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為中學化學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如何打破傳統化學教學模式的束縛,結合新課程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是中學化學教學科研的重要課題。本文針對中學教學現狀,從多個方面具體分析提高中學化學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 中學化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78-01
一、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
1.關注教師因素
教師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監督學習行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決定教師教學行為的因素包括教學觀念、教學技能、教學經驗、教學責任感、教學思維等多個方面。其中教學技能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學觀念指導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責任感是教學行為的推動力,教學思維決定了教學行為的靈活度。所有這些因素都對教學的有效性產生深遠影響。此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效果、教學語言的運用、教師的個人價值觀也左右了教學的有效性。新課程的開展,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行為已然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只有提高教學的整體素養才能推動中學化學教學的發展。
2.關注學生的學習
要提高中學化學教學的有效性,不僅需要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更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教學計劃的前提條件,教師和學生是有機的整體,二者缺一不可。新課程的開展,更加注重了對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學習、自我探索、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我們提倡學生要像科學家那樣去發現問題、思維問題、從問題中總結出規律,進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最終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中學階段的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較低,需要教師悉心的引導,關注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有區別對待的心理,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鼓勵他們勇敢向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大膽探索。
3.關注環境的影響
教學環境就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場地,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構建一個和諧、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教師要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不能以高高在上和審判者的威壓姿態來管理學生,而應以教學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身份來鼓勵和指導學生的學習行為。
二、提高化學教學有效性的具體對策
1.教師授課內容要做到簡明化、條理化
化學課堂相對于語文和英語課程而言具有抽象和復雜的特點,大量的化學公式、分子式、化學元素等知識點使得部分學生難以跟上教學的進度,學習成績的兩端分化也導致差生產生自卑心理,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化學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本著“化繁為簡”的教學原則,讓學生深入理解化學現象后面的科學本質。將冗長的描述提煉成高度概括和精準的語句,使得所要講述的知識點明確化、清晰化、條理化,在縮短學生消化知識時間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自我總結,用自己的語言對所講內容進行概括和總結。此外,教師要重在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和學習方法。例如,教師在講授“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配平”知識點中,教師可以對學生著重講解“升降法”,對于零價法、逆向法、待定系數法等衍生方法,可以一點而過讓有興趣的同學去自主學習和總結,在課堂上不宜做過多篇幅的講述,否則不但讓學生難以理解,也背離了“化繁為簡”的教學原則。
2.充分利用演示實驗
提高中學化學教學的有效性,要充分利用化學演示實驗,讓學生更直觀、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化學知識。為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我思考的能力,教師可以將演示實驗的準備、實驗操作、實驗總結的全過程交由學生自主準備,包括材料、道具、方法、小組分配、課堂演講等環節,教師在其中對學生的問題及時引導,和同學們共同完成演示實驗的操作和講解。在做演示實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觀察、深入思考,分析化學現象背后產生的原理,并鼓勵學生用已學化學知識去解釋相關自然現象,在化學學習的初期階段培養學會成為一名“化學家”。
3.設置問題啟導,進行實驗型合作學習
對某些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采用設置問題情景,學生分組合作探索的實驗型合作學習模式。充分調到不同學生個體的能力,讓學生發揮各自所長以團隊協作的精神共同解決問題。在學習交流中,可以消除差生的自卑心理,學生之間在情感的溝通中融合,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互相啟迪。在中學化學開展實驗型合作學習模式的基本步驟可以概括為:教師或學生提出代表性問題——學生自主設計問題探索方案——同學間分組協作交流——確定方案——進行合作分工,開展實驗過程——學生對問題進行總結反饋給教師——教師對實驗進行評價和問題指導。
參考文獻:
[1]李德勝.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J].化學教學.2008(03)
[2]賀瑛.合作學習策略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嘗試[J].化學教學.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