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云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093-01
當今社會已是知識經濟時代,“文盲”一詞不再指單純的沒有文化知識的人,而是指不能繼續學習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的人。與之不協調的是在學校教育中還存在著單純的傳授知識,不教給學生學習技能和方法的現象,對于學校里的學生,他們的任務就是接受、存儲前人已“發現”的知識。就作文而言,大多數學校教師還是走命題作文的道路:教師統一命題,集體指導寫作技巧,確立主題,編找材料 ,然后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完成作文,大約一周以后,比較認真負責的老師方能批改完作文予以講評。此時學生基本上已把自己的作文忘得一干二凈了。這樣做的確能使學生寫出一兩篇精彩之作,但大多數學生卻沒有真正學會寫作,甚至有時想將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也不可能。面對此種形勢,我認為作文教學關鍵是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寫作能力,因為社會需要的是可持續的人才,而不是會做一兩篇美文的人。
(一)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寫作能力的必要性
《語文標準》關于寫作的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根據這一目標,我們應該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維,并能順利將自己的意思用文字表述出來,使作文真正成為人與人交往或交流的工具。可見,新課標寫作總目標的實現,要求學生必須把自己融入社會中,具備適應社會需要的寫作能力。
(二)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寫作能力的可能性
1.初中生的易于被引導,使培養學生社會需要的寫作能力成為可能。初中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形成,可塑性強,只要教者正確加以引導,學生就會樂于接受,并能用心去做。
2.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的產物,人的思想認識必然要打上社會的烙印,因而讓學生寫出適應社會需要的作文是完全可能的。學生決不應為作文而作文,而應是為用而作文。比如社會上人與人的交往、交流的語言形成文字就可稱為作文;再比如對社會某事或喜或怒必然要有看法,這形成文字也是作文。魯迅、郭沫若等人由于有療救社會痼疾的責任感,由于有拯救人民于水火的愛國情,他們雖都是學醫的,開始都不曾學寫作技巧及文法,卻能讓一篇篇適應社會需要的作品應時而生。他們的作品不朽,而他們決不是為了不朽作品而寫文章。我們不要求學生寫出《狂人日記》、《女神》那樣的作品來,但我們應該讓學生關心社會,培養他們適應社會需要的寫作能力。
3.社會生活中彼此交流的需要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人生活在社會之中,必然要彼此交流,要抒自己之喜悅,要發自己之感慨,對學生來說,這些要比命題作文好寫得多,愿寫得多。學生往往不用老師布置就自發的動筆交流、抒懷,如有些學生不愿寫作文,不肯交作文,卻偷偷的給朋友寫信,且能洋洋灑灑幾百甚至上千言,這說明此類學生并不是沒有寫作能力,只是他們把作文與交往(社會需要)對立起來。面對此種現象,語文教師一定要因勢利導,讓學生樂于作文,且寫出有用作文。
(三)作文教學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以上論述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寫作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對于廣大語文教師和廣大初中生來說,該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這一能力呢?我認為它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分期分步進行訓練,具體如下:
1.廣泛涉獵,培養興趣
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廣泛涉獵社會各方面的知識:如觀看新聞、觀察社會、閱讀名著、學會質疑……在進行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教者要幫助學生依著自己的興趣寫下去,寫下去……無論長短,莫論好壞,只要自己對某人某事某現象有感觸,只要自己想寫,就要毫無顧慮地寫下去。為引起學生重視,可讓學生將這些文字根據自己的實際定名為“日記”、“周記”、“月記”等,通過這些訓練,既可使學生能自覺留意于天下大小事,真正意識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天下興亡,人人有責”,又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使學生對自己有感觸的天下大小事都能自覺動筆,不吐不快。
2.專攻一篇,形成佳文
經過一年左右第一步驟的訓練,大部分同學除了具備觀察能力和寫作興趣外,都能擁有幾大本財產,這是一筆不小的財富。這時教者就該引導學生將這些財產分類,為每類財產取個恰當的名稱(依據中心),然后做這樣的訓練:將名稱擴展為陳述句,作為文章的中心,讓學生對這一類財產中的各個材料自行取舍,潤色語言,安排結構,選擇方法,形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最后再指導學生修改,形成美文。當然,這樣做的目的決不是為了形成一兩篇佳作,而主要是讓學生在訓練中體會觀點與材料的確立與取舍,培養學生看到不同立意的文題,腦海中立即顯現出與此相關的材料的能力。需要強調的是,學生在進行第二步驟訓練時,不要中斷第一步驟的積累。
總之,知識經濟社會需要的是新型人才,那種單純以書本為教材的教育下培養出的人才已滿足不了時代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充分接觸社會,關注社會,以社會萬象作為學生作文的素材,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