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政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堅決遏制和預防腐敗現象。”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分析了易滋生腐敗的主要風險點、滋生腐敗的原因,并對如何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反腐敗;自律意識;有效機制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堅決遏制和預防腐敗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在新常態下,科學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預防機制,把對權力的制約貫穿于人、財、物、權各個方面,做到“風險定到崗、制度建到崗、責任落到崗”,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的發生。下面就如何形成有效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機制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易滋生腐敗的主要風險點
當前,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反腐敗力度空前。
2015年12月8日檢察日報刊文指出“一把手、身邊人、黨組織失職、公務接待、會所、圈子、兼職、小金庫、婚宴、特定關系人、禮尚往來”等11個易發腐敗的風險點,并列舉了大量案例。“有腐敗的危險”加上“有腐敗的條件”,再加上“不得已腐敗”的推波助瀾,使塌方式的、系統性的腐敗一再出現,觸目驚心的情節不斷地挑戰人們的神經。
從最近市紀委、監察局通報的8起發生在群眾身邊腐敗案件看,強的腐敗動機和低的腐敗成本是腐敗發生最直接原因。8起基層組織負責人受賄、職務侵占、違反財經紀律、失職瀆職、違反廉潔自律等典型案例,客觀地反映了個別基層組織負責人沒有嚴格要求自已,沒能以身作則;有些組織法紀意識淡薄,相互之間的監督制約形同虛設,甚至出現上下同心、配合默契,使本來不可能發生的事變為可能;個別地方出現“一鍋端”的現象,嚴重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作為司法行政機關,在裝備保障、公務接待、公車使用、資金管理方面是否有不規范現象?在社區矯正工作方面是否有不作為、亂作為、執法不公、執法不嚴現象?在公共法律服務方面是否有亂收費、私自收費、違反職業紀律和職業道德現象?在矛盾糾紛調處方面是否有不公平、不公正現象?在履職過程中是否有“吃、拿、卡、要”現象?等等。這些廉政風險點排查出來,不一定都會出現腐敗現象,但應當引起高度重視,以形成普遍的紀律意識、規矩意識。
二、滋生腐敗的原因
1、“兩個責任”不力。一個地方、部門或系統腐敗案件頻發、不正之風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根源是黨委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同時,紀檢監察組織執紀監督不嚴、查辦案件力度不夠,致使一些腐敗分子僥幸逃過打擊,容易造成“不腐白不腐,腐了也白腐”的現象,滋生新的腐敗。
2、體制機制缺陷。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一些制度規范也處于建立、健全和完善的階段,一些掌握了一定政治、經濟、社會資源權力的腐敗者正是利用體制縫隙和漏洞,通過各種手段侵吞、占有、攫取國家和集體乃至他人的財富。
3、自律意識不強。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部分黨員領導干部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的侵蝕,一些意志薄弱的黨員領導干部心理漸漸失去平衡,廉潔自律、拒腐防變的心理底線開始松動,最終導致一步步走向腐敗深淵。
三、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
1、堅持有腐必懲、有貪必肅,形成“不敢腐”的強大震懾。執紀執法機關要緊盯“四風”新形式、新動向,強化執紀問責,持之以恒糾正“四風”;要嚴肅查處侵吞國有資產,以權謀私、腐化墮落、失職瀆職案件,嚴肅查處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特別是新形勢下仍不收斂不收手、頂風違紀、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要堅持有案必查、違紀必究,對典型案件加大通報曝光力度,使違紀違法者在政治、經濟、精神等方面付出應有的代價。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治理和預防腐敗的力度,增加腐敗行為的成本,使抱有僥幸心理的人對搞腐敗望而生畏,使各種輕微違紀者收手收斂。
2、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扎牢“不能腐”的制度籠子。要全面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真正讓權力接受監督和制約,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強化日常管理和監督,圍繞權力運行的“關鍵點”、內部管理的“薄弱點”、問題易發的“風險點”,進一步全面排查管理漏洞,進一步明確廉政風險點,制定切實有效的廉政風險防控措施,從源頭上防止腐敗分子亂用手中權力,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于為人民謀利益。
3、堅持理想信念教育,營造“不想腐”的氛圍。強化“守紀律、講規矩”教育,開展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意識和黨性黨風黨紀教育,開展職業紀律、職業道德和法制紀律教育,努力營造守紀律、講規矩的氛圍;深入開展專題廉政談話,對存在的苗頭性問題做到早發現、早提醒,抓早抓小,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深入開展警示教育,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說服力,努力達到“查辦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