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英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59-01
我們時常聽到家長說:“我的孩子在小學數學成績每次考試都在八十分以上,怎么一上到初中后數學成績下滑這么快?”,甚至還會錯誤地認為初中老師不負責任,針對此情況,作為曾經做過初中老師,現在又正在做小學老師的我是深有體會的。
如何讓學生進入初中后能夠順利地學好初中數學,是擺在我們小學數學老師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
通過幾年的努力,我把小學與初中數學課本內容作了一個系統的對比分析,針對相關的知識點,滲透即將需要掌握的新知識,需要在小學做哪些鋪墊,下面是我以點帶面,給小學的一線數學教師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供大家日常教學時參考。
一、“數”的認識與計算
新課標背景下的計算教學,除適度降低了計算難度,著重強調了情境設置、算法多樣化。實際教學中,部分老師過度強調計算方法多樣化,使得學生計算能力較弱。培養小學生具有良好的計算能力,歷來是小學數學的主要教學目的,初中要想學好數學一定要具備過硬的計算能力。所以我們小學數學老師必須“狠抓計算教學,力爭使好、中、差學生均能熟練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教學中既要重視筆算教學,也要重視口算教學。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關于《除法》計算,4×□<25,□里到底填寫幾呢?有的同學從4乘1開始,1個1個地試,也有的同學想到用乘法口訣,讓孩子們在不斷嘗試中理解試商,為除法豎式做好準備的同時,也能夠理解“<”的意義,為進入初中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做好鋪墊。
小學二年級下冊《認識更大的數》,課本上給出了一條直線,在直線上找出相關的數,標出大致的位置。這就是進入初中將要學到的“數軸”的雛形。在小學數學里沒有出現明確的數軸的概念,但是課本上“數的大小比較”、“確定位置”都有不同程度的滲透。如果我們在這部分教學中重視直線上的點與數的對應,進而有意識地讓學生歸類總結,發現較大的數在右邊,而較小的數在左邊的規律,孩子有了這種認識,進入初中接觸數軸時,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計算能力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是學生今后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同時,計算教學比較困難,小學老師要時刻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視計算教學,以學生的眼光看待計算,想辦法幫助學生提高計算的準確率、速度、積極性、主動性及思維能力。
二、運用策略,培養計算技巧,搞好由“數”到“式”的過度,提高計算能力
在計算教學中,必須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導學生依據算理,理解掌握算法。
運算律是小學四年級上冊就已經接觸過了,在計算應用題、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充分運用“用字母表示數”的工具。如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法則:99×18+99×2,在小學數學中,是在學生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兩個乘法式子中相同的99,是18個99加2個99,如果把99用字母a代替,原式就變為18a+2a,這就是初中要學到的“合并同類項”、“提取公因式”的最簡形式。
關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小學生根據知識的形成過程,學會了,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在五年級進一步認識分數后,如果能夠從書寫的格式上將其改為面積=■×底×高,就可以真正將約分與實際的數學計算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用約分解決實際問題,也為大數字的簡便計算做好準備。
三、深化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
四年級下冊的“方程的認識”一章,教學時可以比較列算式和列方程,讓學生認識到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優勢。由列算式解應用題到列方程解應用題,這是思維方法上的一個大轉折。列算術式解應用題的思維特點是:把所求的量放在特殊的地位,通過已知量求得未知量。這是小學生慣用的解題方法。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思維特點是:把應用題的“已知”和“未知”根據題目要求找出等量關系,然后再列出方程,從而求得問題的解答。因此,關鍵是通過順向思維,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并且寫出等量關系,由等量關系到列方程學生就會覺得特別簡單了。
解方程與驗算也是特別重要的環節。有些學生對自己的計算能力十分自信,認為那些驗算過程都是不必要的,還浪費時間。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驗算的過程不僅是對算理算法的再一次熟悉,檢測結果,還能培養學生對于學習的嚴謹的態度。
四、比例與函數
函數的學習是整個初中階段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之前在初中講授這部分內容時,很多學生只關注到了“比值一定和乘積一定”來判斷正反比例,而忽視了“變量這個關鍵詞”,有很多同學認為“2×3=6,2和3就成反比例;6÷3=2,6與3之間成正比例”的錯誤認識。如果在小學學習這部分知識時,老師就有意識地強化,是兩個相關聯的量,是都在變化的兩個量,這樣孩子們到初中學習“函數”就基本上不足為懼了。
讀過初中數學課本的小學數學老師都會發現,初中里學習的內容大多是小學內容的擴展,我這里也只是以點代面,拋磚引玉。如何小學數學老師能夠發現并加以研究應用,做好知識點的銜接鋪墊。日常教學中,再注重學生學習方法、書寫習慣的培養,學習初中數學定是如虎添翼,想學不好都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