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彥
3月中旬,《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悉,上海自貿區張江科技城正在全力打造國際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相關配套政策將推出。
中國首個提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概念的著名學者、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地理學教授杜德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國際投資角度來看,離岸基地對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建設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無疑有利于上海更好地集聚和利用全球科技創新創業資源,更好地引進和集聚海外人才,加快提升上海科技創新創業的國際影響力。”
“離岸創新”模式對接海歸人才
2014年,劉欣娜博士辭去德國醫藥公司的高薪,決心自己創業,并在美國紐約成立了美聯醫邦,自己是創始人兼CEO。這已經是她第四次創業,她比任何人都需要一個好的平臺幫助她創業成功。
美聯醫邦致力于通過互聯網和云平臺搭建與美國世界頂級醫學專家交流的橋梁。
2015年,劉欣娜歸國偶然接觸到張江高科,并經過層層選拔進入到張江旗下的“895創業營”中。
劉欣娜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張江會想方設法了解你現在需要什么樣的資源,并在第一時間把資源對接給我們。同時,因為我是做大健康行業,創業營期間能認識到很多朋友,了解最新的動態,同時探討有沒有合作的可能。”
而張江正在打造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此時正需要劉欣娜式的“海歸人才”:既有專業的臨床醫學背景,又具備美國頂尖學校技術背景和醫學商業團隊管理的經驗。
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是中國科協與部分省市的重要合作項目,全國首批的3家基地分別是上海自貿區與深圳前海、武漢東湖。
該項目立項后,受到上海各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并于去年5月被列入上海《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
該《意見》中提出,在上海自貿區內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按照“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探索建立與世界接軌的柔性人才引進機制,力爭在3~5年內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外人才、知名服務機構等高端創新資源集聚地。
張江高科總經理葛培健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張江高科作為張江核心園市場化運作的上市公司,集成服務功能開發的市場化抓手,應結合張江科技城建設,打造全球孵化的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重塑公司在全國乃至全球產業格局中的新角色。”
張江“離岸創新”模式的配套政策有哪些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為建設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張江方面將要出臺以下配套政策:
一是在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和運營初期3年內,政府給予一定的托底政策,運營成熟后則完全進行市場化運作。包括租金、裝修費、基礎設施購置費、網絡平臺構建費等初期經費政府給予支持。
二是在人才政策上,簡化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辦永久居留證程序、優化外籍人才創業生活環境等,探索建立與世界接軌的人才引進機制。在海外人才出入境、就業、落戶、結匯、通關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加強符合國際創新服務生態環境的研究和試驗,吸引全球人才。
三是出臺與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配套的科技金融政策。依托“雙自聯動”等政策,為離岸創新創業提供跨境融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服務;支持投融資項目在線對接、產品展示、技術交易、股權眾籌等平臺服務的發展。
四是在商事登記、跨境交易、財稅扶持等政策上也將出臺諸如企業工商登記不需要驗資、地址審核和許可審批,免交注冊登記費,探索全流程無紙化網上商事登記模式。實行區內注冊,海內外經營;對離岸科技研發活動涉及的付匯給予“事先承諾事后并聯監管”便利,對外匯資本金結匯手續進行簡化;建立跨部門的財政科技項目統籌決策和聯動管理制度。
國外經驗可資借鑒
“擠壓效應”需關注
境外著名的離岸經濟基地,如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等,以法律手段制定并培育一些特別寬松的經濟區域,允許國際人士在其領土上成立國際業務公司,這些區域被稱為離岸管轄區。
離岸公司泛指在離岸管轄區內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或國際商業公司,可在公司注冊地以外的全球任何地方進行國際經營。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離岸基地之所以對于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此注冊離岸公司,能夠方便投融資,實現境外上市。
據悉,通過注冊一家境外離岸公司控股國內產業,并以該公司的名義進行境外融資及上市,可以極大地簡化境外上市的運作手續。而且,離岸公司的資金轉移不受任何限制,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通過投融資,進行資金最優化管理。
該業內人士表示,國內以中國銀行、中國電力等為代表的央企,國際上以IDG、軟銀為代表的風投與私募基金和以阿里巴巴、碧桂園等為代表的知名民企,大多都設立離岸控股公司,來為其跨越發展提供便利,張江應盡快將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打造成國際級科技新城的重要支點。
但業內專家認為,這種便利同時也是把雙刃劍。杜德斌表示:“離岸基地在政策等方面往往比其他類型的孵化器更具優勢,但把握不好,會造成不公平,從而破壞上海的創新創業環境,對國內其他類型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形成沖擊和擠壓效應。”
目前全國共發放中國綠卡約6000張,上海持有中國綠卡的人員約2000人,主要申請對象為投資類和家屬投靠類外國人,其中人才類約占10%,均為中央千人計劃專家及其家屬。同時,現行中國綠卡審批權限在公安部,申辦流程較長,從申請到發放需要6個月時間。
對此,杜德斌教授建議,“國家應探索以離岸創業作為試點區域,凡是離岸基地內的企業,其高層次人才引進及出國(境)政策要進一步放寬,比如要改革現行的中國綠卡制度,增加發放量,抓緊出臺鼓勵外籍人才融入城市的技術移民制度,探索雙重國籍的可行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