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凡
(湘潭大學歷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
長沙郡起源初探
張超凡
(湘潭大學歷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里耶秦簡出土以后,長沙郡作為秦朝初年三十六郡之一的傳統觀點被否定。多種資料顯示,長沙郡極有可能是由長沙王吳芮設置。長沙郡出現的前提是該地區在政區劃分上發生重大變化,即由洞庭、蒼梧二郡演變為長沙一郡;吳芮在楚漢戰爭之際占領了該地區,有條件進行這一政區變更;長沙之名來源于古越語,而吳芮的勢力集團正是越人集團。
關鍵詞:長沙郡;吳芮;里耶秦簡;古越語

里耶秦簡J1(16)5簡正面的文字如下:
廿七年二月丙子朔庚寅,洞庭守禮謂縣嗇夫、卒史嘉、假卒史、屬尉: 令曰:“傳送委輸必先悉行城旦舂、隸臣妾、居貲贖債。急事不可留, 乃興徭。”今洞庭兵輸內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當傳者多[1]。
材料中涉及洞庭、內史、巴、南郡、蒼梧五個地名。內史、巴郡、南郡都是郡名,那么相對應的,我們有理由認為洞庭和蒼梧也是郡名。正是由于秦代湖南地區有洞庭、蒼梧二郡這一說法被學術界接受,所以長沙郡是由秦朝所設置這一觀點才會被推翻。
關于長沙郡的設置者,筆者認為應該是西漢初年第一任長沙王吳芮。其原因有三:一是秦漢之際湖南地區行政區劃發生過很大變化,這為長沙郡的出現提供了可能;二是漢初吳芮實際控制了長沙郡,他有條件進行這一政區變更;三是長沙之名來源于古越語,而吳芮本人屬于越人集團。
一洞庭、蒼梧二郡演變為長沙一郡
由前可知,秦代在湖南地區設有洞庭、蒼梧二郡。漢高祖在冊封吳芮為長沙王之時,雖然封了長沙、豫章、桂林、南海、象郡五郡給吳芮,但是桂林、南海、象郡均是南越國的統治區域。至于豫章郡,辛德勇先生《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漢高祖在冊封吳芮為長沙王的詔書之中是有豫章郡的,只是冊封沒多久就又把豫章郡轉予淮南王英布,辛先生進而作出推想,認為高帝只云長沙而不云黔中,是因為在此之前政區已經有過調整,即原來的蒼梧與洞庭二郡已經合并成了長沙郡。
秦代的洞庭、蒼梧二郡到漢初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長沙一郡。而洞庭、蒼梧周邊的南郡、九江郡、巴郡在秦漢兩代均有。秦郡的名稱大部分都保留到了漢代,雖然有些郡域會有所變動,但名稱大多數都沒有變。漢郡是在秦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具有很強的繼承性,而長沙、武陵這種完全毫無關聯的郡名更替,只能是在秦漢之際,該地區在政區劃分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得洞庭、蒼梧二郡名均已經名不副實,從而才改用長沙、武陵作為郡名。
二長沙郡是吳芮的實際控制區域
要論證長沙郡是吳芮的實際控制區域,就要證明以下幾點:一,吳芮本人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否則劉邦不可能承認這股勢力,并且分封為異姓王;二,吳芮在漢五年時已控制長沙郡,否則長沙郡不可能是由吳芮所置。
《漢書·高帝紀》記載,漢五年春諸侯上書勸劉邦稱帝時開頭是:“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2]吳芮能夠與六位有實力的諸侯王一起勸劉邦稱帝,這說明吳芮本人是掌握了一定軍事力量的,否則不可能和其余六位異姓王平起平坐。
《漢書·吳芮傳》載:“項籍死,上以(梅)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芮,徙為長沙王?!盵3]如果漢高祖真是因為梅鋗的功勞大而封吳芮為長沙王,那說明梅鋗的功勞是非常大的,但《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卻根本沒記載梅鋗的封號,梅鋗本人連侯都沒有封到,所以這種說法并不可信。
王勇認為“劉邦在楚漢戰爭后,違背其分封原則,將軍功并不顯著的吳芮封在長沙為王,并遙奪南越三郡以予之,實欲利用其在越人中的威望和手下軍隊習于水戰及南方氣候的特點,阻擋南越北犯和平定南越?!盵4]由此可見,吳芮是有一支軍隊的。
《史記》、《漢書》在記述項羽封十八諸侯時,都提到了吳芮被封為衡山王,但是《漢書·高帝紀》記載封吳芮為長沙王的詔書中指出:“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盵5]這就說明,吳芮是被項羽給廢掉了的,那么衡山郡也就不會再歸吳芮所有。那么吳芮遷往何方便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了。筆者認為吳芮是往湖南地區發展,理由有三點:
第一,若是西漢政府徙封,必定不會建都長沙。
建都臨湘并不利于漢政府對于長沙國的管控。因為從長安到臨湘的交通十分不便,要先從南郡入沅澧流域,然后經洞庭湖轉道湘江,最后到達臨湘。定都長沙對西漢政府來說主要有以下兩個麻煩:
其一,中央傳命令給長沙國的過程會很慢,影響行政效率?!短屏洹酚涊d:“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溯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余水四十五里,空舟溯河四十里,江五十里,余水六十里。沿流之舟則輕重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余水七十里?!盵6]由于唐一里=300步,一步=五尺,一尺≈30厘米,也就是說唐代空船在沅澧流域和湘江流域順水而行時,每天只能行31.5公里,而漢壽至長沙的直線距離大約有110公里,則水路距離更遠。如果按160公里計算,則中央下達的政令從索縣傳到臨湘需要五天,這也就意味著中央的政令在沅澧流域得到執行至少要浪費十天,這樣的設置絕對是不符合中央政府的要求的。
其二,孔艷《明清時期湘江長沙段歷史地理問題探討》認為“長沙瀕大江,風濤之險難以避之。湘江長沙段屬順直型河段,缺少舟楫灣入之所。如遇水患,導致渡口碼頭很難泊舟,使得沿岸港口建設成為必要舉措。”[7]可見長沙的水運條件并不理想,甚至都沒有一個理想的港口。這樣的條件雖不利于物資運往臨湘,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臨湘城的軍事安全,任何敵軍想要從水路進攻臨湘城其實都很困難。如果吳芮等人有造反之心,拒城而守對中央政府勢必會制造極大的麻煩。
綜上所述,其實建都臨湘城是十分有利于長沙國而不利于中央政府的,所以建都臨湘必定是吳芮本人的主意,那么自然也就表明吳芮當時其實已經實際掌控了這一地區。
第二,秦漢之際的臨江國并沒有蒼梧郡。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言漢五年一月分臨江國為長沙國,周振鶴據此認為“臨江國相當于漢五年時的南郡和長沙國之和?!盵8]但筆者認為這是有爭議的。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耸故贯懔x帝長沙郴縣。”[9]既然把義帝遷徙到郴縣,那么義帝作為名義上的共主,他的王畿之地還是存在的。從遷徙義帝到義帝被殺之間,義帝的都城在郴縣,那么他的王畿之地勢必也在郴縣附近。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的時候,只是把洞庭郡封給了臨江國,而蒼梧郡則是義帝的王畿之地。當英布殺掉義帝之后,蒼梧郡自然也就成了英布的統治區域,只是沒過多久英布背叛項羽,并且被項羽打敗,只身逃入了劉邦的大本營。吳芮很可能就是利用這個機會趁亂占領了蒼梧郡。
那么,《史記·秦楚之際月表》里的分臨江國為長沙國又該怎么解釋呢?筆者認為應該是指分臨江國的洞庭郡給長沙國,也就是正式承認吳芮占領洞庭郡這一事實。
第三,臨湘城乃吳芮所筑。
按《水經·湘水注》記載:“湘水左逕麓山東,上有故城……又右逕臨湘縣故城西縣治,湘水濱臨川側,故即名焉……漢高祖五年,以封吳芮為長沙王。是城(臨湘城)即芮筑也。”[10]臨湘城其實是吳芮受封為長沙王之前所筑。根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吳芮本人死于漢五年七月,距其受封為長沙王不過五個月,如果吳芮是在徙封為長沙王之后才筑此城,以當日湖南之地廣人稀的情況(《漢書·賈誼傳》載《治安策》曰:“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盵11]漢初長沙國地貧人稀,只有二萬五千戶,吳芮很難集中大量人力來修筑臨湘城),要在五個月的時間內建好一座都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筆者認為吳芮重建長沙城是在受封為長沙王之前,這也就表明,吳芮在此之前肯定就已經控制了這一區域。
三長沙郡之名與古越語有關
關于長沙這個名字的起源,皇甫一弘《談長沙地名的成因》提出了五種說法:一說得名于長沙星;二說得名于萬里沙祠;三說得名于沙土之地;四說得名于長形沙洲;五說得名于“蠻越”語“祭禮女神的地方”,其中,“長之意為祭壇,沙之意為女神”[12]。其中,得名于長沙星和萬里沙祠這兩說都已經被學術界所否定。
再看得名于沙土之地,《談長沙地名的成因》記載:“唐大歷年間,長沙太守張謂著《長沙土風碑銘》引《遁甲記》云:‘沙土之地,云陽之墟?!帧堵肥贰吩唬骸常瑸殚L沙;云陽,為茶陵。’又《元和郡縣志》云:‘《禹貢》荊州之域,春秋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盵13]歷史時期的長沙地區的確是沙土之地,但是這只能解釋一個“沙”字,卻不能說明 “長”字,所以此說是很牽強的。
再說得名于長形之洲,《水經·湘水注》記載:“湘水又北徑南津城西,西對橘洲,或作吉字,為南津洲尾?!盵14]除此之外,湘江長沙段再無其他洲記載,由此看來,這個得名于長形之洲的洲只可能是南津洲或橘洲,根據《水經注》記載,這二洲在湘江水位較低時,應該是連在一起的,如此一來,這延綿數公里的沙洲的確是長形之洲,因此而命名為長沙是有可能的。
但是,長沙作為地名,最早見于《逸周書·王會篇》?!锻鯐酚涊d了周公營建雒邑竣工后,周成王大會諸侯、方國的盛況。當時“長沙鱉”是作為方物貢獻給周王室的,而這也是“長沙”之名第一次在古籍文獻里出現。楚人南下遠在這之后,當時長沙在越人的勢力范圍之內,即便越人也按照“長形之洲”而命名為“長沙”,那讀音也會與漢人的不一樣。
顧鐵符《楚國民族述略》指出“楚人自從受封在南蠻地區之后,為了要團結周圍的蠻夷,所以很注意學蠻話。”[15]“關于楚國對境內及其周圍蠻夷的策略,以及對待他們的基本情況,略如上述。”[16]楚國對境內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尊重的,并且保存各族文化。所以楚國南下之后,不會隨意更改地名,應該會沿用越人所使用的地名,其所作的改變很可能只是根據古越人的發音將“長沙”音譯成了后世的長沙。而長沙之名又恰巧契合了“長形之洲”這一說法,所以后世便以為長沙之名得名于“長形之洲”。周宏偉《釋“洞庭”及其相關問題》指出“doengh nding組合起來作為壯語地名詞匯,就是紅色的平地、壩子之意。”[17]由此可見,洞庭在壯語里其實是紅色土地的意思。以此類推,楚國在新征服地區的命名上很可能沿用之前的名字。
《長沙地名的由來》指出“在楚國‘南平蠻越’之前,長沙居民屬‘蠻越’族。在蠻越語中,‘長’是‘祭壇’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L沙’在蠻越中的含義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壯、侗諸民族聚居區還有女神崇拜的風俗,他們的成語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長沙’之語?!盵18]由此可見,“長沙”作為古越語詞匯,是有具體的含義的,“長沙”一名來源于古越語是可以解釋得通的。
吳銘生《湖南古越人葬俗》指出“古越人的墓葬,大都葬于丘陵地帶,且有自身的墓地?!盵19]一般民眾的墓地都離自己居住的部落不遠,所以古越人的聚居地應該也在附近。而且,吳銘生《從考古發現談湖南古越族的概貌》指出“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周這個歷史階段,湖南境內湘東的瀏陽、湘北的岳陽、湘中的湘分(結合文章內容來看是湘鄉,湘分應是作者筆誤)、湘南的衡陽、安仁、零陵等地,都有越文化的遺存,證實了這個縱深地帶都是古越族活動的區域?!盵20]綜上所述,古越人的活動區域似乎以丘陵地帶為主,岳陽雖然位于平原,但是發現越文化遺存的黃秀橋臨近洞庭湖,而洞庭湖在先秦時期面積很小,這說明現在臨近湖邊的黃秀橋在先秦時期是一個海拔相對較高的地方,否則早已沉入湖底。
所以,筆者認為完全可以作如下假設:古越人住在丘陵地帶,而在地勢低的地方進行祭祀活動,而湘江兩岸地勢平坦,古越人完全可能在此進行祭祀活動,甚至古越人有可能就是在橘洲之上進行祭祀活動。
《漢書·高帝紀》中高祖冊封吳芮的詔書有這樣一句話:“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盵21]而《漢書·吳芮傳》也說:“吳芮,秦時番陽令也,甚得江湖間民心,號曰番君。”[22]那番君應為何意呢?
番縣是吳芮起家的地方,所以最開始的番君可能指番縣之君。吳芮被廢之后,他有可能被趕回番縣,但番縣在當時屬于九江王英布的轄區。如果是在英布的九江國被項羽滅掉之前,則英布不可能讓吳芮到番縣。如果是在九江國被項羽滅掉之后,那么吳芮是有可能在番縣站穩腳跟,但如此一來,漢高祖封英布為淮南王時就難以將已經封給吳芮的長沙郡轉交到英布手中?!妒酚洝す鄫雮鳌酚涊d:“(灌嬰)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23]番縣屬豫章郡,這說明番縣不是吳芮所控制的。
從統率的軍隊來看,吳芮是越人的首領,《漢書·吳芮傳》記載:“因率越人舉兵以應諸侯。”[24]如果吳芮跟越人沒有一點關系的話,怎么領導越人呢?即使吳芮是漢人,在他領導越人軍隊之后,也就成為越人集團的軍事首領,其所作所為符合百越人的習慣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史記·黥布列傳》載:“長沙哀王使人紿布,偽與亡,誘走越?!盵25]吳臣欺騙英布,說要一起逃到越地去,這恰恰說明了吳氏父子在越人心目中的地位!否則英布不會相信。當他們統率越人之后,他們就已經是實質上的越人,所以番君之意應是少數民族首領之君,用越語來命名一個新設郡對他們而言可以被更多越人認同!
綜言之,秦漢之際,湖南地區行政區劃發生過重大變化,吳芮在受封為長沙王之前,實際控制了長沙郡所轄的地區,在調整所轄區域的行政區劃時,用了古越語的詞語來命名這個新郡——長沙郡。
參考文獻:
[1]王煥林.里耶秦簡釋地[J].社會科學戰線,2004,(3).
[2][3][5][11][21][22][24]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王勇.漢初長沙國獨傳五世原因新探[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6]李吉甫.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2014.
[7]孔艷.明清時期湘江長沙段歷史地理問題探討[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8]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23][2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0][14]陳橋驛.水經注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2][13]皇甫一弘.談長沙地名的成因[J].中國地名,2012,(7).
[15][16]顧鐵符.楚國民族述略[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17]周宏偉.釋“洞庭”及其相關問題[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3).
[18]佚名.長沙地名的由來[J].中國地名,2006,(2).
[19]吳銘生.湖南古越人葬俗[J].南方文物,1995,(2).
[20]吳銘生.從考古發現談湖南古越族的概貌[J].江漢考古,1983,(4).
(責任編校:余中華)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Changsha County
ZHANG Chaofan
(Department of History,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view that Changsha county was one of thirty-six counties in Qin Dynasty was denied after Liye bamboo unearthed. Several documents show that Changsha county was very likely set up by WU Rui who was the king of Changsha.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appearance of Changsha county is the major changes in it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at is, two counties, Dongting and Cangwu evolved into Changsha county. WU Rui occupied the area during the war between Chu and Han, who had the power to alter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name of Changsha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Yue language,and WU Rui’s forces group was just the Yue group.
Key Words:Changsha county; WU Rui; Liye bamboo slips; ancient Yue language
作者簡介:張超凡(1991— ),男,湖南長沙人,湘潭大學歷史系碩士生。研究方向:歷史地理。
收稿日期:2015-09-16
中圖分類號:K92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6)01-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