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主要教學方法依然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教師主觀將課本教學內容在課堂時間內向學生灌輸,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習效率差。如何解決初中歷史教學中低效率問題,仍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本文主要從初中歷史課堂低效化現象產生原因分析,并針對此現象提出改善措施,以便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低效化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051-01
初中歷史知識主要是將各時期歷史融合在一起,知識面較廣,學習難度較大,需要學生認真學習。但在當前情況下,初中歷史在教師教學過程中低效化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歷史教學的發展。為找到科學合理解決措施,本文將從此現象產生進行分析,并探討出有效改善措施。
一、初中歷史課堂低效化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教師教學方法老舊,教學過程枯燥
部分老師在進行歷史教學僅僅為應付學生考試,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填鴨式教學方法,缺少對知識點框架搭建,只是將歷史知識機械灌輸給學生,課堂內容枯燥乏味。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點,無法自主思考與理解,降低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初中歷史課堂產生畏懼與退縮心理,喪失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二)學生學習方法單一,學習效率低下
初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對歷史事件不愿意死記硬背,致使歷史知識點年份、事件、人物記混,缺乏基礎邏輯思維能力。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傳統歷史教學方式過于枯燥,將初中歷史課堂當作休息場所,嬉鬧甚至睡覺等現象常常出現。
(三)學生對歷史學科存在偏見,重視程度不夠
在對初中歷史進行學習過程中,歷史雖然是中考必考科目,但卻屬于副科,影響了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態度。導致學生存在僥幸心理,認為歷史只需考試前夕背記,不需花費大量精力學習,平時知識積累不夠,學習效率低。
(四)布置大量課外作業,增加了學生負擔
部分教師在課堂結束時對學生布置大量課后習題,將課堂學習效率寄托于課后作業上,以此督促學生完成初中歷史學習。但繁重的課后作業會使學生產生抗拒、排斥心理,不利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
二、改善初中歷史課堂低效化現象的措施
(一)明確學習目標,做好課前預習
教師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前,明確學習目標,提出本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前預習,使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對疑難點進行記錄,方便學生課堂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師授課效率。例如,教師讓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預習,并在書本中對自己不理解、疑惑的地方進行標記,在課堂上對疑惑的地方重點聽講,提高課堂聽課效率。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模式過老舊,要想提高初中歷史課堂學習效率,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如視頻、音樂、圖片等,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教師可以收集其相關的音像資料、人物生平事跡、奇聞趣事等資料,以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反法西斯戰爭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南京南京》《拉貝日記》等電影片段,加深學生對法西斯戰爭兇狠殘暴了解,讓他們對和平有更多的感觸,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歷史知識的理解。通過開展學生搶答比賽等課堂活動,營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主動性。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距,創建學習小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學習能力、交際能力等自由編組。小組內成員相互幫助,互相依賴,讓學生對學習負責。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
(四)擴大課堂的外延,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歷史
將生活與歷史知識結合起來,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角度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不僅可以豐富教學的內容,而且可以使枯燥歷史知識變得鮮活化、具體化。例如學習《中國古代農業經濟》時,利用民間諺語“民以食為天”中食的起源來講解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及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歷程。讓學生說出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生活高科技如手機、汽車、電視等,通過對高科技變化歷程的分析,引出《世界經濟全球化》這一課程。
綜上所述,改善初中歷史課堂低效化現象,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配合,教師需要不斷改善、豐富教學形式,強化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則需要提高自身學習自主性、改善學習態度。教師在對學生教授初中歷史時,反思教學方法,創新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創建和諧愉快地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好的在快樂中學習初中歷史。
參考文獻:
[1]朱秋麗.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低效化現象分析及對策[J].成功(教育版),2013,(22):209.
[2]巨慶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低效化現象及對策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5,(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