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駿
根據證監會意見,“十三五”規劃綱要刪除了“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的內容。沒有寫進“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市場人士認為曾經呼之欲出的“戰略新興產業板”有可能不再設立。
在國務院去年6月中旬印發的《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推動在上交所建立戰略新興板,這給很多初創型企業上市融資也包括中概股回歸國內資本市場帶來了機遇。
在當今中國資本市場,不再設立或者延緩“戰略新興產業板”還是比較適合中國資本市場國情和現狀的。從中國資本市場國情來看不再設立或者延緩“戰略新興產業板塊”的原因為:
第一,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板塊已經能滿足企業上市融資需求。在當今除了有上海主板之外,有深圳的中小板和創業板,還有新三板和場外市場。這些資本市場能滿足各類企業的上市融資需求,無需特設一個新的“戰略新興產業板”去滿足一些特殊的需求,特別是中概股回歸的需求。如果為了吸引中概股回歸,完全可以通過修改一些現行的規定來達到這個需求。
第二,中國的A股板塊不適宜增加新的板塊。全球最發達的資本市場美國也只有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在現有的中國A股的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外再增加一個新的板塊,也會給投資者帶來不必要的繁瑣。
從中國資本市場的現狀來看,不再設立或者延緩“戰略新興產業板”將會給股市帶來回暖的希望。中國股市要持續回暖需要做到以下三件事:
短期內不再擴容。在股市不穩定的時期,如果繼續增發新股或者增加新的板塊,這將對市場資金形成沖擊。監管機構可以讓那些等待上市的排隊企業尋找其他“借道”上市的機會。
改善現有上市公司的本質。中國現有的28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很多是50倍以上高市盈率的公司,很多公司甚至是虧損或者是沒有主營業務的殼公司,而且市值都在40億以上。這些因素導致了去年和今年股市波動不斷出現,因為這樣的公司抗御市場波動的能力相對比較弱。
監管機構要大力鼓勵類似公司進行資產重組,對于那些優質資產且有業績承諾的重組進行“注冊制”嘗試。對于那些沒有主營業務或者盈利能力差的上市公司要進行“退市”警告,這樣會讓這些公司不斷去尋找優質資產注入,讓上市公司保持健康狀態。
如果監管機構從機制上改變了中國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出現脫離資本市場常規的高市盈率、主營虧損以及殼公司的上市公司,中國的資本市場將不再會出現經常性大波動。同樣,對于一些相對比較保守的保險基金等也可以進入資本市場進行長期投資,產生良性循環。
因此,這次監管機構叫停或者延緩“戰略新興產業板”,適合中國資本市場的國情和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