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呂東慧,王志琴
(1.農業部 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總站,北京 100122;2.中國農業大學,北京 100083)
?
我國農機質量監管體制現狀及建議
周小燕1,呂東慧2,王志琴2
(1.農業部 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總站,北京100122;2.中國農業大學,北京100083)
摘要:加強農機質量監管體制建設、提高我國農機質量,關系到農機安全生產、農民的切身利益和企業的健康發展。為此,梳理了我國農機質量監管體制的相關法律法規,分析了農機質量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對完善農機質量監管體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農機;質量監管;現狀;建議
0引言
近年來,在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有力促進下,我國農業機械化取得了巨大成績,得到了長足發展[1]。據統計,2013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9.48%[2]。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和農機化發展中的作用更加明顯,作業領域更加廣泛,除大田、溫室大棚作業外,在一些地區的植物工廠內,農業機械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機質量關系到農機安全生產,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企業的健康發展,關系到農村的和諧穩定。當前,農業生產對農機化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農機產品已成為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產工具,農機產品質量日益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實施10年來,我國農機產品質量的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農機產品質量投訴數量逐年下降。但是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機產品還存在檔次低、質量差、優難勝、劣難汰的普遍現象,質量事故時有發生。
我國農機質量狀況一方面與我國農機工業的總體水平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與我國農機產品質量監管體制存在的不足有關。如何完善農機產品質量監管體制,提高我國農機質量,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民群眾生產需求,增強我國農機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需要加強研究。
1農機質量監管內涵
1.1農機質量定義
農機質量是農機產品質量和運用效果的有機結合,包括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和服務質量等主要內容。農機產品質量是涵蓋農機產品的適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務狀況等,是對農業機械滿足農業生產技術要求的評價,是農業機械化質量的基礎;農機作業質量是作業標準、農藝要求、操作技能和機具狀況等要素在生產中的優化組合,反映的是農業機械使用的最終效果。產品質量、維修質量和服務質量的好壞都要通過作業質量來檢驗,是農業機械化質量的重要體現。農機維修質量是指維修后的農業機械滿足其修理技術要求的程度,涉及維修網絡建設、維修設備狀況、配件質量及維修技能等內容,是農業機械化質量的重要保障。農機服務質量是管理服務在提高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上的綜合體現,其貫穿于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全過程,對發揮農業機械化質量綜合效益起著關鍵作用[3]。
1.2農機質量監管對象
農機質量的載體是農機產品,質量控制的核心是生產企業,質量控制以產品流向為主線。企業從原材料進貨驗收、零部件生產檢驗、產品裝配和整機驗收等各個環節均要建立質量控制體系,每個環節的生產、檢驗、管理人員均有質量控制職責,嚴格按標準生產[4]。
1.3農機質量監管體系
我國農機產品質量監管分為3個環節,分別由產品質量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農業行政部門實施。質檢部門負責農機生產環節的監管,工商部門負責農機流通環節的監管,農業部門負責農機使用環節的監管。監管的方式有7種:一是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二是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三是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四是農機推廣鑒定;五是在用特定種類農業機械質量調查、安全鑒定及重點檢查;六是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行業準入;七是農機維修行業準入。
2我國農機產品質量監管體制現狀
我國產品質量監管體制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以下簡稱《質量法》)確認的產品質量管理機構、制度和方式的總稱。《質量法》第八條規定:“國務院產品質量監督部門主管全國產品質量監督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產品質量監督工作。”該條款確立了我國產品質量監管體制是“統一領導、分級、分部門管理”的體制[5]。
2.1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
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主管。《質量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對產品質量實行以抽查為主要方式的監督檢查制度,對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工業產品,以及消費者、有關組織反映有質量問題的產品進行抽查。抽查的樣品應當在市場上或者企業成品倉庫內的待銷產品中隨機抽取。監督抽查工作由國務院產品質量監督部門規劃和組織。縣級以上地方產品質量監督部門在本行政區域內也可以組織監督抽查。法律對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查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執行。”自1985年起,國家質檢總局每年組織檢驗機構開展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凡是列入年度監督抽查的產品,該類產品生產企業必須接受監督抽查。近幾年國家監督抽查農機產品名稱如表1所示。

表1 近年來國家監督抽查產品名稱
2.2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
生產許可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國家對生產下列重要工業產品的企業實行生產許可證制度。”第三條規定:“國家實行生產許可證制度的工業產品目錄(以下簡稱目錄)由國務院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并征求消費者協會和相關產品行業協會的意見,報國務院批準后向社會公布。”第五條規定:“任何企業未取得生產許可證不得生產列入目錄的產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銷售或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未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列入目錄的產品[6]。”
自1984年起,實施《實行生產許可證制度管理的產品目錄》管理,凡是列入工業產品目錄的產品,該類產品生產企業必須取得生產許可證。目前,涉及到的農機產品包括:泵、機動脫粒機、內燃機、飼料粉碎機、棉花加工機械等5種產品。
2.3強制性產品認證
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主管,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國家對必須經過認證的產品,統一產品目錄,統一技術規范的強制性要求、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統一標志,統一收費標準。統一的產品目錄(以下簡稱目錄)由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調整,由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發布,并會同有關方面共同實施。”第三十條規定:“列入目錄的產品,必須經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的認證機構進行認證[7]。”
目前,實行強制性認證的農機產品包括植物保護機械和輪式拖拉機(以單缸柴油機或25馬力及以下多缸柴油機為動力)兩種產品,由中國農機產品質量認證中心(北京東方凱姆質量認證中心)具體實施。截止2013年底,共對783家企業發放3C認證證書共1 373張。
2.4農機推廣鑒定
部級推廣鑒定由農業部主管,省級推廣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農機化行政主管部門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第十六條規定:“國家支持向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產品。推廣農業機械產品,應當適應當地農業發展的需要,并依照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規定,在推廣地區經過試驗證明具有先進性和適用性。農業機械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可以委托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機構,對其定型生產或者銷售的農業機械產品進行適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檢測,做出技術評價。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機構應當公布具有適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農業機械產品的檢測結果,為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選購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提供信息[8]。”
農機推廣鑒定自1983年開始實施,農機推廣鑒定由農業機械生產企業自愿申請,鑒定內容包括性能試驗、安全性檢查、可靠性評價、適用性評價、使用說明書審查、三包憑證審查、生產條件審查及用戶調查等8項內容。截至2013年底,累計全國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機構完成部級推廣鑒定9 356項,省級推廣鑒定31 000項多。
2.5在用農機質量調查、安全鑒定、重點檢查
由農業部門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第十二條規定:“……,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主管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部門根據農業機械使用者的投訴情況和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可以組織對在用的特定種類農業機械產品的適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務狀況進行調查,并公布調查結果[8]。”《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第三十九條:“國務院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投訴情況和農業安全生產需要,組織開展在用的特定種類農業機械的安全鑒定和重點檢查,并公布結果[9]”。
自2006年農業部《農業機械質量調查辦法》出臺后,每年組織開展質量調查,調查產品包括拖拉機、插秧機及聯合收獲機等,具體如表2所示。目前,安全鑒定和重點檢查尚未開展。

表2 近年來質量調查產品名稱
2.6農機產品行業準入
產品行業準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工業和信息部2011年第23號公告《聯合收割(獲)機和拖拉機行業準入條件》第三條規定:“本準入條件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臺灣、香港、澳門地區除外)所有生產自走式聯合收割(獲)機產品的企業和從事制造功率大于18.40kW的以多缸柴油機為動力的拖拉機生產企業。”第四條規定:“生產企業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①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并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②符合國家農機工業產業發展政策要求。③生產聯合收割(獲)機的企業注冊資金不低于1 000萬元;形成的聯合收割機生產能力(割幅×生產臺數)不低于500m/年。生產發動機功率為18.40~36.68kW的拖拉機企業注冊資金不低于1 000萬元;36.68 ~88.24kW的不低于3000萬元;88.24kW以上的不低于8 000萬元。④取得國家行業信用等級A級以上資質[10]。”其管理方式是企業自愿申請,對符合條件的生產企業以公告的形式向社會發布。
2.7農機維修行業準入
維修行業準入由農業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按照職責分工管理。《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從事農業機械維修經營,應當有必要的維修場地,有必要的維修設施、設備和檢測儀器,有相應的維修技術人員,有安全防護和環境保護措施,取得相應的維修技術合格證書,并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手續。申請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書,應當向當地縣級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提交下列材料:①農業機械維修業務申請表;②申請人身份證明、企業名稱預先核準 通知書;③維修場所使用證明;④主要維修設施、設備和檢測儀器清單;⑤主要維修技術人員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9]”。《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第五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業機械維修和維修配件經營的監督管理工作,保護農業機械消費者的合法權益[11]。”
3存在的問題
目前已開展的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強制性產品認證、農機推廣鑒定、質量調查、安全鑒定及重點檢查等監管方式,組成了農機化質量監管的工作框架,涵蓋了對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和服務質量的全方位監管。但由于我國農機產品質量監管體制及實施尚有不足,還存在監管效率不高、監管主體尺度把握不一、檢驗機構能力較弱,以及信息公開力度不夠等[12]問題。
3.1監管效率不高
一是存在重許可、輕監管現象。企業在取得證書后,質量管理有所放松,監管部門的監管同樣比較松弛,如生產許可證、強制性產品認證等監管。二是監管方式不完善。質量調查能夠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但各省開展調查的形式多樣、評價指標多樣,判定方法存在不科學等問題,而針對在用農機質量監管的安全鑒定和重點檢查還尚未開展。三是對不法廠商懲罰不力,對已發現的違規事件懲罰力度較弱,以罰代刑現象普遍[13]。四是個別企業存在故意拖延維修時間、推卸三包責任的現象,投訴監督機構沒有執法權,投訴難以協調處理。
3.2尺度把握不一
一是不同監管主體對同類企業和產品的質量管理要求和產品檢測要求存在差異,致使企業適應難度增大。如生產許可證、產品質量認證、推廣鑒定等。二是從產品的安全和環保性能要求看,現有的監管制度無法全面覆蓋所有農機產品。如農機產品標準基本都有安全環保指標的要求,有的甚至列為強制性標準,但卻未納入生產許可證或強制性產品認證的范圍[14]。
3.3檢驗機構能力較弱
農機產品質量的檢驗檢測工作主要由政府所屬機構承擔,這些技術機構過多地依附于政府部門,業務開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力量解決業務問題,發揮技術優勢和技術潛力、面向市場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意識不強,市場競爭機制難以形成[13]。
3.4信息公開力度不夠
一是信息傳遞不暢。監管披露的方式大多集中在官方網站、中央一級權威媒體上,與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距離較遠。二是監管機構之間信息傳遞不暢。信息化的滯后導致監管過程中積累的大量信息沒有實現共享,容易讓不法農機廠商鉆空子。三是信息傳遞渠道有限。廣大農機使用者參與農機質量監督的意識不強。
4建議
4.1完善監控體制
一是調整監督檢查重點。在美國、歐盟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質量監管中,政府原則上只負責對各類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督,對那些不涉及安全、環保的產品性能質量由市場調節[15]。從長遠看,我國農機質量監督將逐步從符合性要求為主轉變到產品安全性要求上來。二是完善監管內容。根據效能原則和市場經濟要求,監管的重點是強化安全、適用等內容,以推廣鑒定為例,應弱化性能試驗與技術要求的內容。三是完善監管方式。制定質量調查工作規劃,在重點行業重點產品上開展質量調查,實現同一產品質量調查的連續性和結果可用性;制定安全鑒定和重點檢查配套法規和部門規章,明確安全鑒定和重點檢查的方式和具體內容。四是加強各級農機質量投訴監督機構建設,拓寬消費者的投訴渠道,發揮消費者發現信息的積極作用,提高監管的準確性和有效性[16]。
4.2加強標準體系建設
一是要加快標準制修訂步伐。標準是保證檢測水平的依據,但由于我國農機化標準化工作起步晚、投入不足、基礎性研究較弱等原因,有些領域、環節的標準尚屬空白,不能滿足當前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客觀需要。二是及時掌握標準執行的總體狀況和市場的適用性,加強農機產品安全標準的基礎研究[17]。
4.3放開第三方檢驗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引入市場機制,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配置技術機構資源,是國務院《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的重要內容[18]。一方面,要加強戰略性國家試驗室建設,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農機檢驗機構,為政府監管和政策法規建設提供技術支撐[19];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農機檢驗市場,使第三方農機檢驗機構能夠獨立承擔農機企業委托的檢驗業務,并承擔相應的責任[20]。
4.4加大信息宣傳力度
一是各級農機質量監管部門加強對農機用戶的維權宣傳,特別是利用農機購置補貼及跨區作業證辦理等渠道對農機用戶進行維權宣傳。二是建立農機產品質量發布制度。在公布監督結果時,增加性能數據內容,分析產品的檔次和水平,讓消費者通過性價比,決定選購與否[21]。三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宣傳作用,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多渠道公布和宣傳農機產品質量信息,提高農民產品質量鑒別能力[22]。
參考文獻:
[1]張桃林.張桃林副部長在全國農機補貼暨農機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02-28.http://kq.amic.agri.gov.cn/.
[2]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全國農業機械化統計年報(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3]張桃林.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重大問題研究口[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109-115.
[4]石林雄.我國農機化質量監管現狀及發展方向分析研究[J].農機大世界,2011 (13):58-61.
[5]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6]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2005.
[7]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
[8]王智才,王超英.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立法資料匯編[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9]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聯合收割(獲)機和拖拉機行業準入條件》[EB/OL].2011-07-30.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4019969.html.
[11]《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EB/OL].2006-07-30.http://www.moa.gov.cn/govpublic/NYJXHGLS/201006/t20100606_1534743.htm.
[12]汪張林.我國產品質量管理體制的缺陷及其完善[J].世界標準和質量管理,2007(3):32-33.
[13]何家旭.產品質量監管體制:問題與對策[D].上海:復旦大學,2009.
[14]劉旭,馬玲娟.我國農機產品質量監管制度比較研究.農機質量與監督,2010(7)19-21.
[15]曹磊,劉明國.農機質量監管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1(6):116-117.
[16]金成,金藝.農機產品質量監管工作缺失淺析[J].研究探索,2012(6):57-58.
[17]張崇和.堅定不移推進改革 促進行業做強做大[N].中國質量報,2014-05-14(004).
[18]孫大偉.務必重視四項工作[N].中國質量報,2014-05-14(004).
[19]郝麗娟.檢驗檢測認證整合蓄勢待發[J].質量與認證,2014(3):28-30.
[20]王明磊,儀坤秀.當前農機化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農機質量與監督,2013(1):28-29.
[21]翟博洋,喬東,譚曉東. 淺談我國檢驗檢測機構資源整合及發展[J].現代測量與實驗室管理,2013(5):41-44.
[22]楊正欽.如何有效強化農機產品質量監管[J].為農服務,2008(7):21.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System and Suggestions
Zhou Xiaoyan1,Lv Donghui2,Wang Zhiqin2
(1.China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esting Centre,Beijing 100122,China; 2.College of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quality supervision system, to improve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related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afety, the peasants' vital interests an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combs the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supervision system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with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quality supervision system.
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supervision; current situation; suggestion
文章編號:1003-188X(2016)01-0001-05
中圖分類號:S23-01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周小燕(1980-),女,江西吉安人,工程師,碩士,(E-mail)ba2002-2006@163.com。通訊作者:呂東慧(1986-),女,長春人,博士,(E-mail)lvdonghui_cau@163.com。
基金項目:國家現代農業技術體系項目(cars-35-17)
收稿日期:201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