會造成這些詞的提取混淆。St2到st4階段,詞形失誤頻率的下降說明這種母語翻譯對等詞的形式中介作用正逐漸減弱,母語翻譯對等詞的詞目信息和L2之間的聯系逐步建立起來,并越來越緊密,這使得學習者辨別這種詞形的差異能力有了顯著進展,詞形失誤呈明顯下降的趨勢。但是,在st5和st6階段,詞形失誤發生頻數卻反超過在st4和st5階段的詞匯失誤發生頻數,這表明隨著高熟練度的雙語者的語言子集的不斷擴大,二語與母語的相互作用也逐漸增大,詞匯量發生爆炸式增長卻強化了母語翻譯對等詞與L2詞形之間的連接,學習者通過激活母語翻譯對等詞的詞目信息,提取出與對等詞相連接的L2詞匯形式。當同一個母語翻譯對等詞的語義對應多個L2詞匯或多個母語翻譯對等詞對等不同的L2詞匯,都會導致學習者很難區分這些L2詞匯。St2到st4階段,隨著語言水平的不斷提高,二語語義網絡的擴大,同一個語義場內具有相似意義的二語詞匯的相互干擾或者上位詞和下位詞的混淆使得語言水平更高的學習者更容易出現語義性的替代失誤。但是,在st5和st6階段語義和句法失誤下降顯著,學習者不斷地使用和生成二語詞匯使母語翻譯對等詞與L2詞匯之間的連接在不斷地強化,達到了自動提取的程度,學習者的二語能力發展較快,但是二語真正的語義和句法表征卻不能完全進入逐漸進入二語的詞目表征系統。數據顯示,即便是高水平的學習者也犯少量的語義替代失誤和句法替代錯誤。可見母語翻譯對等詞的中介作用仍在存在,部分二語詞匯的習得發生僵化。
(二)學習者二語詞匯生成的發展階段
實驗一和實驗二證明,st4階段后,替代失誤的頻數變化更加復雜,詞目替代失誤開始上升轉為下降走勢,詞位替代失誤則有下降轉為上升走勢。而且在這變化有顯著性,因此,高中至大學階段學習者的二語詞匯生成的模式的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詞位中介和詞目中介的雙通道階段主要包括高中水平、大學四級水平和大學六級水平的英語學習者。學習者既通過連接母語翻譯對等詞的詞形來生成L2詞匯,也可以與母語翻譯對等詞的詞目信息相連來生成L2詞匯。但是這種雙連接是不穩定的,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母語翻譯對等詞的詞形中介作用減弱,因此,替代失誤的頻數變化也呈現出詞位替代失誤頻數在下降的變化特點。在這個階段,學習者的二語語言子集的急劇擴大,L2詞匯與母語翻譯對等詞的交叉映射增加了L2詞匯生成的難度,詞目層的替代失誤頻數上升。第二個階段是詞匯整合、詞目中介和詞位中介的三通道階段,主要包括英語專業四級和英語專業六級水平的英語學習者。在第二階段,學習者主要是由概念激活母語翻譯對等詞的詞目信息,再通過有意識地回憶,提取出與對等詞語義特征相連的形式特征,生成L2詞匯。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詞目中介作用造成的詞目替代失誤在逐漸減少,這說明該階段發生了詞目信息的整合詞匯,學習者開始可以通過激活L2的詞目信息來直接生成L2詞匯。另一方面,二語詞匯在反復使用和生成卻不斷強化母語翻譯對等詞詞目中介與概念之間的連接,達到自動提取的程度,雖然提高了二語語言的使用能力,但是卻使二語真正的詞目信息和詞位信息不能完全地進入二語表征系統,從而使二語表征發展停滯,形成僵化。同時,詞位層面上的替代失誤頻數的上升則反映出,母語翻譯對等詞的詞位中介作用仍然存在,學習者然后通過母語翻譯對等詞的詞形來連接部分詞匯。由此可見學習者在生成L2詞匯過程中,概念與L2詞匯的連接是動態的。學習者對詞的熟練程度決定學習者的二語與概念是直接相連還是通過母語對等詞語概念產生聯系[10]。

圖2 二語產出性詞匯的發展路徑
本研究基于CLEC語料庫對不同語言水平中國學習者的替代失誤從類型分布和產生機制以及替代失誤的失誤比率和學習者二語生成的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結果表明:1)學習者二語生成機制呈動態發展,從高中開始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詞位中介和詞目中介的雙通道階段,高中水平、大學四級水平和大學六級水平的英語學習者。第二個階段是詞匯整合、詞目中介和詞位中介的三通道階段,主要包括英語專業四級和英語專業六級水平的英語學習者。這一階段二語詞匯與概念的連接要強于二語詞匯與母語詞名層的連接,絕大多數二語詞匯可以不經由母語對應詞通達概念,但是仍有少量的二語詞匯需要經由母語中介和概念建立聯系,這表明部分二語詞匯的表征不再發展,二語詞匯的習得形成僵化。2)二語詞匯的熟練程度決定L2詞匯與概念的連接方式。第一階段的連接形式在母語形式中介和母語詞目中介之間的轉換。第二階段的連接形式在概念、母語形式中介和母語詞目中介之間轉換。
L2生成機制的發展涉及復雜的心理過程,無論是在研究理論還是研究方法上都需要不斷地完善。目前的言語產出性研究都是根據Levelt(1989)的母語的產出模型理論,從詞匯或者句法視角來研究中介語的發展。本研究也是在該理論框架下,縱向性地探討母語中介語的特點,初步確定了不同語言水平的中國英語學習者L2詞匯生成的心理機制的變化。此外,依據傳統的語法對學習者語料庫替代失誤進行的再次標注,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今后的研究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第一,通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來繼續深入研究學習者L2詞匯生成的心理機制。比如對比學習者的口語語料和寫作語料,加深對L2生成發展心理過程的認識。第二,句法性失誤和詞匯失誤間的相關性,以及母語詞目中介動態發展過程中,句法信息的變化特點和規律等。
[1]董燕萍,桂詩春.關于雙語心理詞庫的表征結構[J].外國語,2002(4):23—29.
[2]Levelt,W.J.M.Speaking: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 [M].Cambridge Massachusetts:MIT Press,1989:8—30.
[3]Jiang,N.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2000(21):47—77.
[4]Jiang,N.Semantic Transfer and Development in Adult 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4(88):416—432.
[5]Jullian,P.Creating Word-meaning Awarenss[J].ELT Journal,2000(1):37—46.
[6]Laufer,B.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Vocabulary in a Second Language:Same or Different[J].Applied Linguistics,1998(2):255—271.
[7]吳旭東,陳曉慶.中國英語學生課堂環境下詞匯能力的發展[J].現代外語,2000(4):349—360.
[8]桂詩春.以語料庫為基礎的中國學習者英語失誤分析的認知模型[J].現代外語,2004(2):27.
[9]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37—38.
[10]Mcnamara,J.Billingual.Lexical Organization[J].Elements,2005(1):32.
(責任編輯:張銳)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Word Production Mechanism——A CLEC Based Analysis of Chinese Learners'Substitute Errors
KUANG Qian1,WEN Juan2
(1.Sichuan Police College,Luzhou,Sichuan 646000;
2.Chengdu Aeronautic Polytechnic,Chengdu,Sichuan 610100)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linguals'word production mechanism by analyzing Chinese-English learners'substitute errors in different proficiency level on the basis of CLEC.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ord production mechanism dynamically develops through two stages.The first stage is lexeme/lemma association stage.The second stage is lexical reconstruction and lexeme/lemma association stage.How learners activate the links between the second language(L2)word and concept depends on the learners'word proficiency level.For the learners at the first stage,the links alter between the first language(L1)equivalents formal or L1 equivalent lemma func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cept and L2 word.At the second stage,some L2 word's lexical information could be integrated into concept to produce the L2 word,while some L1 equivalent formal and L1 equivalent lemma still play a part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cept and L2 word.
English learner in China,word production mechanism,substitute error analysis,different proficiency level
H315
A
1008—7427(2016)06—0054—06
2016—06—13
2014年度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基于中國學習者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心理詞匯發展機制的縱向研究”(15SB0160)。
匡倩(1982—),女,四川瀘州人,碩士,四川警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心理語言學,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