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煒濠
(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廣州 510515)
?
六氣命名緣由解
林煒濠
(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廣州 510515)
摘要:總結分析《運氣論奧諺解》《圓運動的古中醫》《五運六氣理論探討與新思考》等多部文獻,認為六氣命名的緣由主要與地支、陰陽太極理論以及陽氣的圓運動和大氣燥濕等有關。梳理相關文獻中關于六氣與地支、陰陽太極,六氣與陽氣的圓運動以及六氣與燥濕之間的關系,可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六氣,進而共同促進中醫學的復興。
關鍵詞:六氣;地支;陽熱之氣;燥濕
方藥中先生曾指出,五運六氣學是“中醫理論的基礎和淵源”[1],可知五運六氣在中醫學上的重要地位。張發艷[2]也認為《傷寒論》中的經典辨證方法——六經辨證,源于《內經》的五運六氣理論,顧植山[3]先生在文章中從運氣角度對六經辨證模式進行了詳細地講解。但近現代的醫家卻對“六經”理論概念理解模糊,筆者以為這多因世人對運氣的由來和命名機理存在疑慮的緣故,而其中尤以六氣的困惑最多。故查閱相關文獻,對六氣的由來和命名原則進行探索。
1六氣由來
六氣,即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天元紀大論篇》[4],載“帝曰:其于三陰三陽合之奈何?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戊之歲,上見太陽;已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2 六氣命名緣由解
2.1厥陰風木《運氣論奧諺解》[5]載:“木者,位居東方震;在人主于肝,肝者,陰未退于之而出,雖陽藏居鬲下,處陰之位。木必待陰而后生,故屬厥陰也。”書中言,“肝木是陰氣未退,于陰中發出來的陽氣”,如“春木之生,基于冬陰未退,自其陰中發出”,“故肝木雖為陽臟,實位于膈膜以下,居于下焦陰處”,即是說“木為陰中所出陽氣”。而膈膜是膈濁氣之膜,以上為陽,以下為陰,肝木在膈下的陰部,是震卦之爻象。如何理解?蓋震為底下一陽爻,其上二陰爻,與離同屬四象少陰,然離為陽,震為陰,而肝木屬膈下之陰,故言肝木為震卦之爻象。書中又言“陰氣至盡極,謂之厥陰”,另亦有文獻載:“厥陰即一陰,為陰盡而陽生或陰中之少陽,稱‘一陰之獨使’”[6]。此與《內經》所言“兩陰交盡謂之厥陰”同義也,故“木必待陰氣極盡而后發生”,即木氣之陽,需待陰氣盡而始發,“就方隅四時而論,則北陰極后,東木始生;冬陰至極,春木始生,所以說木必待陰氣至極后方生。厥陰既為陰氣之極,所以木雖為陽,但屬厥陰,而致厥陰風木之標本”。
彭子益[7]先生則認為“地面上屬陽,地面下屬陰。初氣之時,大氣由寒而溫。地下水中所封藏經秋收來的陽熱,動而上升。此陽熱與水合化,是為木氣。木氣者,一年之陽根也。大寒節氣,當陰極之時,故稱厥陰。厥者,極也。木氣主動,動而不通,則成風,故稱風木”。是說初之氣,一方面,地下封藏之陽熱始動而上升,而陽熱何以動?蓋陰極故也,陰極則陽生,陽生則陽熱動而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其所主大寒節氣,為極寒之時,故曰“厥陰”。而陽熱與水合化,則生木氣,此五行相生之故也。
亦有欒加芹[8]學者以為,“六氣中的‘陰’與‘陽’最有可能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潮濕和干燥的這種自然特性”,而厥陰風木所主為從大寒到春分這段地表特征為潮濕的節氣,所以名“陰”。又由于此時地表的潮濕處于土壤之下,而且量也微小,所以稱“厥”,合為“厥陰”。而因春天屬巽卦,巽為風木,故名之“風木”,所以合稱“厥陰風木”。
2.2少陰君火《運氣論奧諺解》載:“君火司午,午者,一陰生之位。火本熱,而其氣當陰生之初,故標本異而君火屬少陰也。”書中論曰,君火主南方午位,為陽極生一陰之位,即離火之氣。此一陰,為離卦中的一陰爻。而“陰以少陰為先”,所以午中初生的一陰,為“少陰”。是故名為“少陰君火”。
而彭子益先生言:“二之氣,亦從地下陰位升出地面,即木氣上升之氣也。此時大氣較熱,不似厥陰之陰極,故稱少陰。木氣上升之氣,即水中所藏上年秋時下降的陽氣。此陽氣,由地下升至地上,照臨大宇,光明四達,上升之象,有如君位,故稱君火。此時大氣由溫而熱,又稱熱火。”是說二之氣,天氣變熱,不似初之氣之寒,故稱少陰。而上升之木氣,浮出地面,猶君主之普照大地,故稱君火。
因少陰君火主從春分到小滿之氣,為春夏交接之時,地表潮濕,故欒加芹學者以此為“陰”。又此時濕氣很盛,如人之少年,故稱“少陰”。天氣轉熱,屬離火,故名“火”。同時,欒加芹學者以國家為喻,認為“這個時間段的熱很溫和,如同愛民如子的國君”,所以名“君火”。故合稱“少陰君火”[8]。
2.3少陽相火《運氣論奧諺解》載:“相火者,司于寅,寅乃丑之次也,故相火曰少陽也。”書中如是說:“這里說‘相火司寅’,則不屬十二支所司,乃是客氣分年‘司天’的所司,是說‘少陽相火’司寅、申二年的意思。”因若此“寅”屬十二支所司,則當屬風木,而非相火。但何以不取“申”?書言“因為申與相火司天相對應,‘寅’就是對應之氣的本位”。作何理解?蓋六氣以正化和對化為標本,正化為“本”,對化為“標”,正化用“生數”,對化用“成數”。而火雖得南方午位,但午既取君火之位,則相火由子母相生而以寅為正化。這是因為“寅卯合而為木,有木能生火之義”。同時,奇數為生數,偶數為成數,所以相火所司寅、申二年中,寅是生數而為“正化”,申是成數而為“對化”。再者,少陽主寅卯辰三時,而此三時是東方日出之處,所以少陽之氣就是日出生生不息之氣[9]。因此少陽之妙當在于寅。又有丑在子位之次,寅又在丑位之次,子水為“太陽”,而“陽以太陽為先,少陽次之”,故寅為“少陽”。所以稱“少陽相火”。
《圓運動的古中醫》一書中則認為:“三氣之時,地面上陽熱盛滿。經暮夜大氣之涼降,降入地面下之水中,然當暑熱上騰之時,旋降旋升。地下水中,為生物生命之所從出,此陽熱實為生命之本,地面上陽熱盛滿,地面下所得陽熱不多,故稱少陽。此陽熱降入水中,以生中氣。中氣旋轉,則上下交濟,有如相臣之職,故稱相火。此火不降,暑熱熏蒸,又稱暑火。”即以地下之陽熱為據,因此時地下陽熱不多,故稱少陽。又因入水之陽熱,生中氣而旋轉,上下交濟,有如相臣,故名相火。
學者欒加芹則以為相火主氣于小滿到大暑,此地面干燥之夏季,故名“陽”。又因“少”與“老”相對,在古代具有氣勢旺盛的含義。“盛夏的陽光很強烈,如同人之少年,氣盛于外,一覽無遺,所以,又名為‘少’”,“故合稱‘少陽’”。而因《易經》以炎熱之性為離火,故名之為“火”。而何以言“相火”?其以國家為喻——“一國之中國君為了統治國家往往四平八穩氣焰不盛,但丞相居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往往氣焰奪人”,故名為“相火”。
2.4太陰濕土《運氣論奧諺解》載:“土者,乃西南維未之位,應于長夏之月。未乃午之次,故土曰太陰也。”且論曰:“土居中宮,其氣之所應,為西南維未之位,因西南居金火之間,是土生金,火生土,子母相生之位。長夏為六月的土用,其時當夏火之終,秋金之始,與西南之間的氣相應合,所以土氣極旺。長夏六月,與土旺的西南之維,都是未之分。”又因“陰以少陰在先,太陰為次”,而“未居午位之次,午為少陰君火”,則未土為太陰,所以有“太陰濕土”之稱。
彭子益先生則認為“四氣之時,地面上陽熱盛滿,地面下舊有的陽氣亦升上來,地面上非常之熱,地面下非常之寒。熱屬陽,寒屬陰。大氣陰多,故稱太陰。火在水下則生氣,火在水上則生濕。此時地面上陽熱盛滿,尚未降入土下。寒熱相逼,濕氣濡滋。土氣在升降之交,故稱濕土”。是說四氣之時,陽氣幾近全部上升于地面,故地下極寒,故曰太陰。又因火在水上則生濕,且此時土氣在升降之交,故曰濕土。
而欒加芹學者則以為,因太陰濕土主氣之時為大暑到秋分這一夏秋交接時段,此時雨水或露水較多,地面潮濕,故命名為“陰”,又由于“這個季節過后就是秋天,那時候的地表特征為干燥,所以這個時候的潮濕的特征具有古代‘老’的含義”,即是“重陽必陰”“重陰必陽”的體現,所以名為“太陰”。且長夏濕氣為主,而濕在五行中屬土,所以稱“濕土”。
2.5陽明燥金《運氣論奧諺解》載:“金者,居西方兌;在人主肺,肺為華蓋,雖陰藏居鬲上,處陽之位。金必待陽而后發,故屬陽明也。”書中解釋——肺就是華蓋,如《中藏經》說“肺者生氣之原,為五臟之華蓋”[10]。而肺金屬陰,但居膈膜之上,處上焦之陽位。故金必待陽后而發。又言“金者,居西方兌”,何也?蓋兌與乾皆屬四象之太陽(老陽),而兌為陰,如肺金居膈上而為陰臟。何以言“陽明”?“陽明”,“合陽氣光明之德,為陽氣的極致”,《內經》亦言“兩陽合明謂之陽明”,故如“金必待陽后而發”,以方隅四時而言,“則南陽極后而西金始發,夏陽極后而秋金始發”。故燥金為陽明。
彭子益言:“地面上為陽位,五氣之時,地面上盛滿的陽熱,經秋氣之收斂,正當下降。中土之下,陽氣充足。濕氣已收,大宇光明。陽盛而明,故稱陽明。金氣當旺,濕氣收則燥氣結。此時地面上空的金氣,壓力極大,故稱燥金。”是說五之氣,地上陽熱經秋之收斂而入地下,故中土之下陽氣充盛,濕氣收而大宇光明,是為陽明。而金氣當令,濕氣收而燥氣結,故曰燥金。
陽明燥金主從秋分到小雪之秋季,而此時地表干燥,且空氣給人皮膚以“燥”的感覺,故欒加芹學者以為此為“陽”,為“燥”,而秋天空氣明凈、清爽,所以又名“明”。而此時萬物成數遍地金黃,是以“金”為名。合而言之,則為“陽明燥金”。
2.6太陽寒水《醫理真傳》中言“子為一陽,故曰太陽。太陽如天之日(日從東海而出,海為儲水之區,水性主寒,故曰太陽寒水)”[11]。
《運氣論奧諺解》載:“水居北方子,而子者,一陽生之位也。水本寒,而其氣當陽生之初,故標本異,而寒水屬太陽也。”且論曰:“蓋水居北方子位,子為陰極生一陽之位,即一陽始生”,而“陽以太陽為先”,故子所初生之一陽,是為太陽。又水本為陰寒,故稱“寒水”。
又有彭子益先生“六氣之時,地面上的陽熱,經秋氣之收斂,全行降入土下的水中。造化之氣,中下為本。中下陽多,故稱太陽。此陽熱降入水中,水即將它封藏不泄。此時大氣降壓,水外即寒。水外已寒,則水內陽藏,故稱寒水”之說。
亦有欒加芹學者以為,太陽寒水所主的時間為小雪到大寒,所以“在冬天,土壤干燥,所以名之為‘陽’”,而“太”與“老”“過”和“最”同義,“冬天土壤最為干燥且將在春天到來時轉為‘濕’”,所以稱這段時間的地表特征為“太陽”。又因為冬季天寒下雪,而《易經》里,寒與雪都屬于坎水,所以名“寒水”。
3結語
《運氣論奧諺解》一書,多以地支、陰陽太極理論釋六氣。而彭子益先生之論六氣,是以陽熱之多少言。因六氣之本,即“風木”“君火”“相火”“濕土”“燥金”“寒水”,人身可以感知,故彭前輩以地上之征象論之。然六氣之標,變化而莫測,故以陽氣之運動為據。何以明之?《圓運動的古中醫》中論“六氣圓運動之圖”——厥陰風木為陽氣由地下上升至地上,少陰君火亦為升,而少陽相火和陽明燥金、太陽寒水皆為降。再結合前面之論述六氣,則可知,厥陰、少陰以地上言,蓋陽氣上升也;而少陽、陽明、太陽以地下言,蓋陽氣下降也。或言:太陰濕土何如?其按彭子益先生意,其氣當升,然“太陰”者,則以地下言。筆者以為中氣屬土,居升降浮沉之中,故與其他五氣有所不同。至于欒加芹學者,其則以燥濕論陰陽,以氣候論其本,并結合社會現象如年少、國家等言之,其解釋之靈活性更強。
總之,運氣學說以陰陽理論為綱,以五行理論為框架,是“天人相應”理論的具體實踐,也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根源所在。古今不少學者以此為基點,在多個方面進行運用,如扶陽思想[12]、中醫學的時間觀[13]等,甚至延伸到了囊括自然的大司天理論[14],豐富了中醫學乃至其他自然學科的理論體系。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對六氣的命名緣由之論較少,故撰此文以求六氣之解,或可拋磚引玉,啟世之智者釋運氣之義,以便更好的促進運氣理論的運用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方藥中,許家松.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2]張發艷.《傷寒論》六經辨證本質探析[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4):746-747.
[3]顧植山.從五運六氣看六經辨證模式[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8):451-454.
[4]中醫經典必讀叢書.黃帝內經素問[M].牛兵占,路廣林.周俊麗,校.北京:中國盲文書社,2013:164-168.
[5]岡本為竹.運氣論奧諺解[M].承為奮,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8.
[6]楊威,于崢.“五臟以肝為貴”辨析[J].北京中醫藥,2012,31(1):33-35.
[7]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M].李可,校.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8]欒加芹.五運六氣理論探討與新思考[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
[9]田合祿.用五運六氣解讀少陽病[J].中醫臨床研究,2012,4(7):5-7.
[10]吳謙.醫宗金鑒[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11]于永敏,張存悌.鄭欽安火神經典應用新解[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6.
[12]鄒澍宣,羅洋.《黃帝內經》之扶陽思想闡微[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1(1):5-6.
[13]陸一竹,毛靜遠.試論中醫學中的時間觀內涵[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0(3):139-140.
[14]王利鋒,蘇穎.近50年五運六氣理論與相關氣象資料研究概述[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3):542-544.
Understanding of naming of six climatic factors
LIN Weihao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and referring to the pertinent information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about six cli-
5結論
通過頻次分布、聚類分析、Spearman相關分析,發現陳氏在中風診斷過程中重視四診合參,望聞問切綜合運用的同時,尤其重視望神志、五官、肢體及脈象;辨證方面尤其擅長對邪正的考量以及急癥危癥的辨別;重視內風、外風的辨別,亦不忽視六淫病因。陳氏的諸多臨證經驗對現代臨床中風疾病的診斷與辨證有借鑒和參考意義,值得進一步研究。
matic factors,such asYunQiLunAoYanJie,YuanYunDongDeGuZhongYiandExplorationonRelevantclinicalapplicationofWuYunLiuQi,this paper will check out and analyze the origin and the explanation of six climatic factors——it is relevant to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yin and yang,the movement of Yang Qi and the damp and drying of atmosphere.Furthermore,with absorbing and reflecting on those,the paper hop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six climatic factors;earthly branches;heat yang-qi;damp and drying
(收稿日期:2015-05-25)
作者簡介:林煒濠(1992-),男,大學本科,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
文章編號:2095-6258(2016)01-0201-04
中圖分類號:R229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463/j.cnki.cczyy.2016.0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