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倩
[摘要]任何一種精神狀態都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末。除了先進人物自身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外,它必會植根于大的文化背景和時代的呼喚。“延安五老”都先后接受馬克思主義,投身中國革命實踐,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他們道德風范形成的先導。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從抗日戰爭勝利到解放戰爭的實踐是“延安五老”高尚道德風范形成的基礎。“延安五老”自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注重自身人格修煉是其道德風范形成的內在原因。
[關鍵詞]“延安五老”;道德風范;原因
“在延安時,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徐特立、謝覺哉稱為五老,是很受人敬仰的老人。他們之間關系密切,友誼篤厚。”[1]他們都有長期的革命經歷,是革命隊伍中的老前輩,具有高尚的革命情操和堅定的信仰;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追求真理,注重實踐;他們都擔任過黨和邊區政府的重要職位,身處高位,心系于民;他們的品行都被身邊人奉為模范,謙恭熱誠,自律自省。本文旨在探討“延安五老”道德風范形成的原因。
一、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延安五老”道德風范形成的先導
“延安五老”道德風范的支撐是馬克思主義信仰,高尚的風范離不開偉大的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延安五老”道德風范形成的先導,“延安五老”從加入中國共產黨之日起,就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與中國革命的實踐成功結合,推動了中國變革的偉大實踐,具有鮮明的先進性。
馬克思在少年時代就認為:歷史認為那些為大家共同的理想而奮斗的人是美好的,為別人帶來幸福的人自身也是快樂的。他在告誡青年們選擇職業時說過“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多數人的解放而獻身,到那時感受到的就不是簡單的有限的樂趣,到那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永恒發揮作用存在下去。”[2]“延安五老”正是踐行馬克思主義觀點中所體現出來的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才選擇了為人民的解放而終身奮斗的事業,才形成了為人敬仰的道德風范。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延安五老”道德風范的直接和首要來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其道德風范的形成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并提供了科學的滋補營養。尤其是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其關于崇高的革命理想的觀點、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觀點、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觀點、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觀點等等,都成了“延安五老”道德風范的重要來源。馬列主義理論為“延安五老”道德風范的鑄就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延安五老”高尚道德風范形成的先導。
二、中國革命實踐是“延安五老”道德風范形成的基礎
“延安五老”的道德風范是在長期的革命環境中形成的。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面臨嚴峻形勢和復雜的斗爭環境,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人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弘揚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去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和爭取和平民主斗爭勝利的時期,是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一大批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艱苦奮斗、犧牲奉獻,創造不朽功勛,鑄就偉大時代精神的時期。“延安五老”的道德風范正是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形成于中國共產黨革命實踐的基礎之上。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為日軍進攻的重點,加上國共關系的變化,各根據地面臨空前困難。在陜甘寧邊區,日軍的空襲是家常便飯。國民黨切斷了邊區財政給養,又實施軍事封鎖,再加上邊區自然環境惡劣,人民生產生活處于嚴重困難。中國共產黨的隊伍面臨“解散”“餓死”的威脅,毛澤東談到當時的困境時說:“我們曾經幾乎弄到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3]陜甘寧邊區所處的斗爭環境,向延安軍民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如果不勤儉節約、厲行節儉、開辟經濟來源,邊區事業很可能就此葬送。“延安五老”和所有中國共產黨人一道面對惡劣的客觀條件與生存環境,表現出了可敬的大無畏精神。在大生產運動中,林伯渠等以身作則在延河邊開荒辟地,徐特立帶領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師生一邊勞動一邊學習,積極響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形成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良好風范。另外,整風運動實踐中,“延安五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以身作則,誠懇深刻的進行自我回顧和總結,時刻保持與黨中央的一致,彰顯了勇于自我批評的風范。
三、優秀文化傳統是“延安五老”道德風范形成的重要淵源
“延安五老”雖然接受了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們早年都受過舊式封建傳統的教育模式熏陶,他們摒棄了封建文化當中腐朽的糟粕,繼承和吸收了優秀的文化因子。追求理想世界的執著精神、“民為邦本”的愛民精神、寬容博大和自勵自省精神等,這些寶貴的民族精神為“延安五老”道德風范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
(一)堅定理想信念源于舍生取義
“延安五老”道德風范所體現出的堅定信念,表現在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執著上。“延安五老”無論是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貧困的物質環境作斗爭的過程中,還是在國民黨高官厚祿、威逼利誘面前,抑或是在生死存亡千鈞一發之際,都未曾改變其信仰與理想。傳統文化當中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概對這種為實現正義的理想而不惜犧牲,堅定執著的精神有著深刻的影響。
(二)真誠服務人民源于民為邦本
我國傳統文化中始終將民眾視為統治階級需要的力量,一直重視官府與民眾的關系,儒家孟子曾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論述,即將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國家利益次之,而當權統治者的個人利益則排在最后,也就是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國家安定,君權永固。認為當權統治者應該施仁政,愛護人民,保障人民基本利益,主張“親親而仁民”。封建時期上層統治階級對自己與百姓關系的思考,總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歷史規律。“延安五老”都飽讀詩書,精通國史,深諳統治者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相依相生關系。所以,“延安五老”作為邊區新生政權中的一份子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做到人民至上、革命為民。
(三)善于自我批評源于嚴于律己
儒家傳統文化,一直注重克己修身,我國傳統文化當中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君子處理人際關系和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準則之一。嚴于律己是修身立德的一個特質。要嚴于律己就要自省、克己。君子當時時自省,常常反思。克己修身已經是中國傳統文人自身修煉的一道必要程序,從思想意識、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面審視自己是否符合道義的要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冕”都是傳統文化當中自省的典范。千百年來,這一顯著特色久經浸潤,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穩定的民族特質,深刻影響著國人。謝老在寫他的《六十自訴》時,想起“府而讀,仰而思”,即“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別人”。[4]“延安五老”正是在這種“府而讀,仰而思”的民族傳統的感染下,時時自省,念念自覺。他們對自身以及工作中的錯誤從不遮遮掩掩,而是直面錯誤,敢于披露,進行深刻的自我批評。這種嚴于律己的品格,敢于自我批評的風范,不僅沒有消減他們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威信,反而獲得了更多的尊重欽佩與愛戴。
四、“延安五老”自身的人格修煉是其道德風范形成的內在原因
“延安五老”的道德風范是他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積極發揮能動性,自覺地改造主觀世界而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優越性、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等,是其道德風范產生的客觀條件。而“五老”注重自身的人格修煉,則是其道德風范形成的內在原因。在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方面,他們勤積累、善思考,始終追求卓越。以謝覺哉為例,從謝覺哉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赤誠的共產黨人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的形象。“謝老一生勤奮好學,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5]在他的日記中,有大量的篇幅都是記載讀書學習的內容。他的學習范圍既涉及中國古代儒道經典,也包括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著作。在中國傳統儒家經典中,他汲取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加強自身修養,從馬列主義經典著述中,他加深對馬列主義精髓的把握。大量的閱讀,使其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維。[6]又如徐老,為了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他一直堅持學習、始終不懈。五四運動時期,徐老已經在湖南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在43歲時,又到法國勤工儉學,他不僅學習法文、還努力學習科技知識、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再如董必武出生在書香世家,父親和叔伯都是當地知名的教書先生,父輩樸、誠、勇、毅的做人修身原則也是董必武一直的人生追求。[7]這種對主觀世界的改造也正是“延安五老”對完美人格的不斷追求,他們將這種追求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力求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的統一。這種追求和自我改造正是“延安五老”崇高道德風范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注釋]
[1]王定國.慈和而偉大的長者.懷念吳老.重慶出版社,1986:120.
[2]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893.
[4]《謝覺哉傳》編寫組.謝覺哉傳.人民出版社,1984:164.
[5]薄一波.青年師表黨員楷模.謝覺哉傳.人民出版社,1984:3.
[6]謝覺哉日記.人民出版社,1984.
[7]董必武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6.
[參考文獻]
[1]謝覺哉日記(上、下兩冊).人民出版社,1984.
[2]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東方出版社,2005.
[4]梁星亮,楊洪.陜甘寧邊區著名人物.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5]劉波.黨內延安五老:董、林、吳、謝、徐.同舟共濟,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