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峰云
【摘要】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教授和學習中,互相配合、共同進步,在確定教學內容、以及革新既有的教學體系方面達成共識的過程。評價教師教學過程優劣的主要尺度是教學成果,考量學生學習結果的尺度是學習成績的好壞。目前,教育調制改革的一大核心趨勢便是“科學探究”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推廣。
【關鍵詞】初中 科學實驗 教學 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74-02
作為新課標體系下的一大亮點,“科學探究”自伊始便吸引了教育界認識的廣泛談論。教學不僅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現代教育理念愈加強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習習慣的優化以及邏輯思維體系的完善。以實驗為媒介,提高學生的能力成為改革的重點問題,同時也是改革的難點問題。
1.傳統教育存在的弊端
現有的體制中,開設實驗課程的形式意義遠大于實質意義,課堂效率低下、教學效果差、學生參與度低、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困惑著諸多的教師和學生;教學過程缺乏探究性、教學評價機制單一的問題也遠遠未得到有效的關注和解決。
1.1 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課堂上,經常出現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進行講述,而學生則處于昏昏欲睡的狀態,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和互動的機會少之又少。通常情況下,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滿堂灌”,或者更貼切地形容為“填鴨式”教學。
1.2 教師作用的泛化與濫用
教育以學生為本,但在科學課程的課堂上,教師并未真正關注教育的這一本質內容。課堂逐漸地被教師專治地掌控,課堂上學生提出反對意見的機會愈來愈少。教育本身所蘊含的參與和交流日漸減少,教學漸漸地偏離其原本的方向。
2.有效教學的衡量標準
從教師角度講,能否將教學任務高效而清晰地傳授給學生;能否將教學過程組織地十分嚴密;能否與學生開展充分的交流和溝通;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對待學生,這些都是衡量教師專業素質高低的因素。
課程效果的優化不僅需要有優秀的教師做基礎,還需要積極配合的學生以及有高的策略和嚴密的計劃。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需求,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和學習要求,對于糾正教學計劃與學生需要之間的偏差、以及采取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十分有益。
有效的學習關注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教育理念鼓勵學生能動性的開發和調動,主張在資源充沛的條件下,學生均可以在自身的努力之下取得優異的結果。在此基礎上,教育也可以被定義為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必要支持和幫助的過程。
3.可供采取的解決措施
3.1 尊重學生的地位
學生地位的突出是轉變傳統觀念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是教學過程不可或缺的一方主體,是學習過程的主人。在現代資源豐富、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具備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定程度的學習任務。這為教育模式的轉變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針對于科學實驗而言,親自參與實驗過程、體驗實驗的過程并對實驗過程予以總結和反思才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捷徑。為了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設置實驗的過程,并根據學生自己的觀察和總結對實驗進行修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實驗材料進行思考,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例如“為什么要選用這些實驗材料?”,“這些材料有什么用途?”,“怎樣使用這些材料才能充分的發揮其作用?”等,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實驗材料的作用。
3.2 弱化教師的作用
教師作用的弱化,并非等同于教學內容的減少和授課時間的縮短;而是指教師并不直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過多的干預和強制,教師的角色更類似于導游,只將必要的知識進行講述、正確的方向予以引導。
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之事,教師在日后開展教學時,需注意學生才是學習中最不可忽視的角色,教師的意義更多地體現在鼓勵學生積極動手進行試驗、主動對自然現象予以觀察和進行反思。例如,在進行壓力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生活中觀察到的與壓力有關的一些現象,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內容對這些現象進行解釋。
3.3 具體教學方法列舉
第一,合作學習法。教師可以將班級分成若干個學習興趣小組,鼓勵學生在分工與合作的基礎上,相互幫助、互相開發潛能。合作學習法是教師借助學生的力量來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的方式之一,并且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和學習的效率。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分組的形式,側重對問題的某一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再鼓勵學生以匯報小組成果的形式,積極開展討論,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在講述摩擦力的相關課程時,將課堂分成兩組。其中,第一組研究水平方向動力的大小對摩擦力有何影響;第二組主要關注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是否會影響摩擦力的大小。
首先,教師對摩擦力的基本知識予以講述;其次,對控制變量的試驗方法進行講解;最后,對試驗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實現給以介紹。
第一組的同學,第一個階段,以五十牛頓的力勻速帶動在桌面上的物體,注意觀察并計算摩擦力的大小;第二個階段,在同樣的桌面上,以一百五十牛頓的力勻速帶動同一物體,觀察并計算其產生的摩擦力;第三個階段,對兩次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解讀,在討論和辯論的基礎上得出最終結論。
第二,情景教學法。教師將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引入課堂,使學生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與生動地解決問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和學以致用。
教師可以將生活之中常見的,食用混合后的豆腐與菠菜,容易產生結石的現象予以介紹,引發大家的思考和討論。例如,在生態系統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定的視頻或圖片,讓學生將科學課程的內容與真實的自然生態有效的結合起來。由于這一課的知識點較為簡單,但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教師可以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下自主查閱相關的資料,并進行討論,根據自己觀察的內容寫成一份報告或進行實驗設計。學生可以從環境、政治、經濟等各個角度來闡述自己對生態系統的理解,這樣就將單一科學學科的教學與其他學科的內容進行了有效的結合,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第三,激發教學法。學生潛能的開發有賴于對挑戰性問題的研究和解決。通過高強度和高難度的訓練,教師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為此,學校可以組織一定的課外實驗探究活動,例如科技創新大賽,以比賽的形式在每一個班級選出一定的科學發明創造,在全校的范圍內進行評比。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有效的利用在課堂上學過的知識,并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學校可以對比賽的優勝者進行一定的物質或學分獎勵,從而激發學生參與到活動中的積極性。
4.結語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其作用的發揮成為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對象和努力的方向。“少教多學”模式成為教育工作者弱化教師作用和突出學生作用的初步探索。初中科學課程類似于物理課程和化學課程,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對自然展開研究的學問。科學課程的設置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體現為工具價值,它是學習知識、了解自然地中介和橋梁;另一方面體現為獨立價值,科學課程本身就是教學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吳承毅.初中科學實驗數學例談[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4,(12):26.
[2]徐衛星.初中科學實驗教學方案探究[J].新校園(上旬刊),2014,(5):128-128,129.
[3]張小雷.初中科學實驗,讓教學活動綻放光彩[J].學周刊,2015,(1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