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茜,梁洪華
(1.國網能源研究院,北京 102209;2.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38)
?
分散式風電上網電價定價機制研究
趙茜1,梁洪華2
(1.國網能源研究院,北京102209;2.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近年我國分散式風電發展迅速,但目前政府只出臺了集中式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缺乏針對分散式風電的上網電價政策。分散式風電系統上網電價的定價應遵循有利于促進分散式能源發展、反映真實市場價值、促進各地區分散式能源協調發展的原則。從定價機制上,分散式風電上網價格目前宜采用固定電價機制,按照成本加收益的方法確定價格水平,并根據不同資源區、不同規模的差異性,按資源區進行定價,并區分居民和工商業等用戶類型。同時,上網價格也應根據投資運行成本的變化相應進行調整。隨著市場競爭的形成,最終實現市場化定價。
[關鍵詞]分散式風電;上網電價;成本;定價模型
我國風電發展正在向集中式與分散式并舉的方向發展。分散式風電因其在建設、運營、技術等方面具有的優勢,有效彌補了集中式風電存在的不足,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新熱點。我國分散式風電主要分布在中東部、南方等負荷集中的地區。預計到“十三五”末,全國可分散接入電網的風電開發潛力約為3530萬千瓦。我國目前尚未出臺專門針對分散式風電的上網電價機制,價格政策的缺失將不利于分散式風電的發展。
風電上網電價,是指風能發電系統向電網輸送電力時的結算價格,即電網對風能發電系統所發電量的收購價。
國際上通常采用固定電價制度或強制性市場份額制度作為可再生能源激勵政策的主導政策,并輔助其他激勵政策,共同構成其可再生能源的激勵政策。德國風電初期采用固定的初始電價,根據風能資源情況決定初始電價應用的期限,如果風電場風資源相對于標準值為150%,那么享受初始電價的期限大約為5年,如果風電場資源較差,享受初始電價的時間理論上可以達20年(最長期限),對風資源低于標準值60%的地方,不鼓勵資源開發,也不給予初始電價補貼,時間期滿,風電電價降低至基礎電價。2009年開始,德國允許風電開發商在固定上網電價和“市場競價+補貼”2種方式中做出選擇。丹麥也實行風電固定價格補貼。1999年丹麥推行電力改革,2000年前安裝的風機在第一個十年運營期間獲得的價格補貼是8.05歐分/度,2000年到2002年間安裝的風機在達到滿負荷運轉22000小時前的補貼為5.8歐分/度,之后20年為市場價格加上1.6歐分/度。
我國尚未形成專門針對分散式風電的上網電價機制,分散式風電參照集中式陸上風電價格政策。目前,我國陸上風電上網電價實行標桿電價,即分區域固定電價定價機制。2009年頒布的《關于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規定將全國分為4類區域,分別給出了相應的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此后,2014年12月和2015年12月對風電標桿上網電價進行適當下調。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通知》(發改價格[2015]3044號),2016年四類資源區風電標桿上網電價分別為0.47元、0.50元、0.54元、0.60元/kWh,2018年均下調2-3分錢,分別為0.44元、0.47元、0.51元、0.58元/kWh。
以固定電價為主的政策優點是,明確了風電投資預期,調動了發電企業投資風電的積極性,簡化了審批程序。然而,科學合理的風力發電定價機制是難點,上網電價過高易導致風電投資盲目跟風,造成風電的過度無序發展和國家資金的浪費;上網電價過低會導致風電投資預期收益降低,投資減少,造成風電發展速度變慢。因此,科學合理的風力發電定價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與傳統集中式風電相比,分散式風電項目主要針對低風速、高負荷地區,適用于低風速地區的風電機組制造成本,必然高于目前用于中高風速地區的風電機組;但對并網的負荷水平、短路容量和裝機容量要求不高;運行維護成本低、度電成本低,同時其占地面積小,建設周期短。
分散式風電成本主要受壽命期內風能總成本和總發電量的影響。其中,風能發電總成本主要取決于初始投資的大小。而與之相關的運行維護費、貸款利率、稅收等其他因素,對系統的度電成本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風能發電系統的發電量主要取決于當地的風能資源和風能發電的效率以及風電消納能力,同時還受運行方式、電池表面清潔度、線路損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分散式風電成本可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是指風電場的建設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建設期借款利息和流動資金,如風機的基礎建設、設備購置費用、建筑工程費用、安裝工程費用、前期開發與土地征用、輔助道路的建設等;變動成本是項目投產運營后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成本,主要包括檢修費用、備品備件購置費、保險費以及管理費等,其在風電機組每年的成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風電項目建設投資成本主要由機電設備購置及安裝工程、其它費用和基本預備費構成。在風電項目投資成本中,機電設備購置及安裝工程占了絕大部分,達到80%以上;其中風電機組為主要設備。隨著風電機組的技術成熟,風電產業鏈形成一定規模,風機各個核心部件已實現國產化,整個產業組件趨向供需平衡,風電機組設備單價基本趨于穩定。“十一五”以來,風電機組的設備造價總體呈下降趨勢,風機設備造價從2006年的7000元/kw,下降至2015年不足4000元/kw。反映人力成本、環境成本等的建筑工程費用、其他費用、建貸利息均呈逐年上漲趨勢,近年上漲幅度分別為6%/年、7%/年、8%/年。由于預備費是上述三項費用乘以預備費率,所以上漲也較快,但所占份額較少。
(一)定價原則
分散式風電系統的上網電價,指分散式風能系統向電網輸送電力時的結算價格,即電網對分散式風能發電系統所發電量的收購價。定價遵循以下原則:
1.有利于促進分散式能源的發展
按照有利于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經濟合理的原則確定價格,鼓勵小型風力電站的開發。價格的制定應當在補償用戶發電項目的合理投資成本的基礎上,使投資者和電網企業都有一定的利潤空間。
2.有利于反映真實市場價值
隨著分散式能源發電技術的不斷進步,將投資建設成本逐步下降,分散式能源發電價格應根據成本的變化進行適時調整,反映真實的市場價值。
3.促進各地區分散式能源協調發展
不同地區資源特點和成本水平差異較大,分散式能源發電價格應體現地區差異。
(二)定價機制
我國分散式風能發電上網電價按照“成本+利潤+稅金”的方式制定。考慮到不同資源區、不同規模的差異性,按資源區進行定價,并根據用戶類型分為居民和工商業用戶進行定價。上網價格采用固定電價機制,并根據投資運行成本的變化,逐步調整上網電價;最終實現市場化定價。
(三)定價模型
分散式風能發電上網電價定價模型如下:
上網電價=準許成本+合理回報+稅金
1.準許成本
準許成本=折舊+運行維護費+財務費用
(1)折舊費
折舊費可按監管機構核準的固定資產原值和集中式風能發電項目綜合折舊率為基礎核定。一般采用年限直線折舊法:
折舊費=固定資產原值×(1-殘值率)×折舊率
(2)運行維護費
運行維護費包括材料費、修理費、職工薪酬(工資和社會保險)、其它費用等,既可分項估算,也可綜合估算。
1)分項估算。分項估算時,材料費、修理費和其他費用一般都按設施的固定資產比例估算,而薪酬一般根據職工人數、人均工資和社會保險費率進行估算,具體如下:
材料費=固定資產原值×折舊費率
修理費=固定資產原值×修理費率
職工薪酬=職工人數×職工人均工資×(1+各項社會保險費率)
其他費用=固定資產原值×其他費用率
2)綜合估算。綜合估算時,不再區分材料費、修理費、職工薪酬、其他費用成本驅動因素差異,統一按固定資產的一定比例估算。
運行維護費=固定資產原值×運行維護費率
(3)財務費用
項目財務費用根據每筆貸款額度、償還方式、償還年限、貸款利率逐年計算。貸款償還一般有本金等額償還和本息等額償還方式。
2.合理回報
合理回報是指投資某項目的企業(單位)應當取得的合理收益。根據國家發改委、建設部2006年發布的《中國部分行業建設項目全部投資基準收益率取值表》中發電項目稅前基準收益率為8%。
3.稅金
稅金由增值稅、增值稅附加和所得稅構成。我國對可再生能源電力技術的增值稅、所得稅減免實行一定的優惠。其中,增值稅實行即征即退50%的政策,增值稅附加稅率按8%執行,其中城建稅5%,教育稅3%。所得稅稅率為25%,繳稅基數為每年的風電場盈利金額,并實行“免三減三”的優惠政策。
(一)居民用戶分散式風電上網電價測算
1.項目主要參數
以Ⅱ類資源區家庭分散式風電項目為例。裝機容量5KWp,初始投資4.5萬元,單位容量造價8.6元/W。Ⅱ類資源區利用小時為2400小時,系統效率為75%,年均發電量約5000kWh。暫不考慮運行維護成本。項目經營期25年,資本金回報率按8%。由于資金總量較小,按全部都為自有資金考慮。
2.價格測算
基于成本加收益法采用經營期方法測算得出,該居民用戶分散式風電上網電價(含稅)為1.21元/kWh,較該資源區陸上風電標桿電價0.50元/kWh高出0.71元/kWh,也遠高于居民銷售電價水平。如果沒有補貼政策,居民用戶建設分散式風電項目經濟性教差。
3.敏感性分析
影響分散式風電上網電價的因素很多。當單位容量造價、利用小時數、運行維護費用、壽命期、貸款利率發生變化時,分散式風電的上網電價都會隨之改變。
分別研究單位容量造價分別提高和降低20%、利用小時數分別按I類、III類和Ⅳ類資源區平均利用小時、年運行維護費率為1%和2%這三種因素對分散式風電上網電價的影響,結果見表1。測算結果表明,降低項目造價和年運行維護成本、提高年等效利用小時都會使上網電價降低。其中,項目造價和年等效利用小時的影響最大。

表1 三種因素變化對居民用戶分散式風電上網電價的影響
(二)工商業用戶分散式風電上網電價測算
1.項目主要參數
以Ⅱ類資源區工商業用戶分散式風電項目為例。裝機容量1.5MWp,初始投資1200萬元,單位容量造價8元/W。Ⅱ類資源區利用小時為2400小時,系統效率為80%,年均發電量約288萬kWh。年運行維護成本費按投資的1%考慮。項目經營期25年,資本金回報率按8%。自有資金為20%。貸款年限10年,貸款利率按五年期以上貸款利率4.9%。
2.價格測算
基于成本加收益法采用經營期方法測算得出,該工商業用戶分散式風電上網電價(含稅)為1.15元/kWh,較該資源區陸上風電標桿電價0.50元/kWh高出0.65元/kWh,但略低于商業用戶銷售電價水平。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工商業用戶建設分散式風電項目仍具有一定的經濟性。

表2 三種因素變化對工商業用戶分布式風電上網電價的影響
3.敏感性分析
分別研究單位容量造價分別提高和降低20%、利用小時數分別按I類、III類和Ⅳ類資源區平均利用小時、年運行維護費率為1%和2%這三種因素對分散式風電上網電價的影響,結果見表2。測算結果表明,降低項目造價和年運行維護成本、提高年等效利用小時都會使上網電價降低。其中,項目造價和年等效利用小時的影響最大。
從分散式風電的技術經濟特點來看,我國分散式風電投資回收期長、對工商業用戶具有經濟性,但對于居民用戶經濟性有限。項目造價和年等效利用小時對上網電價的影響最大。在風能資源不太豐富的地區,如果缺乏合理的價格政策支撐,分散式風電投資預期收益降低,投資積極性將降低,難以支撐分散式風電的可持續發展。
從定價機制上,分散式風電上網價格目前宜采用固定電價機制,按照成本加收益的方法確定價格水平,并根據不同資源區、不同規模的差異性,按資源區進行定價,并區分居民和工商業等用戶類型。同時,上網價格也應根據投資運行成本的變化相應進行調整。隨著市場競爭的形成,最終實現市場化定價。
[參考文獻]
[1]覃楊,何菊.分散式風電建設與發展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9):106-107
[2]葉澤,裴小妮,馬冠華,等.國外風電價格政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12):1-2
[3]馬國慶,李偉.風力發電項目上網定價機制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9(20):63-64
[4]時璟麗.關于在電力市場環境下建立和促進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體系的研究[J].中國能源,2008,30(1):23-27
[5]潘慶.完善我國可再生能源固定電價制度的思考[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11):19-20
[6]劉吉臻,劉濤,崔超.基于風電成本和火電利潤的風電定價機制[J].中國電力,2015(7):89-94
[7]周瑩,張娜,董振,張婷.風電上網電價機制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12(9):97-104
[責任編輯:王鳳娟]
[作者簡介]趙茜(1979-),女,北京人,國網能源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力技術經濟。
[收稿日期]2016-01-16
[中圖分類號]F407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