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玉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上海 200235
?
中國古代農村金融萌芽初探
王玉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上海 200235
摘要:西周時期,由于私有制的產生,社會成員之間開始有了貧富差距,民借官貸和民間借貸的行為已很常見。但中國古代農村金融萌芽還是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中的脆弱性使得農戶為了生存不得不去進行大量的借貸活動。另外,高利貸也在這一時期也廣泛出現于民間借貸中。地主、商人、貴族通過高利貸資本累積的社會財富,為秦漢商業貨幣經濟的發展打下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關鍵詞:農業經濟;農村金融;萌芽;貨幣;借貸

農村金融體系是金融體系在農村地區的運行和發展,是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農村金融體系和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是緊密相關的: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不同,反過來,適當的金融服務會促進當期經濟的發展。因此,一國采用怎樣的農村金融體系由國家宏觀金融政策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共同決定。本文就是以此為線索來研究中國古代農村金融的萌芽問題。
一西周農業借貸的出現
經考古發掘證實,中國在原始社會時期,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等不同階段。這一階段的原始社會公有制條件下,氏族所得由氏族成員平均分配。并據《說文解字注》載“貸,施也。為我施人曰貸也”,這里的借貸就是無償給予,并沒有經濟學上欠付債務的含義。漢代初期,燕國人韓嬰在談到上古時代的井田制時也表示:“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為一井……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憂,患難相救,有無相貸,飲食相召,嫁娶相謀,漁獵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親而相好”[1],也驗證了在原始社會的公有制條件下,氏族所得由該氏族成員均等分配,并不存在私人所有的概念,在物質生活中,氏族成員之間無私地提供幫助、物物交換以互通有無。
到了夏朝,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再經過商朝和西周的發展,奴隸社會已得到充分發展并開始向封建社會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私有制產生,社會成員之間開始有了貧富差距,農村公社井田制存在的基礎遭到了破壞,再難維持下去。同時,農業是社會的主要經濟部門,作為農業生產資料的土地和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的奴隸歸國家所有,即所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王再將土地和奴隸分賜給諸侯和臣下世代享用。奴隸主不僅剝削奴隸,還壟斷工商業,即所謂的“工商食官”,造成奴隸的生活貧困潦倒。“貸”的涵義開始向經濟學靠攏,越來越多的具有了“借”的內涵。貧困的奴隸在所得無法滿足自身需求的情況下便開始向富人借貸,富人也可憑此獲取額外的利息,這就是借貸行為的開端。
殷商時期,目前并未找到關于借貸行為的考古材料,但根據《呂氏春秋》所載,在周武王滅了商朝之后,“發巨橋之栗……財棄責,以振窮困”,免去人民欠官府的債務來安撫貧困之人。從這句話中可推知商代已經產生了借貸行為。到了西周,“泉府”一職出現在《周禮》中,據載其專門負責“掌以市之征布,斂市之不受,貸之滯于民用者,以其賈買之……凡賒者,祭祀無過旬日,喪紀無過三月;凡民之貸者,與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國服為之息”,指的是泉府的主要責職便是“征布”,需求不足時對市場滯銷貨物進行收購,需求過剩時再拿出這些貨物以平價賣給消費者,也允許民眾在祭祀、喪紀缺用的情況下賒買,但規定還款期限不得多于旬日和三個月之期,同時還允許民眾向國家貸款但要付息償還。而這里的“為國服為之息”歷代均有不同說法。鄭司農(漢代經學家鄭眾,因曾官居大司農,故稱)認為“國服事之稅為息”,鄭玄(漢代經學家)認為“所賈之國所出為息”,丘濬(明代政治思想家)則認為是“以服役公家為息”?!吨芏Y》還提到了“聽稱責以傅別”的“小宰”官職,“凡有責者,有判書以治則聽……凡屬責者,以其地傅而聽其辭”,即專門負責以借貸文書為依據審理民間債務糾紛。通過這些記載,足以說明在西周時期,無論是民借官貸還是民間借貸的行為都已很常見。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村金融體系的形成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00—公元前221),中國社會由銅器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公田逐漸轉為私有,中國社會有奴隸制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在這一變化中,農業生產有了飛速發展。
1.生產技術的創新與進步。第一,鐵質農具開始出現與普及。自戰國起,除鐵質兵器外,犁、鏵、鑊、鐮、斧、鋤等鐵制農業生產工具已遍及遼東半島、廣東、陜西、四川等地。據《管子·輕重乙》的記載:“農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鐮,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為農”。同樣在《國語·齊語》中,也記載“美金(青銅)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鐵)以鑄鉏、夷、斤、斸,試諸壤土”。這些記載都證明了戰國時代鐵質農具的廣泛使用,還為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提供了可能性,促進了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第二,牛耕的推廣。耒耜作為較早使用的農具,耜直接被用來扎刺耕地,耒則指的是耜的柄部。隨后,木制的耜片,更新為鐵片制,改“耒耜”而用“犁”。再結合《國語·晉語》中所載的“宗廟之犧,為獸畝之勤”,就是把祭祀的牲畜作為耕田的動力,這樣“?!迸c“犁”就結合在了一起。當代所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犁,通常都是呈“V”形的鐵口犁,裝在木質的犁面上,再在?;蝰R的牽引下進行耕地。例如,五尺童男子一人牛耕一天,相當于成年男子用耒耜三天的耕作量[2]。第三,耕作技術的進步。首先,在土地肥沃地區,采用連作制,“今茲美禾,來茲美麥”。北方采用壟作法,南方則因水網密集采用粗放形式。與此同時,已能“深耕易耨”、糞種施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進行農作物的種植,“耕者且深”、“人耜必以澤,使苗堅而地隙”。同時,戰國諸子著作中也常見“無失民時”、“不違農時”、“無奪農時”等說法。
2.農田水利工程的興修。夏禹治水時期我國便開始發展農田水利事業,西周時期出現了簡單的溝洫系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據《管子·七臣》的記載:“夫民之所生,衣與食也,食之所生水與土也”,可見統治階級對農田水利事業的重視程度,并積極進行“治堤防,耕蕓樹藝,正津梁,修溝瀆”。這一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春秋時期楚國孫叔敖修建的期思陂、芍陂,吳國的邗溝。戰國時期魏國的“大溝”、西門豹修建的漳水渠,蜀國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秦王政時引涇水入洛河的鄭國渠等。
3.這一時期,在農業生產飛速進步的基礎之上,生產關系開始發生改變。一方面,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私有土地的產生,部分奴隸和平民接收國家授田成為自耕農,逃亡的奴隸和破產的平民成為佃農,“隱民”“私屬徒”變為依附農民;另一方面,商鞅變法使得土地也可以自由買賣,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快速發展起來。于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有了重大改變——貫穿中國歷史的小農經濟開始出現。大量土地和資金只有一小部分的地主占有,廣大農民處于地主階級的剝削之下,在收成尚可的年份生活水平都十分低下,更不用說在收成差的年份直接面臨著餓死的風險。但佃農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時,面對所需的資金缺口,還是需要向地主商賈進行求助。據《漢書·食貨志》所載那時一戶人家耕作糧食所得為一百五十石,大約價值為四千五百錢,但支出租稅費用四百五十錢,食品費用兩千七百錢,衣物費用一千五百錢,再加上祭祀償薪所需的三百錢,這樣核算下來收支非但不能相抵,甚至是入不敷出。為了維持生活,農民的借貸行為勢必出現。
海貝從商代起成為通用貨幣,經過周代八百年的分封割據,塊狀金屬也開始成為重要的一般等價物。到了春秋,商品交換從奢侈品擴展到生活必需品,鑒于交換發展的需要,貝幣和金屬幣同時成為貨幣。之后的戰國時代,情況的變化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關于有息借貸的分析。他指出第三次人類社會的大分工“創造了一個不從事生產而只從事產品交換的階級——商人……隨著它,出現了金屬貨幣即鑄幣……在使用貨幣購買商品之后,出現了貨幣借貸,隨著貨幣借貸出現了利息和高利貸”。戰國社會生產的發展使得商品經濟日益活躍,隨著日益頻繁的商品交換和不斷增大的貨幣流通量,人們開始大量鑄造并廣泛使用銅幣和金銀幣等金屬貨幣。而且隨著各諸侯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之前流行在秦國的圜錢也開始在燕、趙、齊、魏等地區通用。同時貨幣的廣泛使用和借貸,又刺激了貴族官僚、富商大賈對逐利的追求,于是生息取利的借貸行為大量出現?!爸苋酥祝萎a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指的便是戰國時期東周京畿一代的人從事求十錢增息二錢的生息借貸業務,足可見戰國時期經商盈利、經營生息借貸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
春秋戰國時期,也涌現出了一批靠出貸取利致富的富商大賈,而他們發放的貸款中,逐漸開始有了高利貸形式。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過魯國人曹邴氏生性節儉,以冶鐵業發家,之后“貰貸行賈遍郡國”,反映了生息借貸范圍之廣。同時對于關中無鹽氏的記述:“唯無鹽氏出捐千金貸,其息什之……一歲之中,則無鹽氏之息什倍,用此富埒關中”,又說明了貸款利息至高,一年利息竟可以高達十倍。除了以上所說的貨幣借貸,這一時期的借貸形式還包括實物借貸。利息率同樣很高,以齊桓公時期管仲對各地實物借貸所做調查為例,在不同地區,“鮑叔馳而西……其稱貸之家多者千鐘,少者六、七百鐘。其出之,鐘也一鐘”;“賓胥無馳而南……其稱貸之家多者千萬,少者六、七百萬。其出之中伯伍也”;“寧戚馳而東……其稱貸之家棗丁、惠、高、國,多者五千鐘,少者三千鐘。其出之,中鐘五釜也”;“隰朋馳而北……其稱貸之家多者千萬,少者六、七百萬。其出之,中伯二十也”??傊?,借貸的規模“凡稱貸之家出泉三千萬,出粟三數千萬鐘,受子息民三萬家”,可以看出實物借貸高達按年息100%的“鐘也一鐘”和50%的“鐘五釜”。
高利貸使得財富聚集在富商大賈處,而這種財富的聚集又反過來推動了高利貸的進一步發展。當時的社會各階層在經濟窘迫之際,都免不了進行借貸。而往往承擔這些高利貸剝削負擔最重的還是農民?!胺厕r者月不足而歲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時,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秋糴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在君主急征徭稅或者雨澤不足時,農民都只能依靠成倍利息的貸款。秋收季節富人以半價收糴,春荒時又加息出糶。那個時代的小生產者為了維持再生產以及生活所必須,為高利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賦稅支付、吉兇婚喪時的急迫用度,荒歉、饑荒時的缺乏都是高利貸的最好機會,這些需求也使得這些小生產者始終處在高利貸的剝削中,生活凄苦。也可以這么說,高利貸是古代農業經濟的必然產物。
春秋戰國時期,為賑濟災荒,官府以實物相貸于民,即所謂“粟貸”,是一種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官方借貸?!吨芏Y》中所載的“泉府”的另一職能就是對賒和貸兩種形式的國家信用進行管理,賒指的是祭祀、喪紀等消費性開支,貸指得則是農業生產方面的貸款?!蹲髠鳌酚杏洠骸八勿?,請于平公。出公栗以貸,使大夫皆貸,司城氏貸而不書”,同樣在《左傳文公十六年》也可以看到:“宋公子鮑禮于國人,宋饑,竭其粟而貸之”。通過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統治者在災荒年間,通過對農村金融宏觀調控以增發農民貸款。
國家實施的宏觀金融調控政策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粟重而萬物輕,粟輕而萬物重,兩者不衡立。故殺正商賈之利而益農夫之事,則請重粟之價金三百。若是則田野大辟,而農夫勸其事矣”,為維護農民的利益,統治者對富賈以不平價交換剝削農民的行為進行打擊;第二,管子還提出“輕重斂散”之法,在糧食賤時高價收,貴時低價售,避免上文中所提的“秋糴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的情況,以實現控制糧價的目的,保證農民生活;第三,官府在給予長期低利貸款的同時,還積極協調民間借貸輔助政府調劑農業金融,引導這些民間資金融通,并大力獎勵這些配合的民間借貸力量。
總之,筆者認為,中國古代農村金融萌芽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中的脆弱性使得農戶連最基本的簡單再生產都無法維持,為了生存,小農不得不去進行大量的借貸活動。這些借貸按形態來分實物借貸和貨幣借貸,按來源又分為官府借貸和民間借貸。政府借貸主要是指實物借貸,在農業生產發展遇到災荒、戰亂,農家衣食不足時,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地位,用來賑濟農民或發展生產。民間借貸包括實物借貸和貨幣借貸,戰國后期貨幣的逐漸統一趨勢促使貨幣借貸發展更加迅速。另外,在這一時期高利貸也廣泛出現于民間借貸中,地主、商人、貴族通過高利貸資本累積的社會財富,為秦漢商業貨幣經濟的發展打下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韓嬰.韓詩外傳(第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田昌五,漆俠.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第1卷)[M].濟南:齊魯書社,1996.
(責任編校:陳婷)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Sprout of Ancient Chinese Rural Finance
WANG Yu
(Institute of Economy,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235, China)
Abstract: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gaps between the poor and the rich among social members began to appear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private ownership, and the behaviors of citizens borrowing money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among themselves were becoming normal. However, the sprout of ancient Chinese rural finance emerg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fragility of small peasant economy forced farmers to conduct many borrowing activities in order to survive. In addition, the usury also appeared in private loans. Landlords, business men and aristocrats accumulated a lot of wealth through usury, which laid solid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netary economy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Key Words:agricultural economy; rural finance; sprout; currency; debit and credit
作者簡介:王玉(1993— ),女,河南新鄉人,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碩士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
收稿日期:2015-11-16
中圖分類號:F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6)01-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