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華,王 琴,曾憲春,劉 艷,潘文秀
(1.貴州省黔西南州人民醫院護理部,貴州興義 562400;2.貴州省人民醫院影像教研室,貴陽 550002)
?
突發外傷患者心理應急及早期干預的護理研究*
胡安華1,王琴1,曾憲春2,劉艷1,潘文秀1
(1.貴州省黔西南州人民醫院護理部,貴州興義 562400;2.貴州省人民醫院影像教研室,貴陽 550002)
貴州省黔西南州是一喀斯特地貌地區[1],受地理環境所影響,相對較落后。本地區采煤、采礦、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因而突發外傷患者較多。由于經歷突發性事件后大多患者不僅僅身體受到傷害[2],同時還出現恐懼、焦慮、被害妄想等伴隨心理問題。文獻報道[3-4],對突發群體性暴力事件中重癥患者進行早期心理干預,能增加患者的醫療依從性、降低意外脫管、墜床等事件的發生,并能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筆者收集了就診黔西南州人民醫院的不同突發事件外傷后醫治并進行早期心理干預患者資料,歸納報道如下,目的在于加強對突發群體外傷后患者進行早期心理干預,促進患者身心康復、社會穩定、和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共5起突發事件傷員27例,其中,男25例,女2例,年齡(36.7±8.2)歲。5起突發事件外傷中,3起為交通事故,傷員共計19例;2起為煤窯垮塌,傷員共計8例。
1.2方法
1.2.1患者心理應急反應突發事件外傷后,患者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親身經歷該事件,且大部分身負多處重傷,甚至容貌受損,以及造成部分患者部分肢體功能的障礙。患者容易出現心理應急反應。一般通過責任護士密切觀察受傷者后才能發現其心理應激反應,表現為表情呆滯、意識縮窄、驚恐不安或情感麻木的狀態,為心應激早期表現;密切觀察發現患者緊張恐懼、過分不安、過度警覺、過分驚跳、多夢、難以入睡等恐懼狀態為心理應激中期表現;密切觀察發現患者怨聲不斷、過度憤怒、情緒不穩、自控力差、易沖動等激惹狀態為心理應激后期表現。(1)恐懼心理:27例突發受傷患者安置到病房后,神志欠清醒狀態下患者仍處于事件陰影中,出現極度煩躁不安表現,部分受傷患者有較強的自行拔管意識等[5]。責任護士請示主治醫師后,執行醫囑給予鎮痛、鎮靜等藥物,以便維持突發受傷患者短暫的止痛和鎮靜。同時,當患者神志完全清醒后,大部分患者又會出現驚恐萬分等表現。(2)焦慮、抑郁心理:部分患者清醒后,不同程度地出現極度的焦慮癥狀,部分表現為譫妄、抑郁,擔心不能及時聯系上家屬,并過分思念家人,急切盼望家屬的陪伴。其次,受傷較重的部分患者,對受傷器官和肢體存在擔心,擔心其功能不能完全恢復,影響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3)過度的警惕性增高和被害妄想:其中21例患者一直處于事件的陰影中,對醫護人員及探視人員表現出對醫護較為謹慎,依從性較差。表現出對治療及診療護理不配合,甚至拒絕治療等現象,對醫師、護理人員的及探視家屬細微動作均高度關注,并對診療中醫護人員所提問題小心謹慎回答。
1.2.2干預方法入院第一時間給予患者專人看護,進行語言及非語言安撫,提供寫字板、圖片等圖文并茂方式進行多形式交流;耐心傾聽,及時聯絡家屬探視等心理干預治療使患者情緒平穩,積極配合治療,結合患者情況減少鎮靜、鎮痛藥物的運用,防止意外脫管、墜床等事件的發生。
1.2.2.1定專人進行看護為了使患者能得到及時和連續性的治療及護理,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指定由經過ICU專科護士培訓的護理人員專人進行看護治療。
1.2.2.2使用語言及非語言方式安撫患者醫護人員及時觀察患者的一舉一動,當患者出現譫妄、躁動,應及時用手輕輕拍患者,或者握住患者的雙手,給予患者安全感。必要時加上語言的鼓勵,如用肯定的語氣對患者說:“你現在在醫院治療,不用害怕;你的家人已經知道你的情況,你現在很安全等等”。目的在于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此時,患者能在同等鎮痛鎮靜藥物維持下安靜入睡30 min,醫護人員每小時再進行SAS評分。使患者SAS評分維持在3~4分。
1.2.2.3提供寫字板交流當患者清醒后,仍未脫機拔出氣管插管、而又有積極進行交流的愿望時,護理人員及時提供寫字板,對于文化水平低或肢體功能障礙不能書寫者,選擇簡潔而又易看懂的圖片與之交流。當了解突發外傷患者的需求后,對其合理需求盡量滿足。使患者情緒平穩,積極配合治療。
1.2.2.4積極聯系家屬如突發外傷患者神志恢復清醒,并希望見到家屬的,在確定患者身份的前提下,應盡快聯系家屬。如病區條件應許,最大程度的安排家屬探視,盡量滿足患者合理的需求。
1.2.2.5耐心傾聽和心理疏導當患者脫機拔管后并且能進行自主交流時,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緩解其緊張、焦慮的心理。對于抑郁的患者,首先、由責任護士及護士長,輪流進行陪聊,如:親切詢問其家庭、工作或學業情況,以及子女的養育、大小、學業等日常瑣碎小事。充分根據患者的經歷、生活習慣,業余愛好,文化素質、家庭經濟狀況等,采取不同方式的溝通,應積極熱情,主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溝通,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積極配合,再通過和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的真實想法及變化。想方設法為患者釋放其緊張、焦慮的情緒,逐步改變其認知,面對現實。其次,配合專業心理治療師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治療。尤其是通過交流發現存在中重度抑郁的患者,嚴格配合專業心理治療師對其進行心理疏導,避免其惡化。最后,充分了解患者需求,對其合理需求予以盡量滿足。如部分合理需求科室不能滿足的,向醫院反映情況,力爭給予滿足。同時,爭取患者家屬的配合,一起向患者進行有關疾病知識的健康宣教,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及恐懼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促進身心早日康復。
2結果
黔西南州人民醫院收治的27例傷員中,大部分患者均為重癥患者,其中,全身多處骨折14例、顱腦損傷3例、胸背部傷6例、眼外傷4例。通過早期心理干預治療,患者情緒平穩,積極配合治療、護理,明顯減少鎮靜鎮痛藥物的使用劑量,無1例患者發生意外脫管、墜床等事件而造成的患者二次傷害。除1例開放性顱腦損傷患者死亡外,26例患者康復出院,其中21例患者接受了相應手術治療。
3討論
當突發事故發生后,如果不及時處理突發外傷患者生理變化及心理創傷的狀態,將會影響其行為模式和認知模式[6-7]。繼而影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嚴重者導致患者精神痛苦,部分患者相繼出現夢中驚醒、難以入睡、重度抑郁及過度焦慮等精神障礙問題[8]。輕者可持續數年,嚴重者甚至終生相伴,干擾患者正常工作,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破壞患者的社會個體功能[9]。更有甚者,這種心理狀態不堪重負,將其完全歸為國家、社會原因,而造成群體事件的發生,影響社會安定、和諧。
大多研究表明[10-11],對突發外傷患者,護理強調一個字,那就是“早”,即及早干預。及早干預治療在調節突發外傷患者情緒、緩解患者痛苦、調整患者社會關系、塑造患者社會認知等均有重要作用。并且,及早有效的干預在幫助患者外傷后機體康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其獲得心理、生理上的安全感,穩定乃至緩解由突發外傷引發的、強烈的恐懼、悲傷或震驚情緒,恢復、平衡心理狀態,對近期生活有所調整,并學習到應對危機有效的策略與健康的行為,增進心理健康。本研究收集了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共5起突發事件傷員27例,其中,全身多處骨折14例、顱腦損傷3例、胸背部傷為主6例、眼外傷4例。通過早期心理干預治療。最后發現患者情緒平穩,積極配合治療、護理,明顯減少鎮靜鎮痛藥物的使用劑量,無1例患者發生意外脫管、墜床等而造成患者二次傷害。降低了預期死亡風險系數,減少了住院天數,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促進了患者身心康復。
綜上所述,對突發外傷患者進行早期心理干預治療,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同時對患者身心康復、社會和諧穩定均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稅偉,陳毅萍,王雅文,等.中國喀斯特天坑研究起源、進展與展望[J].地理學報,2015,70(3):431-446.
[2]徐溧婕,李敏,范艷黔,等.突發群體性暴力事件傷患者早期的心理干預[J].現代臨床護理,2015,14(1):28-30.
[3]張云翌,楊乃定,劉效廣.突發事件下決策者應激歷程與心理壓力調整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3(2):15-20,39.
[4]黃杰,朱正威,王瓊.風險感知與我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健全[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5(2):48-55.
[5]石金鳳.構建臨床心理學對群體性暴力事件的防范干預模式[J].社會心理科學,2013,8(8):3-5,31.
[6]黃杰,朱正威,趙巍.風險感知、應對策略與沖突升級——一個群體性事件發生機理的解釋框架及運用[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7(1):134-143.
[7]黨會森,廣寬.群體性暴力事件研究初探[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18(18):97-98.
[8]李妍,郭愛敏.提高ICU護士對使用呼吸機患者抬高床頭依從性的策略和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40-43.
[9]于建嶸.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類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9(6):114-120,160.
[10]冉夢曉,楊倩,龔琳潔.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會回歸的效果觀察[J].華西醫學,2015,30(1):135-137.
[11]馬堅,胡必杰,高曉東,等.組合干預措施對ICU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病率影響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7):1540-1542.
doi:·臨床護理·10.3969/j.issn.1671-8348.2016.17.052
*基金項目:貴州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學技術基金資助項目(gzwkJ2014-1-056)。
作者簡介:胡安華(1965-),副主任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臨床護理、護理管理工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1-8348(2016)17-2442-03
(收稿日期:2015-11-02修回日期: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