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賽虎
據本刊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底,全國已有13省份修訂了計生條例
“二孩”政策仍在熱議的時候,上海版“三孩”方案已塵埃落定。

安徽合肥市科企社區“家有二寶體驗館”開館,有意向生二孩家庭里的“大寶”在學習育嬰知識
2016年2月23日上午,上海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正案》(以下稱“《上海條例》”)。在《上海條例》中,明確了再婚夫妻能否再次生育兩個以上子女的問題,即俗稱的“三孩”政策。
《上海條例》規定: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的情形,包括:一方婚前未生育過子女,一方婚前已生育過一個子女,且雙方婚后共同生育一個子女的;雙方婚前合計生育兩個及以上子女,且沒有共同生育子女的;雙方婚前均未生育過子女,婚后共同生育了兩個子女,其中一個子女經區、縣或者市病殘兒醫學鑒定機構鑒定為非遺傳性殘疾,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力的。
《上海條例》還規定了最新的產假:在享受國家規定的98天產假的基礎上,還可以再享受生育假30天,并將配偶陪產假規定為10天。
與此同時,全國各省份修訂的地方計生條例也陸續公布,據本刊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底,全國已有13個省份修訂了計生條例。
國家衛計委2016年1月6日發布通知,要求各省份要及時提請修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其中,重點修訂生育調節、獎勵與社會保障、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法律責任等相關條款。
在此之前,即2015年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作出決策部署,要求“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201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決定》,對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作出全面部署。
此后,各地政府紛紛響應,目前已修訂新計生條例的約有13個省份。在廣受關注的產假和男性陪產、護理假等方面,具體情況為:山西、安徽、江西、山東、四川、寧夏6省份,產假為158天,福建產假最短158天最長可休180天;而上海、天津、浙江、湖北、廣東等省份,產假為128天;陪產、護理假方面,廣西和寧夏假期最長,為25天;天津、山東則僅有7天。
據本刊記者統計,截至2016年2月29日,除以上13省份外,河北、江蘇、重慶等省份的新計生條例尚在修訂過程中,將于3月前后進行審議。
然而從相關報道和評論中,可以發現,除了對生育假期調整的關注外,各地群眾和相關專家對二孩政策激勵措施也有更多期待。
全國政協委員李崴撰文稱,政府應推出各種輔助家庭養育的政策。他認為,目前大城市里撫養一個孩子的直接花費每年可能超過兩萬元,這還不包括父母職業生涯的機會成本和撫養小孩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要讓二孩政策落到實處,需要消減父母在經濟上的顧慮。”
據愛丁醫生提供給本刊記者的一項二胎調研統計數據顯示,是否生二孩,雖然政府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但受訪者表示,實際上他們并不需要相應的政府配套政策,“漲工資就行了。”
但也有調查顯示,經濟負擔并不是二孩家庭最大壓力。2016年2月21日,全國首個“二孩家庭日”暨二孩家庭關鍵數據發布會在廣州舉行,會上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近60%的二孩家庭表示,二孩帶來的經濟壓力是“一般”或“很小”。多出一個孩子之后,約一半家庭的月平均花費在2000元以內,主要花費集中于最基本的食品和尿布等日常用品。同時,65%的家庭表示,兩個孩子的花費低于家庭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
這項由1.2萬個二孩家庭參與的網絡調查顯示,困擾二孩家庭的最大因素,并非經濟壓力而是育兒的辛苦,高達86.5%的二孩家庭認為“沒人帶孩子”是最大的困難。
在剛剛落幕的山西太原市兩會上,有代表和委員就建議,政府應該切實將托幼園所建設納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之中,開展多形式、多類型、靈活多樣的普惠性托兒服務。并綜合考慮城市新區建設、舊城改造等因素,對托幼機構建設進行統籌規劃與合理布局,進行資源合理分配和布置,做到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
除去經濟和精力的因素,醫療等相關服務,也是百姓期待的重點。國家衛計委于2016年1月6日發布通知,強調“要將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建設作為重點,完善設施設備,改善服務條件。提高孕產婦、新生兒危急重癥救治能力,健全會診、轉診網絡,保障母嬰安全”。
1月22日,北京市兩會上,北京市市長王安順表示,北京要落實“全面兩孩”政策,努力優化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
北京市政協委員邱琦在北京市兩會上建議,適時公布助產機構產科建檔及床位使用等情況,引導群眾合理選擇分娩機構。同時科學合理配置各級助產機構產、兒科床位數量,擴大轄區婦幼保健院規模,提高服務能力。
為了解決兒科醫療資源短缺問題,國家衛生計生委此前會同發改委、財政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相關部門正研究有關政策措施,共同做好兒童醫療衛生工作。
2月24日,國家衛計委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階段,將主要考慮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一是完善兒童醫療服務體系。二是加強兒科醫務人員培養。三是開展兒童健康管理,促進兒童預防保健。四是完善價格、薪酬等激勵機制。
各地政府在地方兩會上也作出承諾,將在下一步的計生工作中,有針對性地為育齡夫妻提供優生優育宣傳和家庭計劃指導。愛丁醫生創始人畢燁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們發起的生育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備孕父母存在一定的健康問題:女性月經量少,曾經有過流產歷史;男性性生活頻率低,抽煙喝酒,久坐不動等,“千萬別小看這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也關系著孩子的身體健康”。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副主任醫師許鈞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有些人備孕確實存在著很大的焦慮。”在他看來,中國人的生育焦慮感要比歐美國家重。“有一部分人身體并無疾病,生育能力也沒有問題,但是依舊懷不上,那可能是心態太焦慮了。”
二胎政策放開后,許鈞發現,“門診病人中,來看不孕不育的病人數量確實有所增多。當然,這跟人們備孕意識的提高也有關。”
上海衛計委在2月2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進一步加強以“安全和質量”為核心的產科和兒科服務能力建設,加大對5家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中心和6家危重新生兒會診搶救中心的人員和設備投入,建設危重孕產婦重癥監護病房,積極鼓勵符合政策的社會醫療機構開辦產科和兒科服務。
本刊記者獲悉,目前上海市正在抓緊編制《上海市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建設專項規劃(2016-2020年)》,先后指導成立了上海市兒童醫院兒科醫療聯合團隊、復旦大學兒科醫療聯合體及閔行協作網、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兒科醫療聯合體(浦東)等醫聯體,以應對產科兒科等醫療資源帶來較大壓力。
為了讓更多的家庭愿意生二孩,地方政府是否有必要出臺一些有利于減輕育齡夫婦負擔的政策?比如,宣傳號召、名譽獎勵、經濟輔助、減免稅收、生育保障等。
據經濟參考網報道,世界上其他國家和中國古代的鼓勵生育方法值得借鑒。
以俄羅斯為例,政府印制并在街頭張貼了許多鼓勵生育的宣傳海報,有些海報上印有“愛國從家庭開始”的字樣。俄羅斯從2007年開始實施“母親基金”項目,生育第二個以及更多孩子的家庭就可以申請。
在日本,每生一個孩子政府會一次性獎勵一定數額的“生育金”。
2010年7月,伊朗政府宣布,將為每名新生兒設立銀行戶頭,國有銀行為每名新生兒每年撥入95美元,直至孩子長到18歲。孩子的父母也將為這一賬戶投入同樣數目資金。
德國政府規定,停職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全年每月可得到相當于稅后月收入三分之二的補貼,如果父母中的一方繼續停職2個月,則可享受14個月的補貼。
韓國政府在2010年審議了《地方稅法修正案》,規定,養育3名及3名以上未滿18歲子女的家庭及養育者,在購買汽車時將享受減免使用稅及登記稅的優惠政策。
瑞典政府認為,生寶寶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兒,父親也必須承擔責任,并立法對男性休產假作出規定。為了鼓勵父親多休產假,瑞典的社會保障部門還設立了獎金。
各國政策五花八門。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鄭真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婦女因生育而付出的機會成本和時間絕不能簡單用現金替換”。歐洲和亞洲一些國家頒布了很多鼓勵生育的政策,但這些政策見效的還是比較少的。
鄭真真說,“我們不能光看這些國家的政策本身,還要看看很多人口學家對這些政策作的評估,研究這些政策頒布后的效果,吸取經驗,總結教訓。畢竟生育二孩是每個家庭自己的理性選擇,我們的各級政府在出臺鼓勵生育政策時,需要照顧到國情,考慮中國家庭的實際情況,認認真真做研究”。