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學芳
【摘要】現如今中職德育課已經發展成為了較受關注的一門學科,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都是十分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將實踐教學應用到了具體當中,下面筆者首先會對中職德育課實踐教學研究的主要論題進行簡單的分析,并對深化中職德育課實踐教學研究的思考進行具體的論述。
【關鍵詞】中職教育 課程實踐 分析 道德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074-02
德育課實踐教學已經成為了現如今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的主要課題之一,隨著人們對于德育教學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注重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在很多人看來實際上就對德育教學課的一種實踐方法,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德育教育也為現如今的種植院校未來發展開辟了更好的發展前景。因為我國未來社會所缺乏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較強的人才,更是綜合素質較強的多方面發展的全能型人才,所以加強中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中職德育課實踐教學研究的主要論題:
1.1中職德育課實踐教學的地位與作用:
中職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教育力量,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現如今中職院校德育課的實效性并不是很好,很多中職院校當中的教師和學生也都是感覺到了在實際的教學當中缺乏實踐性的教學目標。所以不少德育課教師和學者都強烈的呼吁強化中職德育課實踐教學中的一些環節,增強教學中的實踐性環節不僅僅為了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奠定更多的基礎,同時也是為了更夠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德育課教學的重要性。現如今中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已經不僅僅局限在了理論知識上,更多的將會關注學生的德育素質教育和品德的培養[1]。
1.2中職德育課實踐教學的功能與目標:
從理論上分析,實際上中職德育課實踐教學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和社會經驗的積累具有很大的促進性作用。由于中職院校當中的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在面對很多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能夠及時的給予解決措施,所以這就需要更多的去鍛煉中職院校學生的德育水平,讓學生在未來的生活和發展當中能夠具有正確的發展方向和價值觀。
1.3中職德育課實踐教學的內涵與形式:
中職德育教育課程是現如今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具有關專業人士研究表明,現如今我國中職院校的德育課程已經采取了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方式,實際上德育課的教學內涵只要就是給予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創造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可以將自身的潛能發揮出來,這就是實踐性教學的內涵,因為只有讓學生能夠大膽的參與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才能夠更多的掌握學習內容。除此之外德育課教學的一般形式也都是以學生為主進行教學的一項任務。很多中職教師提成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也就是希望能夠通過合理化的教學形式來讓學生體會到德育教學的重要性,現如今很多德育教學的形式也是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有組織有活動的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而從中吸取豐富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德育教學的最終目的[2]。
1.4中職德育課實踐教學的考核與評價:
對德育課實踐教學進行科學、合理的考核與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的教學當中,教師考察學生成績的方式主要就是通過考試卷子來對學生進行成績的評定,實際上這種考核方式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夠合理的,要想更好地考核學生的學習成績,筆者建議應該以日常生活中學生的學習和品德思想為主要基礎,因為高素質的學生和高品德修養的學生才是我國未來社會較為缺乏的人才,也只有高素質的學生才能夠為我國的未來發展貢獻出更多正能量。所以有關中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德育課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自身的考核方式和評價體系。
2.對深化中職德育實踐教學研究的思考: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德育教學當中主要存在著兩大問題,首先存在的就是實踐探索得多,理論研究的少的問題,現如今很多中職院校當中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品德素質培養的時候都是更加關注書本知識和理論知識的培養,很少有教師會專注的關心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的培養,長期以來也就導致了我國現如今中職院校中的學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對于社會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筆者建議有關中職院校一定要正確的對待學生的德育教學問題[3]。
綜上所述,筆者簡單的論述了中職德育有效教學的實踐性,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實際上中職德育課教學實際上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和確立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有著很大的幫助,只有不斷的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和自身素質,才能夠為我國未來的發展輸送更多高素質的人才,也唯有發揮德育實踐教學才是構建中職特色教學的重要核心內容。
參考文獻:
[1]吳杰瑩.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的實踐探索[J].廣州市貿易職業高級中學,2013(07):3323—3330.
[2]宋衛.關于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的方法探究[J].江蘇省啟東中等專業學校,2012(03):554—556.
[3]陸清麗.談談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的定位[J].濟南信息工程學校,2014(05):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